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傢俱樂部退出,中國足球的“寒冬”,能否看見曙光?

中國足協官網2月4日發佈公告:關於對中甲、中乙和中冠聯賽俱樂部提交《2019年俱樂部全額支付教練員、運動員、工作人員工資獎金確認表》進行公示的通知。

上海申鑫、廣東華南虎、四川隆發3家上個賽季的中甲俱樂部,與南京沙葉、福建天信、大連千兆、銀川賀蘭山、延邊北國、吉林百嘉6家上賽季的中乙俱樂部,因在2月3日下午5點的截止時間之前未能提交“確認表”,不能獲得下個賽季參賽的准入資格。

公告看起來很簡單,原因和結局一目瞭然,就是俱樂部沒有按時提交“全額支付教練員、運動員工作人員工資獎金確認表”,按照足協的規定,這9傢俱樂部沒有獲得2020賽季的准入資格。簡單的說就是俱樂部缺錢了,不能發放球員和教練工資,所以不能參與各級聯賽了。雖然有的俱樂部並不是惡意欠薪,而是投資人實在是沒有資金再去發工資了。

這很明顯是“三輸”:運動員可能失業、俱樂部面臨解散、足協各級聯賽參賽球隊減少!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為什麼多個俱樂部會難以維持,根本原因是什麼,國外低級別聯賽以及小球隊是如何運營的?曼城的禁止歐冠賽事處罰對我們聯賽球隊有什麼警示意義,如何打造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各級聯賽,這是本文想要闡述的主要內容。


中國的職業俱樂部幾乎沒有造血功能,如果投資人、母公司停止輸血,俱樂部就會陷入生存危機

1、在如今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疫情影響企業效益等綜合因素下,企業停止對足球俱樂部的投資輸血,也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

中國職業聯賽有著“房地產聯賽”的外號,投資主體很多都是房地產企業(不舉例了,確實不少)。因受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房地產企業不景氣甚至破產。據人民法院的公告顯示,2019年宣告破產的房地產相關企業數量500多家,特別是2019年下半年之後,破產房企數量繼續增加,12月份創下全年最高點。作為贊助中國足球的主流行業,房地產不景氣,就會引發職業足球俱樂部的“財政危機”。

其他行業投資者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唯一相對穩定的還是國企、央企。現在的中超俱樂部因為地方形象需要和自身的影響力,當地政府或許還會通過多種渠道融資補助,至於影響力只限於一城一地的中甲、中乙俱樂部,地方政府即使有想法,估計也是有心無力。

多傢俱樂部退出,中國足球的“寒冬”,能否看見曙光?

曾經風光一時的梅州鐵漢俱樂部,誰能想到短短四五年時間就淪落到解散的地步呢?

在梅州鐵漢俱樂部上賽季成功保級後,按照協議地方政府會獎勵400萬元,梅州鐵漢本來還指望這個錢,先發半個月工資,換取人員簽字,渡過註冊難關呢。可是因為疫情防控原因,地方政府實在沒有時間精力去研究這個事情,這400萬就成了壓倒梅州鐵漢的最後一根稻草。期間還爆出是教練組最後時刻沒有簽字,導致俱樂部解散。

2、金元足球影響下,教練球員薪金水漲船高,運營費用增加,俱樂部難以承受。

維持一個俱樂部正常運營需要多少錢?中國足協各級聯賽差距很大,而且很多數據並不很透明。我們只能根據媒體的報道來進行分析,數據有可能不準確,僅供參考吧。

根據2018賽季的相關公開數據顯示,中超俱樂部的平均投入超過10億元,中甲在1億元左右,中乙為3000萬元左右。乙級俱樂部想確保衝甲,開銷起碼是1個億,中甲球隊想中超,沒2個億想也不要想。

俱樂部投入大部分都是用於支付工資獎金,什麼千萬年薪、幾百萬年薪最終都成為俱樂部最大負擔。國安俱樂部曾經說過球員工資佔總收入的70%,而日本聯賽俱樂部一般控制在30%左右。

梅州鐵漢曾經號稱中甲恆大,衝甲後大手筆投入想創造另一個恆大奇蹟。投資人是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梅州鐵漢生態,目前總市值63億,截止到2019.9.30,每股收益只有0.01元,淨利潤同比下降94%,營業收入減少28%,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公司2019前三季度的淨利潤僅為67.42萬元,同比劇降99.81%。這樣的企業狀況,再喜歡足球的大老闆劉水恐怕也不能給俱樂部更多投入!

多傢俱樂部退出,中國足球的“寒冬”,能否看見曙光?

上市公司鐵漢生態公司公佈的財務數據


3、俱樂部正常收入太少,難以做到收支平衡,幾乎都是嚴重虧損,更不用說盈餘了

國內職業俱樂部普遍缺乏自身經營的造血能力和盈利模式,日常性盈利資金主要依靠股東的投入,這是造成收支不平衡的一大原因。同時,股權單一、虧損嚴重、缺乏盈利模式是中國俱樂部面臨的主要問題,未來俱樂部要致力於建立球票收入、特許商品、廣告贊助等多維度的盈利模式。

看看上市公司恆大淘寶俱樂部2018年的財報,營業收入為6.02億,而運營成本高達24.3億。

多傢俱樂部退出,中國足球的“寒冬”,能否看見曙光?

2018年恆大淘寶俱樂部營業收入情況

收入方面主要分為四個板塊:廣告收入、賽事獎金、門票收入及其他。其中廣告收入4.6億,佔比72.85%。這一部分營收存在著一定的水分,其最主要的客戶為恆大地產集團(銷售金額3.57億,佔比59.27%)。恆大地產為恆大俱樂部的母公司,雙方存在關聯關係。恆大俱樂部從中超公司獲得的收入為7299萬,佔比12.11%。它的另外三家主要客戶佔比較低,其中長沙恆大童世界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同樣是其關聯公司。

相信其他中超俱樂部的收入也好不到哪兒去,更別說影響力更差的中甲中乙了。2018賽季中乙俱樂部平均收入僅為900萬元人民幣,平均球員薪資支出達到了800萬元(佔比達到88.9%),加上其他開支,平均每傢俱樂部虧損2000萬元。同一賽季,中甲俱樂部平均虧損也是2000萬元。

收入遠遠小於支出,這樣的俱樂部能撐到什麼時候,只有天知道。此次中甲中乙俱樂部的退出,是聯賽發展中的陣痛,還是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開始?


國外低級別聯賽和小球隊的發展運營,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英超伯恩茅斯俱樂部,主場只有一個小型聯賽棒球場大小,作為一支不知名的俱樂部,在比賽場上同英超豪門的勝算不大,球隊陣容中沒有具有影響力的明星球員。但是無論當賽季發生什麼(哪怕是比賽全輸球),伯恩茅斯都可以期待拿到體育中的最佳鼓勵獎,該俱樂部本賽季只要出場,保底就能從英超拿到至少1億美元。

歐洲大多數微型俱樂部生存之道都是相似的。每個主流聯賽都有這樣的球隊,英格蘭、西班牙、德國、意大利和法國的頂級聯賽,至少有10支小預算的頂級聯賽球隊,在坐席都不到2萬的球場裡打比賽,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生存。

多傢俱樂部退出,中國足球的“寒冬”,能否看見曙光?

英超是最商業化的聯賽,冠軍和降級隊獲得的電視轉播收入,差距並不大。冠軍可能會獲得1.5億美元,降級隊也能得到1億多點,這也是確保小球隊能夠活著的主要收入。

西甲的埃瓦爾俱樂部,一年的預算只有2000萬美元,同比皇馬巴薩能達到6億美元。像埃瓦爾這樣的俱樂部,能夠在西甲多踢兩年,對於俱樂部的財政平衡、長遠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降級很正常,大不了重新打回來。這樣的球隊不會獲得像豪門俱樂部那樣的高額贊助費用,只能依靠聯賽的收入分成。

低級別聯賽更是如此,埃瓦爾在西甲是最小的俱樂部,長期混跡於西乙聯賽,但是在西乙就是最大的“豪門”。還有的俱樂部通過球員買賣獲得不菲的收入,維持運營開支。


多傢俱樂部退出,中國足球的“寒冬”,能否看見曙光?

中國足球在五大聯賽的“獨苗”,武磊承擔著國人希望!

武磊所在的西班牙人俱樂部在西甲也屬於小俱樂部,雖然地處巴塞羅那,但是並沒有很多人關注。中國金主入主後,主打亞洲牌、中國牌,立足青訓優勢,培養出大批足球人才,並積極倡導“球迷家庭”的文化理念,開拓出自己的一方天地,成為一支特點鮮明的西甲球隊。目前雖然深陷降級區,但是2019年以營收超過兩千萬歐元創造了俱樂部歷史最高的單年營收數據,這主要得益於營業額的增加、重大轉讓的資本利得和出售伊格萊西亞斯以及埃爾莫索所得的轉會費,武磊的中國效應也不可忽視。

聯賽分紅+經營有道+準確定位,這應該是國外小俱樂部生存之道吧。


曼城的案例,警示我們理性投資、擴大營收才是健康的發展方向。

近日,歐足聯官方宣佈,由於違反財政公平,曼城將遭到兩年的歐戰禁賽和3000萬歐元處罰。曼城被指控不僅球隊赤字額超過了歐足聯FFP(財政公平法案)的標準,更是試圖用誇大的贊助收入來避免遭受FFP制裁。

此外還有巴黎聖日爾曼也被舉報存在類似的問題。前歐足聯秘書長大衛-泰勒曾表示:“俱樂部大舉負債帶來的問題是,他們得以達到現有資源所不及的競技水平。”

如果遭到歐足聯的禁賽處罰,福布斯預計曼城的市值將會蒸發掉2.95億美元,估值降至23.8億美元。缺席歐冠的直接損失將在4700萬美元(打入歐冠16強)到1.02億美元(獲得歐冠冠軍)之間。

多傢俱樂部退出,中國足球的“寒冬”,能否看見曙光?

受到嚴厲處罰的曼城,還能留住名帥瓜迪奧拉嗎?

據報道,曼城每年6750萬英鎊(約6億人民幣)的贊助費用中,僅有800萬英鎊(約7293萬人民幣)來自於贊助商伊蒂哈德航空公司,剩下的5950萬鎊(約5.4億人民幣)均由曼城母公司阿布扎比財團提供。曼城老闆自掏腰包填補贊助費用的原因正是為了規避歐足聯財政公平限制。

歐足聯在多年運作後,FFP政策起到了不錯的效果。2008年歐足聯旗下53個成員國頂級聯賽實現盈利的只有8家,到了2018年後,盈利聯賽的數量已經達到29家。儘管飽受爭議,但FFP政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像曼城、巴黎這樣的土豪球隊繼續揮金如土,也讓像多特蒙德這樣量入為出的球隊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這次歐足聯對曼城的處罰,雖然還沒有最終的定論,但也給眾球隊提了個醒:理性投資、擴大營收、遵守規則才是健康的發展方向。


中國職業聯賽,如何從問題和教訓中,找到自己的正確發展道路

發展中出現問題並不可怕,關鍵的是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多數俱樂部看到“寒冬”中的曙光!

陳戌源在擔任足協主席後不久說,“中國足球俱樂部這些年投資比較大,回報幾乎是鳳毛麟角的,可以忽略不計。如果一個俱樂部在財政上不能持續發展,打造俱樂部是空話。中甲、中乙面臨的挑戰可能更多。如果我們不能可持續健康地發展聯賽,中國足球的根基就可能發生地震塌方般的變化。”

2019年底的足協新政,對於俱樂部支出、工資薪金等做了進一步的限制與約束,這對於低級別聯賽和小俱樂部是利好消息。

多傢俱樂部退出,中國足球的“寒冬”,能否看見曙光?

足協關於俱樂部球員薪酬限額的規定

1、繼續執行“四大帽”政策。中國足協出臺《中國足球協會職業俱樂部財務監管規程》,推出“注資帽”、“薪酬帽”、“獎金帽”和“轉會帽”來限制職業聯賽投資的大手大腳。“注資帽”是指設置俱樂部投資人注資限額。“薪酬帽”是指設置中超、中甲和中乙俱樂部薪酬總額佔總支出的比例限額。“獎金帽”是指各俱樂部在2019賽季大幅降低獎金,單場獎金限額由各俱樂部共同議定,賽季初須對獎勵標準進行公示,禁止以其他名目發放比賽獎金,嚴禁現金髮放。“轉會帽”是指繼續執行原有的引援調節費政策,即:中超、中甲俱樂部引入外籍球員資金支出不超過4500萬元/人次,引入國內球員資金支出不超過2000萬元/人次。

2、加大限薪力度。國內球員合同稅前頂薪不超過 1000 萬人民幣,入選國家隊球員上浮 20% 。U21 球員稅前年薪不超過 30 萬人民幣,如達到出場標準則不受此限制。外籍球員新籤工資不得超過稅後 300 萬歐元。

限制俱樂部不計成本瘋狂投資,降低球員(包括外援)工資最高標準,可能短時期內對於聯賽發展、高水平外援引進會有較大影響。但是從長遠看,理性投資是必須的選擇。

做好了“節流”,還要考慮“開源”!俱樂部如何增加自己的收入,單靠大股東投資人的廣告投資,並非長久之計。門票、球衣銷售、廣告、亞冠比賽獎金、商業運作、網絡轉播權等都是可以運營的增長點。

同時足協或者中超公司,也要提升聯賽影響力,提升中超品牌價值,提升電視轉播等收入分成,讓俱樂部得到穩定可觀收入,同時採取措施,避免過多俱樂部因為財務問題退出聯賽。


總結:中超要真正成為“第六大聯賽”,不只是聯賽影響力、亞冠成績、上座率等方面需要提升,還要從引導理性投資、開源節流等方面努力。不僅是足協要從政策角度進行引導限制,各個俱樂部也要遵守政策、做好自己的事情。

足球的寒冬並不僅僅是單方面原因,如果只是把他歸罪於經濟大環境的低迷,或者個別俱樂部的不理智行為,都是不準確不全面的。問題如果不解決,還會有俱樂部步其後塵,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