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該項目是在原有別墅基礎上改建的住宅,原建築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坐落在被相同房型環抱的社區之中。這是一個獨立的住宅,除了一家人的居住,內部還有兩間用於創作的工作室。此住宅試圖在現代都市中創造出一片獨立的世界以獲得內心的安定與自由,並通過實木與金屬材質的構建表達建築與自然的真實性。同時,也試圖將建築的功能性與舒適性高度統一起來。


▼住宅夜景鳥瞰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建築外罩 | The Enclosure

設計的策略是將一個巨大的“建築外罩”將整個基地連同原有建築全部罩在了一起。它混合了建築與庭院、室內與室外,試圖將所有內容混合為一個完整體,甚至連同樹木和自然光一同混合到這一中間,且各自獨具特色,自成一體。空間也因此產生了一系列豐富的變化,從室內延展到室外,從地下延展到地上,從一個原始的基地分解成若干個院子,從原有扁平化的基地演變成了多維的空間組合,這一切都將使住宅的生活模式變得更多樣也更具體。

▼生成過程,巨大的建築外罩將建築與庭院、室內與室外融合成一個整體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住宅夜景鳥瞰局部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獨立的世界 | The Independent World

在這個獨立的世界裡,空間充分自由伸展,如同抽象的山水。用幾何空間表達的山水意境從下至上、從左至右,可以自由的遊走,不同的情境之間亦隨之轉換。行走其間,可以最大限度地感知新建築帶來的自由與舒展。在這裡,建築沒有任何制約,它只是拓展了生活的可能,實現了比改建之前的空地還要自由而且更加舒展的狀態。在這個具有連續性的空間中營造出了多維的場所,這些介於室內外之間的灰色空間使得場所具有多重層次的特徵,孕育出豐富的空間起伏。也正是由於這種起伏和空間明暗控制,住宅空間才得以既分開又聯繫,實現各種空間片段之間的切換,使其更有生活的戲劇性。人類生活具有諸多不確定性,也因此而豐富多彩。獨立的世界不等於孤立的世界,更不等於孤獨的世界,內容豐富並且自成系統才有可能獨立於外部的是世界,從而獲得內心的自由與安寧。

▼住宅的庭院體量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秋季的庭院,介於室內外之間的灰色空間使得場所具有多重層次的特徵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探求尺寸的邊界 | Explore the Size of Border

這裡所謂的邊界是指對空間感受上舒適性的貼切度。在整座建築裡,出現了一系列諸如2.3米、2.2米甚至2.1米的空間高度,同時也有0.7米的行走寬度。這些尺度幾乎是空間壓迫感的邊界,但卻能給人帶來對建築最大的感知,建築幾乎觸手可及,最大限度讓建築貼合身體而存在,像追求更合體的衣服一樣,給人帶來特殊的親切感,讓人可以安靜而輕鬆自在。觸手可及的建築讓人可以感知物質世界存在的真實感,這種感知度讓人可以信賴建築對人的關懷是真實存在的。


▼庭院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庭院,較低的空間高度最大限度地讓建築貼合身體而存在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境界的連續和轉換 | Continuity and Conversion of Realm

自宅內部因為場地和功能的需要被設計成大小不同的空間,這些空間雖然有自身的獨立性,它們之間並非孤立的。預製的混凝土板,鋼板折出來的樓梯,還有分叉的鋼板坡道形成了連續的路徑將其緊密的連接在了一起,這條70cm寬的路徑是精確輕巧的,鋼板所形成樓梯像摺紙一樣輕薄,沒有任何結構帶來的多餘,所到之處也因此而精緻。有的跨越下沈的庭院,有的懸浮於水面,有的繞過樹木,有的嵌入樓體之間,有的攀附於樓體邊緣,形成一條隨機應變的路徑,穿越在不同情境的氛圍之中,散步於空間之中,移步換景帶來的愉悅是豐富而具體的,不同的境界之間不斷的轉換始終帶來新鮮的體驗,如同電影畫面之間的切換帶來的戲劇性,帶著身體與自然緊緊的纏繞在一起,客觀上身體已經屬於自然的一部分。

▼住宅庭院的交通流線,移步換景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庭院局部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庭院局部,設有穿孔板扶手的室外樓梯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由鋼板折出來的室外樓梯細節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庭院,鋼板所形成的樓梯攀附於樓體邊緣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材料的真實性 | Authenticity of Material

建築體的基本材料是實木和鋁板,像一件衣服的外套,外層是鋁板,內層是紅雪松木,它們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默契,耐腐的鋁板作為建築的基本防護,而雪松木作為內層材料,更像是衣服的內襯,更溫和更舒適。這樣的決定並不是隨意的,而是跟人所在的場所有關,使得人的身體和場所能更好的相處,木頭是自然的延續,溫厚的物理屬性,更讓身體容易親近。而鋁板則相反,單薄和冷酷的物理性能更能抵抗外部的侵襲。當兩者通過各自的鏤空處理後,疊加在一起,異化出另一種新的空間厚度和豐富性,半遮半透的效果使得這個獨立的世界與外部仍保持著一定的聯繫。在建築的局部還有清水混凝土板和鋼板材料穿插在建築空間中,這些都直接表達了材料的真實屬性,這些觸手可以感知的材料表達了建築的豐富性,作為材料的一部分,院中的樹木,山石及無邊水池這些自然物也融為成建築的一部分。


▼庭院,建築體的基本材料是實木和鋁板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小中見大 | Big in Small

模糊開始和結束的概念,創造無限感的連續空間,在有限的區域創造無限的可能。這種類似傳統園林的設計方法,卻總是因建築不可分割的空間體而無法分清建築與景觀的界線。由地下至空中,由前庭至後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間系統。這種由巨大的“建築外罩”所形成的第三種空間與原有建築一同將庭院劃分成前後左右各不相同的“子院”,每個“子院”又各自自成系統,它們都與各自的室內空間相連、互通,部分“子院”下沉到地面以下,與地下室空間相互呼應,形成獨有的空間特質。一院一世界,安靜而又有力。


▼下沉庭院,與地下室空間相互呼應,形成獨有的空間特質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內與外的統一性 | Unit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建築並非單純營造內部空間,也不是一味地構築外部結構,而是在內部與外部之間營造內涵豐富的場所。這個住宅儘可能地將原有建築的地板、牆體、頂板與外部構築對齊,只有一道玻璃來隔斷溫度,力求內外統一性。追求內與外的統一性是為了讓室內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自然的存在,讓自然的光線和景色可以沒有任何阻礙的延伸進來。在住宅的任何空間都是與自然共生的,四季的變化都和內部有著直接的聯繫,包括室內色彩也隨之而變。因此,室內空間除了必要的功能和材料之外,無需任何多餘裝飾。所謂居所,不過是在自然環境中建立起對人具有庇護作用的構築,但不應因此失去對自然最直接的關聯。在這裡,巨大的“外罩”將一切混合在一起,自然與人工環境變得模糊,衍生出了新的境界,從而超越了自然。建築不再是隔離人與自然的裝置,而是二者的連結體。


▼畫室,自然的光線和景色可以沒有任何阻礙地延伸進來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畫室與室外庭院相連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茶室,空間內並沒有任何多餘裝飾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建築的日常性 | Ordinariness of Architecture

生活是多變而複雜的,建築的功能也隨之多變而複雜,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功能性和情感之間也是模糊不清的,情感的需求無處不在,大到吃飯睡覺和工作,小到閒呆發愣,無不需要營造更好的氛圍,很難區分哪些是功能的需求哪些是情感的需要,因此“舒適”成了建築最大的訴求。這些訴求都是日常的,是生活的點點滴滴,建築一直在努力讓生活更方便更隨意,從而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舒適”並不一定會影響設計的創新,反倒是新的“概念”的創作源泉。尋找和暢想舒適的詩性,創造舒適度的優雅,在生活點滴中建立起新的秩序和生活方式。建築的“新”並不是從與世隔絕的形式和概念中衍生出來,並非標新立異,而是和時代所形成的具體生活方式緊密相關,建築所謂的“傳統”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舊情調和規矩,更不是建築外在的具體舊有形式,它只存在於情感的深處,是秉性的自然反應,是多年形成的獨特的自然觀和居住情感,當今的住宅只與生活的日常有關。

▼黃昏時分的庭院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實體模型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一層平面圖,1F plan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二層平面圖,2F plan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南立面圖,south elevation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西立面圖,west elevation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1-1剖面圖,1-1 section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2-2剖面圖,2-2 section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4-4剖面圖,4-4 section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項目名稱:自宅
設計方:TAOA 陶磊建築
完成年份:2016.12月
主創:陶磊
設計團隊:陳真,李京,張婧泓
項目地址:中國北京,順義
建築面積:600 ㎡
攝影版權:陶磊
結構:李仡團隊


客戶:陶磊


自宅,北京;獨立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