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用工難、農民工返崗難,咋整?

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反映復產過程中招不到工人、而眾多農民工也面臨返崗難的問題。在當前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的目標下,如何化解兩頭難?

今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相關負責人就此給出了回應。

企業用工難、農民工返崗難,咋整?


如何保障重點企業用工?

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宋鑫:

物資有保障,防疫才會有力量。人社部門建立了24小時重點企業用工調度保障機制,千方百計促進重點企業復工達產。

第一,強化組織動員。地方各級人社部門都把這項工作作為當前的重中之重,成立了相應工作機制,設立了人社服務專員,建立了重點企業臺賬,深入到企業摸需求,深入縣鄉做動員,即時響應,全力保障。比如河南新鄉,當天接到重點企業用工需求之後,下午就召開動員會,儲備了6500名工人。

第二,暢通多種渠道。在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公共招聘網等設立重點企業用工專區,動態及時發佈重點企業用工需求。同時,我們還通過各種方式,包括協助企業原有職工返崗、挖掘當地潛力、企業間餘缺調劑、定向招聘和跨區域有組織協作等各種方式,保障了重點企業階段性用工需求。舉個例子,江蘇、湖南通過以上方式,對一些重點防疫物資生產用工實行動態清零制。浙江除了利用公共服務機構的力量,還動員了300多家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開展公益活動,免費為重點企業提供用工服務。

第三,加大政策支持。部裡開放了中國職業培訓在線,上線了一批急需緊缺工種的培訓課程,免費向廣大勞動者開放。各地普遍出臺了很多措施,如給予企業一定的吸納就業補貼,給予從事招工服務的人力資源機構一定補助,有的地方對企業採用包車形式接回返崗職工的,還給予一定補貼。

前天對22個省進行調度,近期以來我們共解決幫助2600家企業解決缺工10.3萬人。

如何引導農民工安全有序返崗?

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宋鑫:

為幫助農民工安全有序返崗,我們成立了農民工返崗復工“點對點”服務協調小組,與有關部門和各地密切配合。

一是暢通信息渠道,促進有序返崗。各級人社部門通過官網、官微等,第一時間發佈企業開復工信息、防疫要求等,並指導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向農民工通報有關情況。依託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勞務工作站、微信小程序等,動態掌握農民工返崗需求信息,提供出行指導,避免盲目外出。

二是加強溝通協調,促進有組織返崗。堅持分區分級指導,強化輸入地和輸出地的對接,暢通返崗服務銜接渠道,引導勞動者合理安排返崗時間和交通方式。對成規模、集中性返崗的勞動者,會同相關部門開通專車專列等,

努力實現“出家門上車門,下車門進廠門”。比如,四川和浙江建立了聯動機制,採取點對點方式開通長途客運和火車專列,2月17日一千名返崗工人已經抵達杭州。雲南、貴州等勞務輸出省份和東部的浙江、廣東也建立了會商機制,開通了專列專車。

三是注重防疫保障,促進安全返崗。配合有關部門,指導企業做好衛生防疫、體溫檢測等工作,助力職工返崗復工。比如,昨天下午從安徽阜陽開到浙江寧波的免費返崗高鐵上,要求農民工全程佩戴口罩,分散就座,減少走動,並隨車配備醫護防疫人員,做到安全返崗、有效防疫兩不誤。

近期國資委和中央企業有何招聘安排?

國資委宣傳局局長、新聞發言人夏慶豐:

昨天國投集團組織了“河北雄安新區2020年春風行動網絡招聘會”,今天早上中核集團發佈了招聘公告。據瞭解,一些中央企業的招聘工作都在有序推進之中

。中央提出“六穩”,第一位就是穩就業。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將採取有力措施,做好用人招聘工作,做到隔離不隔心、封城不封崗。

一是全力推進復工復產,通過平穩有序的復工復產,使更多的人員回到工作崗位,並通過產業鏈拉動來帶動就業。

二是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重點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和退役士兵就業工作。春節前,大多數中央企業都已經啟動了2020年高校畢業生招聘工作,這之前完成招聘工作的企業都會按照計劃推進。同時,我們將指導中央企業做好春季的招聘工作,不會因疫情變化影響之前既定的招聘安排,確保整體招聘工作穩步推進。

三是採取靈活多樣的招聘方式,結合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不少中央企業招聘方式更加靈活。比如,中國移動、中國建築等多家中央企業打造線上招聘平臺,重點面向應屆畢業生進行線上招聘,支持線上遠程面試。國投集團人力資源公司聯合兵器工業、中國聯通、中國鋁業等開展中央企業網絡招聘活動,中智公司作為提供人才服務的中央企業,為全國各類企業免費提供遠程視頻面試服務,幫助受疫情影響的企業順利開展人才招聘。這些好的經驗和做法,我們也在推動其他中央企業予以借鑑。

四是用好國家就業政策,國家有關部門印發了相關文件,引導用人單位適當推遲高校畢業生報到時間,大力推廣網上籤約、網上報到、網上改簽等網上就業服務,剛才人社部的同志已介紹了相關政策,國資委將密切關注中央企業各類企業就業進展情況,按照既定的用人招人安排,努力挖掘用人潛力,多措並舉為實現穩就業作出積極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