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說:“大水淹了龍王廟”,原來就是這個地方

靠近沿江大道的龍王廟公園小廣場上,立有一座“漢口源點”楷書碑石,再往裡走有一面漢口文化牆。何為漢口源點?漢口又經歷過怎樣的歷史?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龍王廟公園,一探究竟。

武漢人說:“大水淹了龍王廟”,原來就是這個地方

漢口源點,是指漢水入江之口所在的具體位置。正面刻著“漢口源點”四字的石碑,其背後的碑文,簡明扼要記錄了漢口的歷史由來。

漢口之根在龍王廟

“漢口者,漢水入江之口也。明代成化之初,連年大水,漢水自郭茨口下改道,於龍王廟與南岸嘴間形成唯一入江之河口,即漢口。”

“龍王廟扼漢水入江之口,乃武漢之地標,漢口之源點,漢正街之大門。”

武漢人說:“大水淹了龍王廟”,原來就是這個地方

漢口龍王廟位於漢口長江與漢水交匯處的左岸,瞰漢水、長江交匯之勝景,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1398年),是與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齊名的“長江三大廟”之一。

著名作家董宏猷說,龍王廟眺望滾滾長江,曾經是非常繁盛的碼頭。小時候,江邊一帶擺滿了各種小吃,充斥著很多拉板車的人。如果小孩去幫忙拉板車,從這裡拉到江漢關,可以拿到2分錢的報酬。

“2分錢可是能換一杯涼茶啊。但是我拉了一個暑假的板車,沒有喝過一次涼茶,用全部的錢,換了一本書《鋼鐵是怎樣練成的》。”

武漢人說:“大水淹了龍王廟”,原來就是這個地方

夜晚的龍王廟,格外美麗

龍王廟與漢口“碼頭文化”

龍王廟打扣碼矗立著一塊打扣巷碼頭古今碑。其碑高155釐米、寬45釐米。厚15釐米,刻有“古蹟”兩字的古碑。它是1999年從地下被挖掘出來的。

1930年,國民政府修路,龍王廟及其牌坊全部被拆,結果1931年發大水,漢口城整整被淹了兩個月,“大水淹了龍王廟”即源於此。

武漢人說:“大水淹了龍王廟”,原來就是這個地方

龍王廟與長江遙相望

董宏猷說,漢口因為交通便利而繁盛,代表了典型的碼頭文化。通過爭奪來決定碼頭屬於誰孕育了“打碼頭”的通常做法。在近代史上,龍王廟是非常險要的碼頭,辛亥革命時期,漢口的父老鄉親曾經連夜從龍王廟划船到武昌,支持武昌起義。據此,武漢的碼頭文化也成了一種象徵,造就了武漢人改革開放、敢為人先的氣度。

“武漢歷史和文化精神需要不斷傳承下去,如滾滾長江,奔騰不息。龍王廟和長江永遠是一對好兄弟。”

武漢人說:“大水淹了龍王廟”,原來就是這個地方

龍王廟公園內的“江漢朝宗”石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