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產業”掛麵的朝陽時刻

疫情之下催生的“宅經濟”,食用和囤積需求直接將市場上的各種乾麵一搶而空,除方便麵外,掛麵也供不應求。前幾年深受外賣產業衝擊、一度被投資界打入“死牢”的麵食快消品再次回到公眾視野。

可能會出乎大部分人意料的是,在外賣、生鮮物流不斷髮展並深刻影響人們生活的過去幾年裡,國內掛麵就像“打不死的小強”,年產銷量規模還在不斷增長,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

一場疫情,幾年前被認為“已死”的泡麵再次引起資本的大討論,相關股票先漲為敬。那麼,掛麵的今生和未來,是否也會因此而生變呢?

掛麵供不應求

疫情期間,作為基本生活物資的掛麵銷量猛增,甚至一度脫銷。據統計,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期間,克明面業在河南市場的銷量同比增長了120%。為保證供給,克明面業已儘量恢復生產,但截至2月12日,訂單滿足率仍低於50%。

克明面業繼續加快復產步伐,稱目前已有34條生產線恢復生產,日產能達1640噸,未發訂單4萬多噸,2月20日發出訂單2000噸;目前產能仍無法滿足來單需求。

據悉,克明面業目前產能約60萬噸,如果按一年360天算的話,一天的產能約1667噸。也就是說,克明面業的生產線基本都已恢復生產,但仍供不應求。

除此之外,據報道,金沙河面業、博大面業等企業也均早已復工復產保證供給。

快消面產銷突增,加上很多人在疫情防控期間宅在家裡當起了蒸饅頭、做蛋糕、包餃子等麵食大廚,部分地區的麵粉也處於缺貨狀態。

春節期間,天貓、京東等電商上部分品牌的麵粉一度脫銷。為保證供給,麵粉生產企業也加緊復工復產,甚至有企業動員行政文員到一線工廠裡幫忙。

截至目前,京東自營上的掛麵已供應充足,但仍有香滿園、金沙河、福臨門等品牌的部分麵粉處於缺貨狀態。

擴產還在進行

掛麵是最常見的麵食消費品之一,國內銷量增長曾一度超過兩位數。但近幾年隨著外賣、生鮮物流等行業的加速發展,食品快消行業格局生變,加上各種類型的麵包、速凍餃子等速食品不斷推出,掛麵等乾麵產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但實際上,國內掛麵產銷量近幾年非但沒有萎縮,雖增速明顯下降,但還頑強地保持增長。相關數據顯示,從2012年至2018年,國內掛麵行業的總產量從462萬噸增加到812萬噸,6年間上漲了76%;掛麵市場規模從2009年的144億元上漲至2015年的462億元。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掛麵生產企業在同步擴產。據統計,2018年,國內24家掛麵生產企業總計擁有394條生產線,較上年增加了26條,形成了約350萬噸產能。以克明面業為例,其2011年的產能約為17萬噸,而目前的產能已增長到約60萬噸。

另外,掛麵產業集中度也有所提升。一方面,行業發展放緩之下,部分中小企業的生存受到挑戰,全國掛麵企業總數在2016年一年內“死傷大半”;另一方面,頭部企業不斷加強品牌意識,出現了北京“豐大”、湖南“金健”等品牌。

天風證券研究報告指出,2018年,掛麵市場以金沙河面業、克明面業為代表的龍頭企業佔據國內約20%的市場份額。

掛麵也講究消費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克明面業的掛麵噸均價還出現了上漲,其原因是公司推出了以100%進口小麥為原料的產品,定價較之前的產品提高了不少。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行業的升級路線——口味多樣化、品質中高端化。

事實上,掛麵行業的中高端化升級自2015年就開始了。在行業增速不斷放緩之下,克明面業的營收自2014年的15億元左右增長至2018年超過2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約19%,遠超行業增速。

很多資本大佬在分享經驗時經常會說,“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企業”,也有人將“夕陽企業”改為“夕陽產品”。大概意思差不多,就是要不斷以新思維、新模式推出新產品來滿足客戶不斷提高的需求。掛麵的消費升級之路,或許也是這個理。

不得不承認的是,如果不是這場疫情防控在短期內催生了掛麵需求,掛麵也不會供不應求。那麼疫情過後,掛麵又不得不重新面臨行業增速明顯放緩、生產力過剩的“夕陽產業”問題。加上家庭囤貨還有待時間消耗,掛麵銷量短時間內或許還會受到影響。

掛麵的逆襲之路還任重道遠,企業如何在夕陽賽道中跑出“朝陽”模式,還得看產品如何升級、升級之後能否抓住大眾的“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