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家長沒話說,皆因“聯結斷裂”,家長要借“遊戲力”來修復

我在很多親子交流會和在網上的媽媽交流平臺上聽過很多家長訴說過一個煩惱:孩子越長大越和自己沒話說。

幼兒園甚至到小學初期階段還粘著自己,回到家就會和自己說班裡有什麼有趣事,但是隨著孩子長大,到了初高中,就總是一回家就把自己關進房間裡,基本是零交流。

親子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甚至是一些瑣碎的事,比如早餐吃什麼、學習時間問題、遊戲問題、性格問題等都可以成為吵架的源頭。

家長們覺得孩子是"翅膀硬了",說不動了,孩子叛逆期到了,但實際上我們沒有發現,就在我們斥責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和孩子的"聯結"正在慢慢消失。

"聯結"斷裂是親子矛盾產生的根源

身為父母的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表現出憂愁和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覺得孩子哪裡都是缺點,忍不住批評孩子。

而孩子在被批評的時候處於弱勢一方,但也會因為父母的不斷指責而無法忍受地反擊,兩方明明應該是最親近的人卻變得像敵人一樣,互相看對方都不樂意。

隨著年齡增大,我們發現好像和孩子逐漸沒有話題可聊。

孩子和家長沒話說,皆因“聯結斷裂”,家長要借“遊戲力”來修復

小時候孩子粘著父母,我們看著孩子親近自己自然高興,但隨著孩子長大些,自我意識、認知開始發展,就會開始對外面的世界更加好奇,從而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父母看到孩子不再粘著自己,覺得孩子疏遠自己,但事實卻不是如此。有些父母和孩子坐在一塊卻不知道和孩子聊什麼。

就像之前葉一茜曬自己和女兒森碟的聊天記錄,森碟恢復惜字如金,被媽媽稱作"話題終結者"。

若是這樣,我們就要警惕了: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聯結是不是出現了問題。

有時候,很多聯結斷裂的原因,是因為大人強迫孩子提前成熟,進入大人的世界,並且必須聽從父母的安排(幾點要吃飯、幾點要睡覺、幾點要寫作業……)。

孩子和家長沒話說,皆因“聯結斷裂”,家長要借“遊戲力”來修復

我們確實需要給孩子立規矩,但是我們應該指導和建議孩子自己做規劃,而不是將自己認為好的一面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完成。

就是因為不斷有強迫和不理解,與孩子始終無法在同一頻道上溝通,才會產生"聯結斷裂",矛盾才會接踵而至。

"聯結"斷裂會對孩子成長產生什麼影響?

本身一直徜徉在愛的海洋裡,一直受著父母的寵愛和呵護,但突然有一天發現,大人總是在逼迫自己,自己最親近的人卻看自己渾身是缺點,無話可聊,這種狀態會讓即使從小內心安全感十足的孩子,也會感到恐怖、害怕、無力和孤獨。

孩子兒時的感受可能會影響一生,對於在"聯結"斷裂的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會怎麼樣?

1.無法正常抒發內心的感受

有的孩子他們懂事乖巧,但是卻像一個被迫聽命的機器,失去了自己應有的想法和童真,只是被父母的話牽著走,卻沒有自己的情緒。

雖然無奈,但是他們不得不聽從父母的指揮,父母聽不見孩子內心的聲音,所以他們沒法正常抒發內心的感受,只能一直憋在心裡,但這部分情緒是不會消失的。

孩子和家長沒話說,皆因“聯結斷裂”,家長要借“遊戲力”來修復

女演員陳喬恩小時候家教特別嚴,經常會因為一點點錯誤就受到懲罰,導致她小時候有些自閉,這對她的身心走造成了很大影響,她也不止一次在節目裡說過,她至今都很"懼怕"她的母親,一直到高中都沒牽過媽媽的手。

有時候兩人距離這麼近,卻仍然像隔著千山萬水,而這條溝不是年齡上的代溝,更多的是父母自己造成來的鴻溝。

所以陳喬恩現在性格仍然很少交到朋友,也是因為從小家庭給她造成的影響太大,以至於自己很難表達自己的真正想法和需求。

2.自卑敏感,適應力差

很多父母會在孩子犯一點小錯就一直指責和吼罵孩子,或者一直約束孩子不能這麼做、不能那樣做,孩子提出一點要求父母就不同意,想要通過嚴厲的管教來規劃和約束孩子。

但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孩子他們會變得自卑敏感,極度缺乏安全感,因為少了愛和呵護的滋養,整天都和父母冷眼相對,擔心自己做不好事又被責罵,總是小心翼翼,唯唯諾諾。

孩子和家長沒話說,皆因“聯結斷裂”,家長要借“遊戲力”來修復

"遊戲力",是修補聯結的法寶

如果親子之間陷入聯結斷裂的僵局,我推薦父母們可以借鑑科恩的《遊戲力》,利用遊戲的力量和語言來化解矛盾。

用作者科恩的話來說,就是要努力通過遊戲建立與孩子的情感聯結,不斷蓄滿愛的杯子,這是"親子聯結的根本"。

同時也要注意的是,"情感聯結"絕不是一次性的投入,而是需要"通過細微的日常互動持續不斷並堅持多年"。

那麼有哪些具體的遊戲可以幫助化解僵局呢?

1.蒙貓貓遊戲(適合1歲左右的孩子)

蒙貓貓是最典型的聯結遊戲。

即父母可以拿毛巾或者手帕等擋住自己的臉,然後問寶寶:"寶貝猜猜看,爸爸媽媽在哪裡?"然後父母再移開毛巾,將自己的臉露給孩子看。

蒙貓貓的遊戲其實就是抽象模擬父母暫時離開孩子的情景

,這在現代父母外出打工,將孩子留在家中給保姆或爺爺奶奶照看很像。

孩子和家長沒話說,皆因“聯結斷裂”,家長要借“遊戲力”來修復

通過蒙貓貓的遊戲其實是讓孩子明白,父母可能會暫時地離開一下,但是並不是永遠離開孩子,如果能讓孩子想通,就可以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2."我的名字叫討厭鬼"(適合2歲以上的孩子)

當孩子鬧脾氣、耍性子、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對父母說:"我討厭你!"的時候,父母可以用"遊戲"的語言回答:"你怎麼知道我的名字就叫討厭鬼啊?我可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只告訴我最親近、最喜歡的人,所以你一定要幫我保守秘密!"

父母一番常態說出這句話,不斷可以緩解緊張的氣氛,更重要的是將孩子從不穩定的情緒中脫離出來,變得輕鬆詼諧,孩子會感到開心,因為知道父母不管怎樣都是愛他呵護他的。

所以,當孩子在說"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時,不要著急生氣,所謂"愛的越深,很得越深",我們要以愛化解孩子的小脾氣。

3."愛之槍"遊戲(適合一歲之後至十幾歲的孩子)

在孩子使用有攻擊性的玩具或者發脾氣,用玩具槍指著父母時,父母可以說:"這是一把愛之槍,如果我被擊中了,那我一定會愛上擊中我的人。"

說這話並不是在貧嘴,而是給孩子的情緒一個緩衝的時間,讓孩子思考應該放下槍,還是繼續"攻擊"。

孩子和家長沒話說,皆因“聯結斷裂”,家長要借“遊戲力”來修復

如果孩子繼續"攻擊",父母可以上前抱住孩子:"啊我被擊中了,我愛上你了!"如果孩子不喜歡接觸,可以選擇更緩和的方法。

這個遊戲就是告訴孩子,孩子有時候做出了不太禮貌而且錯誤的行為,父母還是愛你的,我們願意接納你的缺點和優點,並且希望你能更好。

當然,如果在事態較為嚴重的場合,父母還是要收取玩樂的態度,而是讓孩子先表達自己的情感,然後再進行安慰和引導。

"遊戲力"在解決生活日常的細碎親子矛盾中可以有效化解尷尬和矛盾,使得親子關係不再僵硬,親子聯結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學會在遊戲中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我是童心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