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業被媽媽“炒”了,男孩暴哭:求求家長,別再冒犯孩子了

寒假作業被媽媽“炒”了,男孩暴哭:求求家長,別再冒犯孩子了

很對媽媽在後臺留言說,孩子上學後,最發愁的就是寫作文,經常不知道寫啥,就算寫出來也是記流水賬。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缺少了一項能力,而我們做家長的,又經常在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的這種能力。

——虎媽


作者 | 煙花三月

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賬號)

寒假作業被媽媽“炒”了,男孩暴哭:求求家長,別再冒犯孩子了

前幾天一條短視頻火了。

一個小男孩的寒假作業——蒜苗被媽媽當菜炒了,看著親手種植且長勢蔥鬱的蒜苗成了盤中餐,男孩傷心欲絕、放聲大哭。

從男孩對待寒假作業的態度不難看出他是一位做事認真、很有上進心的小學生。

可能有些家長比較反感老師佈置這樣的作業,比如收集樹葉、發豆芽、研究蚯蚓等。

其實這正是引導孩子學會觀察的好機會,孩子敏銳的觀察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起來。

何為觀察力呢?

觀察力是指人通過眼、耳、鼻、舌、身感知可觀事物的能力,人的認知活動都是從觀察開始的。

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對他的學生說過:“應該先學習觀察,不會觀察,你就永遠當不了科學家。”

觀察力,不僅對科學家很重要,對普通人亦是,它是人們認識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基本能力。

所以,孩子的觀察能力不可被忽視,越早培養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寒假作業被媽媽“炒”了,男孩暴哭:求求家長,別再冒犯孩子了

1. 善於觀察的孩子更會思考。

在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6》的一期中,村長給孩子們出了一個難題:

把缸裝滿花生米才可以領早餐,可是缸卻是有缺口的。

一開始耿樂的兒子樂那多並沒有意識到有缺口的缸是裝不滿的,他舀了一瓢花生米倒入缸中後,花生米又從缺口處漏出來了。

這時他才意識到必須得補缸了,喜歡觀察的他發現碎片的形狀正好和缸的缺口吻合,於是便正過來、倒過去試圖把碎片直接貼上,可是沒有成功。

此時,樂那多開始觀察缺口大小,滿屋尋找可以堵缸的東西,終於發現節目組準備的道具--一塊布。

於是他迅速拿起布,堵在缸的缺口處,成功完成任務。

網友們紛紛誇讚3歲的樂那多聰明、有智慧。

其實,不難發現樂那多是個特別會觀察的孩子,會觀察讓他更善於思考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對孩子來說,觀察可以獲得最初的感知,為理性認識打下基礎,從而促進智力的發展。

2. 善於觀察的孩子更具有創造力。

中山大學附屬中學初二學生張思辰曾走紅網絡。

原因是他發明了一張可以永遠保持水平的病床,獲得了中小學生創客比賽一等獎。

寒假作業被媽媽“炒”了,男孩暴哭:求求家長,別再冒犯孩子了

而促使他搞這一發明源於觀察所帶來的靈感。

有段時間,張思辰奶奶在醫院住院,他經常去看奶奶。

他發現病人躺在病床上被推著去做檢查時,上坡推不動,下坡剎不住車。

病人在床上受顛簸,很不舒服,嚴重的會加重病情。

經過仔細觀察病床,有個想法闖入思辰腦海:

如果病床一直能保持水平,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那就嘗試研究一下病床怎麼保持水平吧。

為此,他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學大學自動化專業的一些知識,不斷克服技術困難,終於發明了保持水平的病床,還申請了專利。

寒假作業被媽媽“炒”了,男孩暴哭:求求家長,別再冒犯孩子了

英國傑出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曾經說過:

“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

只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

是的,創造來源於觀察和想象,觀察是第一步。

善於觀察的孩子擁有靈敏的觸角,對周圍事物敏感好奇,這能觸發其內在動力,創造發明就此而來。

3. 善於觀察的孩子更接近成功。

有位名叫山本健太郎的日本小學生研究168種文具的暑假作業在網絡上走紅,引起眾多文具控的關注。

後來這份作業被出版成書《文具手繪圖鑑》,還被文具品牌商奉為“專業指導書”,此書一經上市,一個月內銷售突破四萬冊。

寒假作業被媽媽“炒”了,男孩暴哭:求求家長,別再冒犯孩子了

健太郎對文具入迷來源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和同學玩“看誰能彈飛對方橡皮”的遊戲時,他開始到處蒐羅橡皮擦,從此便掉入文具的“大坑”。

他開始對文具進行細微的觀察,並記錄各種文具的優缺點、型號、大小、顏色、手感、好用度、性價比等方方面面。

寒假作業被媽媽“炒”了,男孩暴哭:求求家長,別再冒犯孩子了

這就是善於觀察的魔力,對他人而言再普通不過的文具,在健太郎這就裡就呈現極大的誘惑力。

一個可愛專注的少年,憑藉對文具的熱情和超強的觀察力,獲得讚譽和追捧,在文具領域大獲成功。

寒假作業被媽媽“炒”了,男孩暴哭:求求家長,別再冒犯孩子了

如何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1. 保護孩子的觀察慾望。

曾在抖音上看到一個名為“胖虎的早晨”的視頻,視頻記錄了兒子胖虎在上學路上的趣事。

能吸菸胖虎目光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他總是走走停停,磨蹭得很。

趴在門縫裡看看人家的院子

寒假作業被媽媽“炒”了,男孩暴哭:求求家長,別再冒犯孩子了

數數地上被踩扁的蚯蚓

寒假作業被媽媽“炒”了,男孩暴哭:求求家長,別再冒犯孩子了

草、花、小動物都是胖虎的好朋友,他都要駐足看看它們,和它們打招呼。

視頻發出獲得41萬點贊,網友們都特別讚賞這位媽媽的做法,她沒有一味催促孩子快走,而是保護了孩子的觀察慾望,讓孩子盡情地觀察享受。

其實,孩子從小就是觀察小達人,他們的眼中能捕捉到成年人看不到的小美好。

只是隨著長大,孩子的觀察力在不知不覺中被破壞了。

研究發現,當孩子觀察一個事物的時間保持在15分鐘以上,最有利於觀察力的發展。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所以,當孩子正在仔細觀察某種事物時,父母請勿打擾,比如叫孩子吃東西、喝水,或是斥責孩子把衣服弄髒了。

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打擾,不僅是對孩子的尊重,還是對孩子觀察慾望的悉心呵護。

2. 給孩子創造觀察的機會和場所。

如果孩子每天都侷限在同一個地方,那他看到的新鮮事物就會少,能引發他觀察興趣的事物

也會少得可憐。所以有時間多帶孩子去大自然、博物館、人文景觀等地方逛一逛。

每年暑假我會帶孩子去鄉下奶奶家住一段時間。

孩子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奶奶門前的菜園子,一進去1小時都不出來。在菜園子裡,他認識了生菜、菠菜、韭菜、黃瓜、扁豆等蔬菜,還了解了它們的生長過程。

一天中午,奶奶做了炒平菇,兒子興奮地說:“媽媽,奶奶菜園裡沒平菇,它是怎麼生長的呢?”

為了讓兒子近距離觀察平菇的生長習性,我特意在網上買了一個平菇的菌棒。

我和兒子一起解讀了種植說明書,從此兒子就成了養菇小童。

寒假作業被媽媽“炒”了,男孩暴哭:求求家長,別再冒犯孩子了

每天早晚給菌菇棒噴水,把幹了的毛巾浸溼再包裹住菌菇棒。

漸漸地,兒子觀察到佈滿菌絲的面開始長出微小的柱狀體,後來長成小扇子的形狀。

最後的幾天菌菇長勢迅猛,很快變成層疊扇面的樣子,摸上有細微茸茸的感覺挺舒服。

兒子別提有多開心了,他不但吃到了親手種植的平菇還觀察到平菇的生長過程,增長了知識。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觀察對於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於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

深以為然,觀察力是孩子感知世界最本能的方法,也是奠定想象力、創造力、邏輯思維等能力發展的基礎。

父母給孩子創造觀察的機會和場所,孩子會父母帶來意想不到的小歡喜。

3. 教給孩子觀察的方法。

孩子年齡較小時,很多時候觀察都是無意識的這瞅那看,所以要教給他們一些觀察方法。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當兒童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就應當使他們認識周圍事物,重要的是使他們能把視覺跟觸覺聯繫起來,去學會認識空間。

所以,首先引導孩子調動多種感官,多種感受方式會帶來更新鮮的觀察。

讓孩子用眼睛看、鼻子聞、耳朵聽、舌頭嘗、手觸摸等,不一樣的接受方式會讓他有不同的收穫。

其次,遵循由表及裡、由近到遠、由局部到整體或整體到局部、從簡單到複雜的原則。

比如觀察小動物,可以引導孩子先觀察整體外形,再觀察頭(眼、耳、鼻、耳)、軀幹、四肢。

最後,提醒孩子利用多種形式表現觀察結果,口頭表述、畫一畫、自制圖表記錄等。

觀察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失的能力,敏銳的觀察力不僅能助力孩子的學習,還能幫助孩子從平淡的生活中發現小確幸,為生活增資添彩。

即使遭遇生活的磨難,孩子也能於苦澀

中發覺回甘,走出陰霾,重獲陽光。

所以,父母莫忽視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從身邊事物入手培養起來吧。


*本文系男孩派(洞見旗下賬號),我家有男孩,成長交流平臺,120萬精英家長都已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