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組下沉龍湖,攜手社區幹部守好戰疫“最後一米”

援助組下沉龍湖,攜手社區幹部守好戰疫“最後一米”

每天上午8點半前,汕頭市工信局四級調研員王志峰就已穿好橙馬甲,來到自己所負責駐點的龍湖區珠池街道金濤社區誠信花園出入口前,開始這一天的防控工作。為進入小區人員測溫,走街串巷、入戶排查、詢問、登記……這份“新工作”,他已幹了一個多星期——作為局裡抽調並派駐下沉社區的黨員幹部,他正擼起袖子,與基層幹部一起“加油幹”。

援助组下沉龙湖,携手社区干部守好战疫“最后一米”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汕頭市發揮組織優勢,從機關單位抽調黨員幹部組建援助工作組全面進駐全市1087個村(社區),推動市、區(縣)、鎮(街道)三級黨員幹部力量下沉。

在龍湖區,一批又一批黨員幹部正與王志峰一樣,深入到社區這一“神經末梢”。不管是在花園小區,還是在開放式小區、城中村,處處都有他們穿著橙色馬甲奮戰防控一線的身影。在防疫工作逐步走向精準施策的背景下,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與基層幹部攜手,進一步織密、織實龍湖基層防控網。

第一時間成立臨時黨支部

“收到,堅決執行組織的安排,我馬上到位。”在收到派駐通知後,龍湖區委政法委副書記蟻茂深與維穩工作股長謝偉澤、執法監督股長方大華3名由龍湖區委政法委選派下沉的黨員幹部,第一時間趕赴對口援助的新海街道西南村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來到西南村後,蟻茂深很快進入工作角色,第一時間成立了駐村援助組臨時黨支部,隨即緊急召集村居“兩委”、援助組隊員工作會議。針對西南村黨委黨員眾多、特殊時期又不宜開會動員部署的實際,

藉助原村居組建的250多人“西南村黨員微信群”,號召全村黨員積極主動參與到防控疫情戰役中來,以黨支部凝聚黨員,以黨員帶動群眾。

在他和村居幹部的帶動下,村裡黨員陸續主動請纓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各個崗位。在黨員的帶動下,放假返村的大學生、退役軍人、民兵等共9人報名成為疫情防控志願者。

新津街道也在2月10日成立了26個援助工作組,並建立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成員由市、區、街道機關幹部組成。掛鉤街道的市直單位——汕頭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下派26名青年幹部到街道所有社區,開足火力,全力支援社區疫情防控工作。該局還安排專項經費30萬元,用於幫扶街道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工作。

“既要管住人,又要關注人”

當前正是疫情防控關鍵時期,能否做到精準防控十分重要。在快速進入工作角色之後,下沉幹部們也為社區精準防控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金濤社區是一個已建成20多年的老舊開放式社區,0.29平方公里範圍內,就有41個大大小小的住宅小區,且只有部分有物業管理;內街道路四通八達,轄內還有企事業單位、學校、菜市場。由於社區情況複雜,管理難度本來就不小,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其“開放”的特點更是無形中增加了抗疫難度。

面對這一“硬傷”,社區並沒有直接採取封閉式管理。“將整個社區封閉固然方便管理,卻無疑會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珠池街道黨工委委員、社區援助組組長羅英達說。

經過社區援助組與街道、社區的共同研判,決定在保持社區出入暢通的基礎上,以圍擋封閉部分小區的非主要出口;同時,將社區分為4個大網格、8個小網格,並以“駐+巡”的方式深化網格化管理——由黨員幹部固定駐點無物業管理小區,兼對周邊物業管理較為正規的小區進行巡點。包括援助工作組和社區幹部在內的17名黨員幹部編入網格,全部下沉到小區一線開展工作。

人員構成複雜、流動性強、管理難度大則是西南村防控疫情所存在的問題。憑藉政法委網格化管理工作經驗,

蟻茂深為村居“兩委”出謀劃策,利用西南村規劃圖,將西南村劃分為3個一級網格和20個二級網格,每個網格落實責任人,壓實工作職責;同時,堅持掛圖作戰,研究製作了《西南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網格責任表》,每日防控排查情況數據實時更新。

“既要管住人、又要關注人”,在開展網格化管理時,西南村統籌兼顧管控人流量和保障居民生活,全村留下3條主要進出村道,其餘小路均進行封閉式處理,3條主要路口設測溫點,24小時對出入人員進行體溫測試,對所有進入車輛和非本市人員進行登記造冊備案。

而在得知亞青會重點項目等建設工地工人涉湖北籍20多人,出入西南村市場購買生活物資方面存在諸多不便情況,蟻茂深與村居幹部研究後,積極主動為有需要的7名工人辦理臨時通行證,幫助解決企業建設工地復工復產問題。

用辛苦指數換社區安全指數

“採取各小區封閉的方式,即便承受很大的防控壓力,我們仍然願意用辛苦指數,來換社區的安全指數。”在談到社區的網格化管理工作時,羅英達說。

“用辛苦指數換安全指數”,正是此次下沉及社區的黨員幹部的工作縮影。金濤社區的住宅大多是9層左右的無電梯多層建築,幹部們一層一層往上爬、一戶一戶敲開門,靠腿跑、靠嘴說,對社區人員開展滾動排查、信息登記,不漏一戶地對居民信息進行更新、補缺,在摸查掌握情況的同時,也將防疫知識送到居民家中。各個小區出入口處,也能見到他們的“橙色身影”——測溫、詢問、登記,他們與物業人員一起,不厭其煩地重複著這“三部曲”,把好每個小區的“入口關”。

龍湖區黨政辦駐珠池街道金濤社區第一書記張浦俊今年57歲,是金濤社區防疫隊伍中年紀最大的幹部。但在防控工作中,他照樣與年輕幹部一起衝鋒在前,每天的微信步數都“破萬”。

採訪中,他講了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他到轄區一個企業巡點,發現保安沒戴口罩,也不見消毒措施,便勸說保安要做好防控措施。一開始,保安並不以為意。張浦俊苦口婆心地曉以利弊,保安才勉強把口罩戴上,並答應向上級反映加強消毒。第二天,張浦俊又專程去了一趟,看到工作人員正對進門區域進行消毒,他才放心地離開,到下一個單位巡查。

“市、區、街道三級黨員幹部下沉,為加強社區防疫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金濤社區居委書記賴延東說,“不管是援助組成員,還是社區幹部,大夥兒不分你我,都全力以赴投入到防控一線。”

援助组下沉龙湖,携手社区干部守好战疫“最后一米”

在新津街道,下沉機關幹部們同樣是“白加黑”,與基層社區幹部一起並肩戰“疫”。“社區工作者幹什麼,我們就幹什麼。”是幹部們經常說的一句話。連日來的攜手“逆行”,下沉機關幹部與基層社區幹部也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在防護用品短缺的情況下,他們還想方設法為街道和居委工作人員帶來口罩、消毒水等物資,更貼心地為一線工作人員送上牛奶、方便麵等食品。

【文】楊可

【通訊員】蔡冬宏 蔡浩欽

【作者】 楊可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