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綿羊》常春藤名校教不了獨立思考能力,教授也教不了學生


《優秀的綿羊》常春藤名校教不了獨立思考能力,教授也教不了學生


第二部分

以上就是第一個觀點,常春藤名校也不搞素質教育。下面來看看美國高校教不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聽完上面我們說的,你可能會覺得,美國大學好像是有點問題,不過學校提供不了素質教育,我可以靠自己啊,美國大學的教授水平總是比較高吧?學生在大學裡找個好導師帶著,加上自己的勤學苦練,上名校也是值啊。這話沒毛病,但問題是,作者德雷謝維奇在書中記錄了很多他在常春藤名校教課時候的觀察,按照他的觀察,現實情況可能連這個要求都滿足不了。

大學老師到底該教學生什麼呢?德雷謝維奇認為,大學教給學生的最重要的東西,不是法律、會計之類的具體知識,這些不上大學也可以自學。高等教育帶給學生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的核心是要有獨立思考能力。我們常聽人說要有獨立思考能力,那思考能力到底是什麼呢?作者說最核心的就是學會分析他人的觀點並闡述自己的觀點。

比如說,我們上大學都要求寫論文,為什麼非要寫論文呢?其實就是為了練習思考能力。論文的邏輯是很嚴密的,你必須寫清楚自己的觀點,然後老師會逐條逐點地幫你修改邏輯上的含糊問題,結構上的錯誤,論證證據的不足,駁論的機會以及預見可能的反對觀點等等。好的思考能力需要你一堂課接著一堂課、一篇論文接著一篇論文地練習。

做這樣的訓練,必然需要老師不斷地給學生反饋。也就是說,師生之間的交流頻率必須夠高。所以作者建議,課堂應該小而精,方便大家研討。課堂的時間不是用來抄寫筆記的,而是由教授帶領,通過探究和討論,讓學生逐漸熟悉思考技能。上課不是灌輸給學生他不知道的知識,而是教授引導學生圍繞著某個主題進行討論。

在這個過程裡,教授會不斷提出新的問題,迫使學生進一步展開解釋自己模糊的回答,教授會幫助害羞謙遜的同學發現內在的自信,他接納並鼓勵學生,但同時引導並挑戰學生。也就是說,要想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教授在課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回答問題的,而應該是提問者,甚至有些問題連教授本人也並不知道答案,他也可以拋給學生思考。研討課上的討論是一種開放式的合作,在交流中能收穫意外的驚喜和新事物,這就是共同思考模式。

但是呢,對現在的高校教學方式來說,這種做法顯然太奢侈了。上過大學的其實都知道,大學的大部分課都是大課堂,幾十甚至上百名學生在下面聽課,老師只管在上面講,很少跟學生互動。有些教授甚至只管講課的部分,和學生互動的部分全部交給助教完成。學生根本得不到針對性的指導。更重要的問題是,大牌教授基本不給普通的本科生上課。按照這本書的介紹,這種情況在美國最一流的高校裡面還很普遍。終身教授不給本科生上課,給新入學的大學生上課的基本都是臨時性教職員,像博士後啊、在讀的博士生或者其他全職的非終身教授。

最好的老師不教學生,那學生還怎麼能學會獨立思考呢?這確實是一件很讓人困惑的事情。書裡也簡單給我們介紹了,為什麼學校不讓最好的老師教本科生。作者說,因為在高校的辦學邏輯裡,教學是極其不重要的,科研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二戰之後美蘇爭霸,雙方在科學技術領域競爭非常激烈。為了壓過對手,美國給各個高校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科研經費,這些大額的經費,促使整個大學系統把重心轉向了學術研究,研究型教授成了好教授的標準。從1960年到1990年,美國聯邦政府的研究經費翻了4倍,但是教授的平均教學時間卻減少了一半。只有研究上取得進步才會被教育圈認可,本科生的教育根本不在大學教授的視線之內,碩士和博士就好一些,因為研究生已經可以給教授做科研助手了,他們得到教授的指導會多一些。

另外,最近十幾年還有一個新變化,那就是科技進步和市場結合越來越緊密了,高校用科研成果的使用權能直接換來收入。這就等於市場鼓勵學校加大科研投入,盡其所能地招聘到明星教授,免除他們所有的教學任務,讓他們把精力放在科研上。

除了上面說的,還有一個原因是前面提到過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誌對大學的排名。按照他們排名的計算公式,有15%的評分是關於學校的學術聲譽的,所以對名校來說,搞科研還能提升學校排名,百利而無一害啊。於是我們就看到,大學特別看重科研型教授,他們獲得了更多關注,學校給了更多資源。至於教育年輕的孩子這種事,得過且過吧。甚至,比較滑稽的是,如果你是一名大學教授,你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導年輕人上,那麼你可能會被認為學術態度有問題。

作者有一個朋友,在美國一所一流大學教學,這位教授年輕的時候,特別喜歡給學生講課,講課水平也很高,深受學生愛戴。後來,他被學生們投票評上了學校的“最佳教學獎”。領獎的時候,學校的副校長一邊給他頒獎,一般趴在他耳朵邊說,“年輕人別擔心,雖然你拿到了這個獎,但我相信你仍然可能有所作為的。”言外之意,就是主流學術圈認為得了“最佳教學獎”,就意味著你學術上的付出不夠,以後很難有所作為。

所以,在這種環境下,學校和教授的重心都會放在科研上。但是畢竟每年都有這麼多年輕人進入校園,充滿困惑、需要被指導,怎麼辦呢?前面說的臨時性教職人員就是一個解決方案。讓博士後之類的兼職教師去教學生,成本很低,還可以幫終身教授省出精力認真搞科研,一舉兩得。所以,上世紀70年代以後,終身教授制度逐漸被臨時教職員所代替。

根據統計,2011年美國高校裡的終身教授人數只佔整體師資的25%以下。臨時性員工降低了成本,但降低了教學質量,因為他們缺乏教學經驗,工資偏低,但同時教學任務又很重,因此過度勞累,壓力過大,人員流動性也很大。而且,臨時性員工教的主要是終身教授不願意教的入門級課程,因為簡單嘛。但是,初級課程對剛進校門的大學生有很深遠的影響,基礎打不好,未來什麼都麻煩。

2005年一份針對美國大一新生的調查問卷顯示,對大學教學質量非常滿意的新生還不到六分之一。另外一份針對大四學生的問卷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覺得課堂很無聊。更可怕的是,現在仍然看不到改變的跡象,甚至情況還在惡化。大家可能會發現,這幾年美國明顯推出了很多網絡課程,前兩年網上有個傳得很火的哈佛大學幸福課,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名校網絡公開課。

很多人認為,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是大學教學的救星,它讓遠在非洲的孩子也能領略世界頂級教授的風采。本書的作者卻不這麼看,他認為網絡公開課對大學的課堂教學來說是雪上加霜。教授們本來就不容易接近,網絡課程進一步隔離了老師和學生,只不過是一種改良版教科書而已,它替代不了教授對學生的一對一指導,也與高等教育推崇的教學精神背道而馳。

《優秀的綿羊》這本書中說,其實網絡課程是名校和第三方商業機構合作推出的,他們的目標用戶根本不是什麼遠在非洲上不起美國名校的窮學生,他們實際上是想把知名大學的網絡課程推銷給第二三梯隊的大學,以此來創收。

總而言之,作者給我們勾繪了一個美國高校的教學現狀,在目前的現狀下,大學教授在指導學生上是很欠缺的,如果你是奔著常春藤名校名教授去報考的話,很可能你會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