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實驗,早就告訴了父母,適合什麼樣的孩子

“延遲滿足”,是指對孩子的需求不要及時響應,從而讓孩子學會忍耐,學會堅持。

這個育兒方式源自一個美國的實驗,曾被大為報道,其中的種種數據顯示,用延遲滿足來教育孩子,培養出來的孩子有更高的幾率成才。而一些家長不明就理的紛紛跟風,但是效果卻呈反向--孩子變得孤僻、暴躁,更加難以管教了。

這其中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又出了什麼問題?


“延遲滿足”實驗,早就告訴了父母,適合什麼樣的孩子

延遲滿足,並不適合所有兒童

延遲滿足這個概念,起源於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一個跟蹤實驗:

20世紀7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基地內進行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人員為一批四歲的孩子們準備了對他們極具誘惑力的糖果,他們在每個孩子面前都放置一顆糖果,並告訴孩子他們有兩個選擇:

選擇一:可以馬上吃掉眼前的糖果,但也只有一顆;

選擇二:20分鐘之後再吃的孩子,可以再得到一顆糖果;

隨後實驗人員就離開了,並通過單面鏡觀察孩子。

毫無疑問,大部分孩子都想吃到兩顆糖,那麼就看誰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了!實驗人員發現,有一部分孩子只登了一小會就迫不及待地吃了糖果;而另一些孩子非常有耐心,也非常有小心思。

他們想出各種方法來剋制自己的慾望,例如閉上眼睛不看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講故事等,成功地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順利等待了20分鐘,這些“延遲者”當然享用到了兩顆糖。

等參加實驗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調查發現:“不等者”在個性方面,更多地顯示出孤僻、易固執、易受挫、優柔寡斷的傾向;

“延遲者”較多地成為適應性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自信、獨立的少年。在學業能力上,“延遲者”比“不等者”在數學和語文成績上平均高出20分。

實驗的結果最終證明:同樣的孩子,控制力強的,長大後會更有出息。

於是就有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個體有效地自我調節和成功適應社會行為發展的重要特徵,是一種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屬於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個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現。

“延遲滿足”實驗,早就告訴了父母,適合什麼樣的孩子

這個實驗的結果,對於每一位望子成龍的家長來說都極具誘惑,就如同那顆擺在孩子面前的糖果一般。

於是大家都選擇性忽略了實驗的對象前提,不求甚解地就模仿起了實驗,希望用延時滿足來培養自己的孩子,最起碼“延遲者”比“不等者”在數學和語文成績上平均高出20分這一點,就瞬間讓家長們為之趨之若慕。

但實際上,延遲滿足是有前提條件的:一群四歲的孩子,為什麼不選擇4歲前的兒童呢?例如嬰兒。

延遲滿足為什麼不適合3歲前的孩子?

實際上,延遲滿足並不適合3歲前的孩子,而對於實驗對象選擇4歲的兒童,是因為他們比起剛剛進入幼兒園的3歲兒童,更能理解規矩的存在,更能遵守規則。

延遲滿足,不適合3歲前的孩子,其重要的原因是3歲前,孩子的需求理應被及時滿足,否則就會挫傷他們的安全感,認為父母不愛自己。進而發展出冷漠、暴躁、自卑的性格特點。

對於一歲前的孩子而言,他們的需求不外乎吃喝拉撒睡,他們從這些內容中獲得了舒適感,這些舒適感又轉化為最初的安全感;而延遲滿足,讓他們的需求不能得到及時滿足,進而轉化為不安的感覺。

對於一個1歲前的孩子來說,一旦不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就會大吵大鬧,當他們對此習以為常的時候,自然就會發展出暴躁的性格特點;

對於一個2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們正處於內化母親形象建立自我的過程中,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衝突、現實給他們帶來的挫折,讓他們急需從母親身上獲取鼓勵和支持。延遲滿足恰恰是與之相反--讓孩子在一定的時間內獨自承受挫折,延遲滿足會被視為自己被冷漠對待,最終把這份冷漠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對於一個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們處於完成與母親分離的階段,這個階段他們需要理解雖然和母親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但母親一直深愛著他,會及時給予他響應,形成他內心的安全島。而延時滿足,則會讓他們認為母親不愛自己了,感覺自己被拋棄了,自己是個沒人要的孩子,進而發展出自卑的性格特點。

“延遲滿足”實驗,早就告訴了父母,適合什麼樣的孩子

3歲以前的寶寶,媽媽可以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依賴感,這樣寶寶才會有充分的安全感,到了該獨立的時候,就能自動地走向獨立。一般來說,3歲是培養寶寶獨立的關鍵期,寶寶能做的事情,媽媽就讓寶寶自己去做好了。

3歲前,及時滿足不怠慢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達麗說:“1歲前的寶寶,是建立對身邊養育者的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延遲的感覺對這個階段的寶寶而言,次數多了影響不亞於心理的創傷。延遲滿足應該是對3歲以上的寶寶進行訓練的內容,而不是對這麼小的寶寶!”

尤其是襁褓中的寶寶,他們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取生存下去的勇氣,對這個世界充滿信心。這樣的力量來自父母對他們最為及時地關照。

寶寶哭了,立馬跑過去安慰,或者隔一段固定的時間,就看看寶寶是否尿了。媽媽千萬不要覺得剛出生的寶寶什麼都不懂,哭幾聲、餓一會兒沒什麼的。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因為寶寶哭泣除了餓了、尿了、病了,還可能是在尋求父母的撫慰,以驗證父母的愛。

在夜間,如果媽媽有條件和寶寶睡在一張床上,不但有利於餵奶,也能增進寶寶對媽媽的信任。對於較小的寶寶,媽媽讓他含著奶頭睡覺,都是允許的事情。有的家長覺得讓寶寶和父母睡在一起,不利於寶寶獨立;對寶寶照顧得太及時了,也不利於寶寶自立,實際並非如此。


“延遲滿足”實驗,早就告訴了父母,適合什麼樣的孩子

寶寶出生後,他的生理需要獲得及時滿足,能夠讓寶寶和媽媽及時地建立一定的聯結,寶寶會明白:我生活在這裡是安全的,媽媽很愛我,會及時幫助我解決問題、排除煩惱,我不用怕什麼!

還有的媽媽,覺得寶寶吃飽了喝足了,就沒什麼問題了,寶寶哭就讓他哭吧,哭一會兒就好了,於是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媽媽這麼做也不恰當。寶寶哭泣,可能是因為想媽媽了,需要媽媽的撫慰。這個時候,媽媽最好安靜地坐下來,一邊撫摸寶寶,一邊跟寶寶說:“哦,寶寶想媽媽了!媽媽陪你!”媽媽可以抱起寶寶,跟他逗逗、說說、笑笑、運動運動。媽媽的回應會讓寶寶覺得自己沒有被人忽視,心裡就踏實了。

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很多媽媽苦於一個人無法離開寶寶去做其他的急事,其實如果準備充足,也是沒有問題的。比如,到了給寶寶餵奶的時間,就準備好溼巾、衛生紙、水、書、手機、一些小玩具等,寶寶哭泣的時候,媽媽就可以很及時地回應寶寶的需求,寶寶就不會承受“被怠慢”的苦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