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1、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經歸來,歸來無望。

2、我是你轉身就忘的路人甲,憑什麼陪你蹉跎年華到天涯?

3、面對,不一定最難過。孤獨,不一定不快樂。得到,不一定能長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不要因為寂寞而錯愛,不要因為錯愛而寂寞一生。

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作家莫言-戰“疫”文學作品

4、我們總是以詩般的語言刻畫自己在青春的罅隙中的那般狼狽。

5、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正可以對另一個人的傷痛感同身受。你萬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事,別人也許會同情,也許會嗟嘆,但永遠不會清楚你傷口究竟潰爛到何種境地。

6、別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到的是腳,切莫貪圖了鞋的華貴,而委屈了自己的腳。

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莫言-《北京秋天的下午》

7、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8、有些事,明知是錯的,也要去堅持,因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愛的,也要去放棄,因為沒結局;有時候,明知沒路了,卻還在前行,因為習慣了。

莫言(1955年2月17日~)

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文學-作家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出生于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的獲獎標誌著中國作家走進了世界文化體系的行列,我覺得這不僅是莫言的榮耀,更是整個中國文學的榮耀,這對中國文壇產生持久而廣泛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2019年,莫言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其短篇小說《等待摩西》獲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莫言在漢語文學面臨艱難境地的關鍵時刻,以自己的探索和成就,向世界、也向漢語文學自身,證明了漢語文學的發展前景和遠大前程。

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文學節選

1981年5月,莫言的小說《春夜雨霏霏》發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學雙月刊《蓮池》上,成為莫言公開發表的第一篇小說。

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懷中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現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創建文學系,他看到莫言的《民間音樂》後,十分欣賞,破格給了莫言參加考試的機會,莫言順利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1985年初,莫言在《中國作家》雜誌發表《透明的紅蘿蔔》而一舉成名。 著名作家張潔形容《透明的紅蘿蔔》是一個天才作家誕生的開始。

1986年,莫言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同年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引起文壇極大轟動。

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文化-作品《紅高粱》

1988年4月,莫言發表長篇小說《天堂蒜薹之歌》,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在看到這部小說後,感到非常震撼,決定開始翻譯莫言小說,葛浩文也成為了日後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

1992年,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譯本中短篇小說集《爆炸》在美國出版,美國重量級文學評論雜誌《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價說:“有如福克納,莫言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想象力鮮活豐富、圓滿自足的世界。”

2000年,莫言憑藉《酒國》獲得法國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 。同年,《紅高粱》入選《亞洲週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18位。

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文化-書法作品

2006年,莫言獲得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成為繼巴金之後,第二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作家。

2008年,莫言憑藉《生死疲勞》獲得紅樓夢獎以及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2011年,莫言獲得韓國萬海文學獎,成為首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作家,並且憑藉《蛙》獲得茅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佈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並且諾貝爾獎官網摘錄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節,作為對莫言作品的介紹。

2019年4月,創作的《等待摩西》獲得第15屆十月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同年12月,《等待摩西》獲得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文化-莫言故居

莫言經常說他的成功不在寫作上,而是有個幸福的家庭。莫言的妻子杜勤蘭,也是“高密東北鄉”的孩子,兩人識於兒時,感情深篤。而其家鄉也化作莫言文學靈感的源泉,正是基於此,他一度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正如他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表演講《福克納大叔,你好嗎》說的那樣:“他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尤其讓我明白了,一個作家,不但可以虛構人物,虛構故事,而且可以虛構地理。”於是“高密東北鄉”那塊像郵票一樣大的地方間接地出現在了世界各地的紙張上。

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高密東北鄉節選

莫言寫有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食草家族》、《酒國》、《檀香刑》 、《天堂蒜薹之歌》、《蛙》等,中篇小說《 爆炸》、《奇死》、《紅蝗》、《夢境與雜種 》、《幽默與趣味》 ,短篇小說集《 白狗鞦韆架》 、《與大師約會》、《透明的紅蘿蔔》以及散文集《會唱歌的牆》,其中,《蛙》這部小說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在高密東北鄉艱難推行的過程;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萬心的人生經歷,在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而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複雜的歷史進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並結合計劃生育過程中的複雜現象,剖析了以小說敘述人蝌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

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文化-莫言作品節選

他的著作長篇小說《蛙》延續了《酒國》、《檀香刑》、《生死疲勞》等莫言其他重要作品對小說結構、敘述語言、審美訴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詩般反映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執著探索,在整體上達到了極高藝術水準,也是中國當代長篇小說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全書由四封長信和一個劇本構成,屬於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同時極富有薩特式樣的荒誕派色彩,融合了詼諧、戲謔、調侃、反諷、嬉鬧、靈魂獨白、戲中戲等文體風格。小說秉承了作者鄉土文學的一貫風格,結構新穎,節奏鮮明,筆觸細膩,文字樸實,富有張力。這也是讓莫言獲得2011年茅盾文學獎和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文化-《蛙》

在莫言的小說中,可以很容易發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有意識流小說的內心獨白、心理分析、感覺印象、幻覺夢境、時空顛倒等;有魔幻現實主義的隱喻、象徵、預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誕派戲劇的誇張、變形、荒誕;還有結構主義、感覺主義、象徵主義等等。

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文化-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人物

而其中以意識流表現得最為直接。它是莫言作品的重要表現手法,這在莫言早期的作品裡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出來,比如他發表的作品《枯河》,就運用了意識流的蒙太奇手法將過去與現實交融在一起,並且以兒童“小虎”的感覺描寫代替敘事,令故事詩意化和夢境化。還有《爆炸》裡的意象比喻,《球狀閃電》裡的慢鏡頭描寫,《歡樂》裡的自由聯想等等,都是莫言意識流藝術的體現,莫言在運用意識流手法的過程中,兌現了自己對於仿夢小說的追求,形成了他獨特的幻覺現實主義。但是他並沒有滿足於此,對於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莫言從來都知道,那僅僅是一種借鑑而已。他真正要回歸的是“現代主義中國文學”。

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他努力從齊魯文化、蒲松齡《聊齋志異》、《封神演義》、元雜劇,從民間故事、民間藝術(包括高密撲灰年畫、高密泥塑、高密剪紙和茂腔等)等傳統和民間文化資源中汲取營養。從自己家鄉東夷文化的民間藝術、傳說和古代偏於神鬼演義方面的文學文本中獲得靈感、從豐富的現實生活中獲得鮮活的養料,在局部或部分模擬歷史與現實的同時,使自己的創作插上了自由想象的翅膀,進而在心理上、邏輯上達到了高度的真實性和高超的藝術創造性的近乎完美的結合,從而在繼承川端康成、卡夫卡、福克納、馬爾克斯等現代派大師的基礎上,又紮根於本土文化和文學藝術的大地,實現了文學從“現代主義在中國”到“現代主義中國化”的飛躍。

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

文化-莫言作品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