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傅佩榮: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貧窮?你追求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

當今社會,簡樸之風大行其道。

所謂風潮,就是由一些人帶動,逐漸擴散影響到整個社會,樹立一種新的評價方式與生活型態。

簡樸不是現代的特產,人類歷史上每一階段都有奉行簡樸原則的人。

那麼,今日之簡樸有何特別之處?現代人為什麼重新追求簡樸呢?

1 人類歷史上的“簡樸”

歷史上出現過不少簡樸生活的例子,主要的理由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就是“安貧樂道”。

安貧與樂道是兩件事,並且往往是:先樂道,再安貧。

所樂之道,包括宗教信仰、審美雅趣、道德理想,以及可貴的知識。

譬如,宗教領袖總是強調“不可耽溺於享受”,必須捨棄人間的富貴,從事精神上的修持與解脫。

耶穌說:“你不能同時伺候兩個主人,必須在金錢與上帝之間作出選擇。”

符合信仰要求的,顯然是簡樸生活。

藝術家最珍惜的是心靈無所牽掛,由此引發無窮的創意。

畢卡索說:“藝術是剔除一切累贅之物。”

所要剔除的不僅是畫布上多餘的線條與色彩,更是生活上多餘的享受。

孔子描寫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因為他一方面好學不倦,求知若渴,同時又滿懷道德理想,根本不以簡樸為苦。

孔子的學生顏淵,更是安於簡樸生活的一個典型例子。

印度聖雄甘地臨終時,身邊僅有的是一架紡車、一件衣服、一副眼鏡。

但是天下人都知道,他是舉世最富足的人。

心靈的能量若是充分發揮,簡樸自然就出現了。

2 現代“簡樸”的最大特色

不過,樂道與安貧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不單純。

偉大的人物因為樂道而安貧;

但是以過去的時代來說,許多人是被迫先安貧,再努力去樂道的。

相形之下,現代人的簡樸有一個最大的特色:

雖有富裕的經濟資源,卻願意主動選擇簡樸的生活。

社會富裕,個人有良好的經濟實力,而主動要過簡樸的生活,這需要更大的決心與毅力。

為什麼要如此選擇?

因為,富裕並不代表快樂。

經濟繁榮給現代人充足的物質保障,同時也讓人們付出另一些代價:

個人生活的外向化與空洞化。

在媒體的煽動與廣告的誘惑下,我們分不清“需要”與“想要”,進而把層出不窮的“想要”當作自己真正的“需要”;

久而久之,難免覺得內心世界既空洞又貧乏,離開快樂也越來越遙遠。

唯有簡樸才能使人保持內外均衡。

因此,現代的簡樸不因物質上的貧窮,而出於心靈上的貧窮。

3 簡樸生活的樂趣

美國曾經做過一項社會調查,發現不少中產階級的人選擇簡樸生活。

原因是,他們想要藉此建立主動而有效率的生活規則,增加生命的意義。

這種中產階級所追求的簡樸生活,可以概括為以下八點:

第一,放鬆時間與精力,不再為金錢與成就所驅迫。

第二,開發自己的各種潛能,不再侷限於專長的培養。

第三,全面降低個人消費額度。

第四,改變個人的消費型態。

第五,調整飲食習慣,以有益健康為主。

第六,減少生活中的喧鬧、零亂與繁雜。

第七,樂於親近自然,重視環保。

第八,關懷社會上那些貧困的人。

由此可見,簡樸使一個人更有能力“經營屬於自己的生活”。

這種生活不但帶來內在世界的豐富,也連繫了自我與他人,自我與世界。

英國史學家湯恩比說:

文明進步的原則,在於人類由物質走向非物質,亦即人類日益重視心靈的與精神的質素。


傅佩榮: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貧窮?你追求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

一個人變得“更為覺悟、更為主動、更為真實”。

對於我們而言,要學習分辨“需要”與“想要”,努力放開“生活中不需要的東西”,減少廣告與媒體的影響力。

在主動選擇簡樸時,我們不再受制於物質慾望與外在成就,對於自己的得失與際遇更為釋懷。

沒有必要,則減少無謂的說話與活動。

這時,內心將會嚮往“真、善、美”的價值。

這樣的生活是真實的,一切都變得更為簡單、單純、直接、實在。

正如莊子所說:朋友相處時,“相視而笑,莫逆於心”,根本不必多作解釋。

簡樸,也可能增益人與人之間的默契與共融。

簡樸的樂趣是內斂的,有如深刻的喜悅,既符合宇宙的運作基調,又緩和人間的傾軋與衝突。

它的覺悟引發了更高的智慧,它的主動促使人充滿自信,它的真實更帶來生命的意義。

世界上許多風潮,難免是利弊互見的;

但簡樸的風潮則有利無害,對人類如此,對個人更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