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臺灣空軍的驕傲、美國技術的輸出結晶、日本F2的表兄弟-IDF戰鬥機


IDF戰鬥機,是臺灣在美國技術協助下設計開發的一種輕型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具備視距外作戰能力,針對目標為解放軍大量裝備的殲-7、殲-8戰鬥機和對地攻擊飛機,力求在質量上取得優勢。 IDF又稱F-CK-1戰鬥機,俗稱“經國”號戰鬥機,用以紀念蔣經國。

自 70 年代末期以來,臺灣空軍老舊戰機的更新一直受到挫折,最初中意的 F-16A/B 美方拒絕出售,臺灣不得不“自立”研發戰機,新戰機的研發在美方允諾技術支援下於 1983 年展開,並稱該機為 IDF。IDF 整個研發計劃稱之為“安翔計劃”,細分為四個子計劃,分別是機體氣動力結構和機體設計的“鷹揚計劃”,發動機研發的“雲漢計劃”,飛控和航電系統整合的“天雷計劃”與機上空對空導彈發展的“天劍計劃”。 [

IDF 於 1994 年開始量產,最初生產量為 250 架,以月產 3 至 5 架的速率持續生產五年,但由於已向美,法成功採購到 F-16A/B MLU 和幻影2000-5,IDF 定購數量減到 130 架,已經完成生產,估計不會有追加訂貨和國外客戶,所以 IDF 生產線關閉指日可待。IDF 配備在臺中清泉崗的 3 聯隊和臺南的 1 聯隊。


經國號戰機的進氣口具有高攻角優點,而進氣口向機身內部彎曲縮小的設計,讓戰機在高攻角時不會因為發動機進氣量不足而發生失速的優點,此外由於進氣口向內彎曲使得發動機所產生的餘熱較不易散失,無形中減少了飛機的紅外線特徵加強了匿蹤性。座艙彈射椅傾斜30度,可協助飛行員承受較高的G力。操縱桿和F-16戰機一樣,置於飛行員右手處,並配有手置節流閥控制系統,並採用全罩式的水滴式座艙,飛行員擁有良好的視線範圍。

經國號戰機有9個掛架,分別為左翼端,左翼外側,左翼內側,左發動機進氣口外下方,右發動機進氣口下方,機腹中線,右翼內側,右翼外側,以及右翼端。

擔任對空作戰任務時,外掛兩枚中程空對空飛彈四枚短程空對空飛彈與兩千公升油料,於左右翼外側以及翼端掛載天劍一型導彈各1枚,機腹中線搭載天劍二型導彈2枚,左右翼內側掛載1041L副油箱各一具,這是經國號戰機最典型的空優作戰武裝。在經國號戰機座艙左後方設計有一具20mm 6管M61A1火神式機炮可用於纏鬥空戰或對地攻擊,備彈400發左右。


擔任對地任務時,左右翼翼端各掛載一枚天劍一型飛彈;掛載MK-82通用炸彈的話,機腹中線掛架可掛載2枚,其他掛架可各搭載1枚;如果掛載MK-84重型通用炸彈的話,左右翼內側,以及機腹中線可各掛載1枚;CBU-20石眼集束炸彈(Rockeye)最多可掛載10枚;燃燒彈7枚;火箭莢艙3至4具;左右翼內側,以及機腹中線掛架可以各掛載1具1,041L或是568L副油箱。

IDF 的機載雷達是由 APG-67 改良而來的“金龍-53”型脈衝多普勒雷達。 擁有 15 種操縱模式, 包括八種空對空, 七種空對地, 具有超視距空戰的能力, 對空最大搜索距離為 148 公里, 對地最大搜索距離為 67 公里。

IDF 的航電系統較為先進, 裝有一臺多功能抬頭顯示器, 座艙有兩臺多功能顯示器, 能顯示導航, 通信, 雷達和武器信息等, 一套 H423 型激光陀螺慣性導航系統, 能為飛機提供準確的導航, 而且能為飛機的火控系統提供攻擊所需的導航資料。IDF 還裝有雷達警告接收機和電子對抗裝置 。

IDF 的駕駛杆的佈置和 F-16 十分相似, 右側是飛行姿態控制桿, 左側是發動機推力控制桿,飛行座椅向後傾 30 度, 以提高飛行員的抗過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