02.25 宅家忍不住吼娃?遊戲力,讓親子關係更融洽,孩子更“聽話”

“玩瘋了”,是這個超長假期裡,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評價。

而且,因為家長在家辦公、相處時間太長沒有間隔,缺少空間的轉換切割等等一系列原因,親子關係最近可都是有點緊張了。被憋了一個月的大人孩子,都難免煩躁。

怎麼辦?

童年的秘密,都藏在遊戲裡。連一向嚴肅的魯迅都說過: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更配合你的同時,也能養成獨立、勇敢的個性,不妨來這本書裡找找答案:

《遊戲力:隨時隨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

宅家忍不住吼娃?遊戲力,讓親子關係更融洽,孩子更“聽話”


在本書中所說的遊戲力,並不僅僅是做遊戲,而是指以遊戲的方式和心態,輕鬆幽默的互動,幫助大人和孩子化解親子衝突,建立親密聯結,獲得共同成長。該書從兒童心理的角度出發,理論結合案例講解了遊戲力如何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以及父母如何有效開展遊戲力。

作者勞倫斯·科恩博士,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兩個孩子的父親,同時也是一位資深兒童心理醫生,曾獲美國國家親子出版獎金獎。書中有很多他指導過的親子衝突案例,讓我們看到了遊戲力出乎意料的效果。

《遊戲力》本書的核心觀點是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後都有深層的內在需求,當父母可以翻譯和解讀到孩子的這些需求,通過遊戲力的方式化解衝突,就可以有效引導孩子,激發孩子的合作與勇氣。

01.遊戲力在育兒中的三大價值

孩子天生愛遊戲,遊戲雖然是假裝的,但是遊戲中的情緒卻是真實的。孩子可以通過遊戲滿足內心的需求,釋放負面情緒。父母常常覺得和孩子之間隔著一堵高牆,搞不懂孩子為什麼不能有話好好說,總是亂髮脾氣、無理取鬧、動不動就哭;也不明白孩子為什麼不聽話,擺事實、講道理就是不管用。遊戲力就像孩子世界的語言,讓父母讀懂孩子的行為背後到底想要什麼,當家長用孩子的遊戲語言來回應到孩子的時候,讓你頭疼的問題自然就不見了。

遊戲力的第一個價值:建立親密的親子聯結。聯結是一種狀態,不同階段經歷不同形式的聯結。比如嬰兒期,孩子和大人之間的聯結,經常表現為深深的彼此凝視,目光間流淌的情感是愛與被愛的感受。我們的情感總是經歷聯結-斷裂-重新聯結的狀態。當聯結斷裂到了極端,孩子體驗到的是噩夢般徹骨的孤獨感、退縮並自我封閉以及對外界的憤怒甚至仇恨。重建聯結有時比較簡單,像號啕大哭後,嬰兒與母親的深情對望;放學回家後一個擁抱;經過艱苦談判終於談妥了睡覺時間後,雙方握手言和。而有時重建聯結需要打鬧一下,因此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坐在地板上,花一些時間做孩子喜歡的事。

遊戲力的第二價值就是培養孩子的自信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前提是確認安全感,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主要手段是賦予掌控感。有人問一群四歲的孩子,他們想跟同伴玩,還是想跟父母玩,大部分的孩子選擇了父母。很驚訝吧,他們說和父母一起玩,他們可以獲勝,可以主導遊戲,而同伴則不會。在生活裡在大人面前,孩子是自卑且無力的。但是在遊戲中卻是平等的,孩子在遊戲中贏得父母,將杯子蓄滿,獲得掌控感,他們會更有信心去和同伴較量,挑戰真正的困難。

遊戲力的第三個價值就是釋放負面情緒,重返快樂。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受到驚嚇的孩子,他們會在玩玩具車的時候進行碰撞,或者幻想玩具之間發生戰爭,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來疏導內心的恐懼。可以說遊戲是孩子的本能,他們無意識地玩遊戲恰恰能反映出最真實的內心和情緒。有的父母只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就覺得心煩苦惱,卻看不到孩子當時可能會累積起來的無力感。有些孩子內心的負面情緒是來自於父母,孩子被傷害後,會封閉自己,不想親近父母,於是父母也會懶得理孩子,這樣冷戰會讓親子聯結斷裂得更嚴重。我們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哈哈哈大笑幫助孩子疏導這些負面情緒。

宅家忍不住吼娃?遊戲力,讓親子關係更融洽,孩子更“聽話”


02.父母如何培養遊戲力?

並不是要父母去陪孩子孩子玩所有“幼稚”的遊戲,培養遊戲力,這些選項更合適:

作者提倡和孩子多玩打鬧遊戲和角色扮演。打鬧遊戲是指打鬧、摔跤以及類似的較為活躍、具有攻擊性的遊戲。有些父母是不太接受的,擔心打鬧會讓孩子具有攻擊性,或者有受傷的風險,希望孩子可以玩些安靜、合作類遊戲。其實恰恰相反打鬧遊戲可以釋放掉孩子被壓抑的恐懼、憤怒、衝動這些負面情緒,通過打鬧遊戲練習控制自己的力量,更有利於夥伴交往。

角色扮演遊戲用俗話說叫過家家,角色扮演的遊戲,對於恢復孩子的自信特別有幫助,能幫助他們擺脫無力感的困境,克服恐懼和壓抑的情緒。

在生活中都是父母做主說了算,見人要打招呼,到點必須睡覺,生病必須打針吃藥,孩子在生活中是被動角色,很少掌握主動權,但是在遊戲的世界裡,角色發生了轉化,他們成了父母、醫生、老師這些權威人物,而此時力量弱小的是父母。雖然遊戲是假的,但是孩子的情感體驗確實很好,這樣孩子在這些角色中有了掌控感和力量感。

作者的女兒第一次滑雪的時候不是那麼順利,雖然對於孩子來說已經表現很棒了,但是她看到的是自己一直會滑倒,但是爸爸卻沒有,這讓她很受挫。於是作者就故意讓自己出了個洋相,四腳朝天的摔在地上,逗的孩子哈哈大笑,接著她就又回到滑雪練習中了,作者用角色置換的方法,扮演了不擅長的滑雪者,幫助孩子消解了無能的感受。

宅家忍不住吼娃?遊戲力,讓親子關係更融洽,孩子更“聽話”


另外在男孩女孩的遊戲引導方面,不要有太多的區別對待。一般男孩女孩的遊戲方式確實不同,比如男孩偏向運動,女孩更喜歡過家家。那我們可以帶男孩子也玩過家家,在我們的社會中男孩是不允許有太多感性的部分在,不被鼓勵去培養親密感,幾乎所有的男孩都有被強迫不哭的經歷,或者曾因為哭泣而遭遇同伴嘲笑,他們從小就被教育“男兒有淚不輕彈”,被灌輸男生要理性的、魄力、成就和實力才對的。但是這恰恰忽略了男孩作為人的部分的感性的部分,過家家這類遊戲可以讓男孩也體驗到細膩情感的聯結和表達。同樣女孩也可以嘗試男孩愛玩的對抗打鬧遊戲,來體驗力量感,建立自信和勇氣。

如何陪孩子玩好遊戲的關鍵在於,在跟隨孩子游戲和主導之間,取得一種微妙的平衡。

儘量讓孩子完全主導遊戲,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自信,我們只做個“小跟班”。當遊戲陷入重複、無聊的困境或者可能出現危險的時候,我們需要積極地干預。


宅家忍不住吼娃?遊戲力,讓親子關係更融洽,孩子更“聽話”


03.善用遊戲力,解決養娃中的四大困境

作者列舉了最容易發生親子衝突的四個狀態,當孩子和父母有情緒、孩子不聽話時候、多子女爭寵、父母疲憊的時候。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通常也是家長感到最無力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認為如果能讓孩子“不哭”,就消除了他們的痛苦。許多人會想盡辦法來讓哭聲消失賄賂“別哭了,給你糖吃”、威脅“再哭就不要你了”、嘲笑“你都多大了還哭”妥協“不就想要這個麼,給給給,別哭”。

事實恰恰相反,你阻止了的是孩子天然的療傷本能,而傷痛也正在他的內心逐漸積壓起來。作者認為哭越多,傷痛才會越少。

療愈情緒的首要工作是釋放情緒,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將過去積累的情緒儘量釋放掉,所以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哭沒關係,害怕或者生氣也沒關係。這對父母來說確實不容易,因為我們希望孩子快樂和平靜,但是幫助孩子釋放這些情緒,對於親子的深層聯結將會有所幫助。

書裡有一個例子,露西受傷了,她將手受傷的的過程告訴了爸爸,之後爸爸提醒她手真的很痛的時候,她又把事情重複了一遍。作者認為除了眼淚之外,重複的述說也是幫助孩子重返快樂的方式,孩子的情緒、傷痛被家長看到、允許本身就是一種療愈。

有的孩子不會講出來,就需要我們主動詢問。當孩子一遍遍重複這個故事的時候,它的殺傷力也在一遍遍的減弱。

請不要讓孩子回房間自己哭,也不要讓他們自己哭到睡著,眼淚是加強你和孩子之間聯結的重要時刻。孩子光是說了“我很生氣”、“我很難過”,並不說明他們已經充分的表達了自己,情緒釋放了,他們仍然需要哭泣或發脾氣。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再哭泣時被擁抱,需在在生氣時有人安靜地傾聽,需要再憤怒踢人時被溫柔而堅定地攔住。

宅家忍不住吼娃?遊戲力,讓親子關係更融洽,孩子更“聽話”


二胎開放以後,大寶二寶爭寵的問題是很多媽媽面臨的困境,手足爭寵的核心是孩子提出的一系列深刻又普遍的問題:我被愛嗎?是被真誠、絕對地愛著嗎?我被需要嗎?我有什麼特別嗎?我有力量嗎?如果我的父母愛上另一個孩子,他們會不會不再愛我?他能做的,為什麼我不能做?他能得到的,為什麼我得不到?這些問題和相應的感受影響著各年齡段的孩子,不管是獨生子,還是兄弟姐妹。

七歲的大衛和八歲的愛麗絲每天都在爭吵:他們每個人都覺得另一個得到的比自己多;大的覺得小的是個入侵者,小的覺得大的總以大欺小等。每當孩子爭吵的時候媽媽知道兩個人愛的杯子都空了,她需要通過遊戲來給孩子愛的蓄杯,她拿起一把劍假裝把自己切成兩半,姐弟一人一半,然後模仿孩子們爭吵的語氣說:你得到了心和胃,我只有肝,不公平”,兩個爭吵的孩子停止,他們被媽媽逗的哈哈笑,媽媽一邊玩一邊對兩人又親又抱。

然後姐弟倆又進行了一場“拔媽媽比賽,接著媽媽抓起剛才孩子在搶的那個玩具往屋外跑,邊跑邊喊“哈哈,終於輪到我完啦”,姐弟倆馬上組成了聯盟一致對外追起媽媽。

媽媽的這一番的舉動,讓孩子驚訝不已,於是開始主動提出遊戲建議:我們假裝離家出走的孩子,你假裝當媽媽。媽媽相當配合他們的遊戲,不斷哀求他們:千萬別出走,求求你們了,你們是我的心肝寶貝,我同意你們繼續吵架,打架也行,只要不走,做什麼都行。兩個孩子在前面一邊尖叫一邊跑,媽媽在後面一邊哀求一邊追。最後孩子們放媽媽去做飯了,沒再吵架,而是開心地一起玩了起來。

在整個遊戲過程中大概一個小時,媽媽有時會懷疑自己在浪費時間,或者覺得很無聊,但她時刻提醒自己與孩子建立聯結,並幫助孩子彼此建立聯結是極其重要的工作。

宅家忍不住吼娃?遊戲力,讓親子關係更融洽,孩子更“聽話”


如果父母感覺自己的狀態很糟糕,首先要保證自己愛的杯子是滿的,才能給孩子蓄杯。可以找個傾聽者,愛人、朋友或者父母、心理諮詢師,傾聽和傾訴是大人的遊戲,在聊天的過程裡,我們真誠的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釋放了情緒。

我們總希望孩子可以有話好好說,用語言來表達一切,因為這是大人的主要溝通方式。然而,《遊戲力》告訴我們,語言不是孩子的表達方式,遊戲才是。即使孩子可以說出來,但在情緒上還遠遠沒有成熟,加上有很多情緒太過激烈,實在無法用言語表達。遊戲力是幫助孩子宣洩情緒,重建親子聯結最好的方式。


宅家忍不住吼娃?遊戲力,讓親子關係更融洽,孩子更“聽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