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空姐,工作+帶娃+備考CPA:你以為的拼命,不過是他人的日常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在家“雲辦公”的職場人士又都萌生了考證的想法,還有一大波開學推遲的在校大學生也把CPA備考提上了日程。

而在眾多的CPA考生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25歲,在職,空乘,寶媽,天上飛完地上陪孩子,然後繼續備考CPA”的考生。

或許是因為空乘這個職業和CPA離的太遠,注會菌都忍不住替她擔心,到底能不能堅持下去?堅持了能不能順利通過CPA?

25歲在職空乘寶媽

邊工作邊帶娃邊備考CPA

初次在微博上看到這個在職寶媽備考CPA時,感受到的是“佩服、擔憂、疑惑”。


第一反應是佩服年紀輕輕,遇到這麼多阻礙依然能不亂陣腳,靜下心來選擇備考CPA;

第二反應是擔憂空乘職業,和CPA涉及到的行業相去甚遠,能不能堅持考出CPA;

第三反應是疑惑考證原因,明明空乘做的很好,為什麼要給自己出這麼大一難題。


25歲空姐,工作+帶娃+備考CPA:你以為的拼命,不過是他人的日常


仔細想想,忙工作全國各地到底飛本來就給CPA備考增加了不少困難,再加上回家還得抽時間陪孩子,自己在CPA備考上能投入的時間就更加少了,而且受專業限制,即便聽課程也還是聽不懂,換做注會菌也覺得挑戰性比較大。

但還是覺得,既然選擇了開始,那就低頭慢慢的堅持下去,因為單純就CPA而言,是以單科論英雄的,只要你能在五年內考過六科,誰又管你第一年是過了一科還是過了四科呢。

坦白講,在每年眾多的CPA考生中,跨專業在職寶媽數不勝數,之所以熱衷於講述她們的事例,並不是一味地打雞血或者是博眼球,而是想告訴大家,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在堅持著你認為不可能的事,而這正是未來幾年或者是十幾年後你們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

當然,堅持是一回事,對於這些“特殊”的考生來講,如何堅持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何合理安排CPA備考

更好的協調工作和備考現狀

從現實的角度來講,大多數CPA考生都是在職考生,尤其是這種跨專業、在職、帶娃考生,面臨的時間和精力、精神壓力更大,更需要合理的安排備考,去協調自己的工作和備考現狀。

那麼考生最需要清楚的,就是下面這三個問題。

(1)瞭解時間分配現狀

首先是對自己的時間分配現狀瞭解清楚,比方說在帶娃上必須花費多長時間,工作上必須花費多長時間,生活必須項上要花費多長時間等等,然後算一算平均每天能給備考留出多長時間。

如果連這個基礎的現狀也搞不清楚的話,那麼整個備考過程就是雜亂無序的,比方說你制定了每天4個小時的備考計劃,結果只複習了2個小時,那麼三天過後計劃基本就白費了。

(2)衡量科目數量和難度

其次就是衡量科目數量和難度,因為報考科目數量,和選擇什麼科目,要根據自己的可支配時間和科目難度來定。

我們通常建議時間緊張、基礎較差的考生“由易到難”進行備考,一方面CPA是越學越難的,即使是簡單的科目到中後期也會覺得難,所以先拿下簡單的科目可以增加自信心。

其次就是合理控制科目數量,第一年可以先挑戰1—2科,對自己的複習節奏和複習效率,以及考試流程有一個完整且真實的直觀感受,從而更好的安排後續備考,畢竟CPA是一場持久戰,能一次短時間打贏的很少。

(3)科學合理的備考方式

還有一點就是要掌握科學合理的備考方式,越是時間緊張越要選擇科學的備考。

比方說早上的時間更適合備考經濟法、戰略這類型記憶性強的科目;

比方說一輪基礎聽課程、二輪鞏固過教材、三輪強化刷題目、四輪衝刺練真題;

再比方說公式自己動手推理一遍,對於記憶和運用都有很大的幫助;

還比方說審計要多看案例,財管要多做計算,戰略多刷刷真題找題感。

換句話講,CPA備考分四個階段,每個階段時間怎麼安排?每個階段的任務是什麼?教材要理解到什麼程度?真題要刷到什麼程度?覺得時間不足是放棄整個科目還是放棄部分知識點?

這些所有的問題都是在備考過程中大家要去思考去理解去問的,這樣才能到後期更好的提升備考效率。

除了花費時間感動自己外

跨專業備考CPA有沒有意義

最後呢,注會菌想和大家來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跨專業備考CPA到底有沒有意義”?


坦白講,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習慣用功利性的思維去考慮問題,所以選擇做一件事,就算真的找不到現實意義,也會找一個理想和思維上的意義去填補這個功利性的空白。

比方說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看芒果臺《嚮往的生活》,妹妹張子楓說到自己將來想學設計,黃磊立刻接了一句“挺好的,學點自己喜歡的,還不耽誤你演戲”。

如果說這裡的演戲是現實的話,那麼喜歡就是上升到理想的意義。

考CPA也是一樣,對部分人來講考CPA是現實意義。因為要評職稱,因為要升職加薪,因為要轉行,因為要跳槽,因為要增加公信力等等等等,任何能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起到推動力作用的原因都是備考CPA的現實意義。

但是對另外一部分人來講,考CPA或許只是出於理想,或者是追求,或者是挑戰,或者是喜歡考證,或者是打發時間等等,這就是上升意義。


而對於這部分人來講,需要清楚地是用這些想法和意念去考CPA,並不意味著就是在浪費人生,畢竟有些潛在的影響你可能看不到,比方說培養耐力,鍛鍊思維等等,更多時候,不是因為有意義才去做,而是因為做了才有意義。

毫不誇張的講,現在跨專業考CPA的人越來越多,上百萬CPA考生中,非財會專業考生幾乎要佔到CPA考生的一半,但並不是每個人最終都能走到財會這條路上來。


那麼你考CPA更多的是因為什麼呢?

▎本文來源:註冊會計師、知乎,由高頓整理發佈,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聯繫後臺議定合作或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