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帶給水產業的思考

透過新冠疫情的防控,水產及從業者該有哪些啟示?值得思考

  • 文/ 北京水世紀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榮道斌


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帶給水產業的思考


“待在家中就是做貢獻”,“不東走西躥,不給國家添亂”,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捲神州大地,原地不動成了大多數人的春節記憶。在水產養殖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各種病害的侵擾,透過新冠疫情的防控,我們水產及從業者該有哪些啟示?值得思考。


一、

防控不成體系,必遭滅頂之災


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是對我們綜合防控體系的檢驗。儘管現在疫情還在持續,但全國各條戰線萬眾一心、協調防控,疫情已經出現了良好的轉機,得到了極大的控制。縱觀全國各地的疫情發展趨勢及控制成效,還是有差異的。有人說,這是地域不一樣,輸入流量不一樣,因此發展的趨勢有差異。這確實不假,但在這次疫情的控制過程中,也有的省市是“未雨綢繆”,防控比湖北還早,而且還是綜合的防控,從上至下,全面佈局,當大量潛在風險輸入時更可防可控,不至於手足無措。


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帶給水產業的思考

圖1,聯鯤集團水產養殖基地

圖2,建造房屋(來自網絡)


其實,這和水產養殖也是無異的。我們很多時候不知道水會不會變壞,不知道什麼時候爆發一些疾病,不知道會不會天氣異常。首先應該要有防微杜漸的思想。現在預防的概念很多人是有了的,但我們防什麼呢?只是單純的防病,這個是不夠的,應該要綜合防控。從選址到開塘,從基建到模式,從進水到放苗,從水體到底質,從病害到保健……一定要各個細節都聯動起來。水產養殖如同建造房屋,地基、鋼筋、水泥都要各司其職,缺一環都不能建造好。即便建起來了,也經不起暴風雨的洗禮。


所以,我們要想養殖要成功,一定要有綜合防控的意識,特別是還沒有養殖經驗的新入者。即便是有經驗的,也不能馬虎。就如同這場疫情一樣,經驗有時也不一定可靠。


二、

病原無孔不入,亟需天羅地網


一個病的發生,離不開病原,不管是病毒還是細菌,或者真菌與應激,都會有一個源頭。當然,有了病原也不一定就一定會發生病害,只有病原進入到了宿主才會真正發病。因此,阻斷傳播的途徑也是防控病害的重要方式。那麼,新冠疫情病原與水產病害病原的傳播途徑有什麼差異呢?


表1,新冠疫情與水產病原傳播途徑的對比


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帶給水產業的思考


不難看出,與新型疫情病原相比,儘管水產病害的影響遠不及新型肺炎,但水產病害病原的複雜程度、傳播途徑可一點不落下風。首先,我們很多水產病害的病原複雜,可能一種病害有多種病原。其次,傳播的方式多樣,很多病可能從種苗就帶來了,比如對蝦的白斑,這是直接傳播。當然還有間接傳播,空中、水體、魚體、底質和人都是傳播的途徑。最後,難度最大在於我們水產養殖過程中,不可能採取像人一樣大規模隔離來切斷病原的方式,生產中不可操作。


那麼,水產的病原傳播如此難於控制,我們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了呢?當然不是。我們對於病原的控制,最主要的原則還是杜絕病原的產生。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水產致病菌都屬於條件致病菌,我們如果可以營造最佳的養殖環境,就能夠最大限度防止水產病原的產生,就如同我們要最大限度控制野生動物的交易與食用來防控新型冠狀病毒一樣。


養殖水環境如此複雜,切斷傳播途徑、防控病原,我們需要一張天羅地網,這是一張什麼樣網呢?


1

水源好


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帶給水產業的思考

圖3,養殖水源(圖片源自網絡)


在池塘養殖過程中,我們單個池塘相對來說是比較封閉的。外來的病原進入到池塘中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加註外源水。當疾病高發季節,很多病原會進入到水源當中。當然,引起水產疾病的除了病原本身,一些誘發因素也是我們要防控的,比如外源水中的藍裸藻、氨氮亞鹽、農藥等,選擇優質的水源是成功養殖的第一步。什麼樣的水源最好呢?我們的基本要求:基礎屬性(包括總鹼度、總硬度、鈣、鎂、鉀等)適合養殖,水流量充足,無工業汙染。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我們要時刻周圍病害發生情況,有病害發生時切勿進水。同時,時刻關注外源水的狀況,在湖北黃岡有的地就在使用在線監控系統時刻關注河道的pH值變化,一旦有異樣就停止進水。有條件的可以打井,病害高發期或旱季必須進水的時候備用。


2

苗種優


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帶給水產業的思考

圖4,艾克基因苗種場


這主要是針對有垂直傳播可能性的疾病,比如對蝦的白斑病毒、鱖魚的虹彩病毒等。種苗是養殖的基礎,如果沒有把種苗關把控好,我們後續的措施都是多餘的或者說是增加成本。就比如對蝦養殖,現在國內苗種看似“百花齊放”,實則“混亂不已”。選育體系滯後,品質參差不齊,這給養殖帶來了很大的隱患。當然,這些問題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全部解決,作為養殖者,在苗種的選擇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品質,再考慮價格,好的東西一定不便宜。品質怎麼來衡量?有選育團隊、大品牌、可參觀基地、行業口碑等。不管我們能不能精準判斷,一定要有一種心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快大就要捨棄抗病,要便宜可能就要丟掉品質,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到兼顧、平衡。當然,水產養殖中也有很多的病原只是攜帶,不一定發生,前提是你的管理要到位,不能去觸發。


3

水平衡


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帶給水產業的思考

圖5,江蘇興化某河蟹池塘水環境——平衡穩定


養魚先養水,但養水養的是什麼呢?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養出讓水產動物快速生長為高品質水產品的最舒適的水環境。簡單來講,就是魚健康生長最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環境。


然而,這是很難做到的。第一,魚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環境?缺少可以衡量的標準數據;第二,水環境變幻莫測,我們很難知道它的現狀與趨勢;第三,即便我們有一些管理經驗,但也無法保障每次都能精準調控。那是不是我們就沒有辦法了呢?那也不全是。水很複雜,但它也是有很多變化指示劑的,因為水環境是在無時無刻不在保持著各種平衡。


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帶給水產業的思考

圖6,養殖水體常見平衡示意圖


如圖所示,水體中存在各種形式的平衡:藻類與菌類的平衡;藻類之間的平衡;微量元素與藻類生長的平衡;基礎屬性(特別是總鹼度)與養殖總量的平衡;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平衡,核心是溶氧與pH值的平衡;溶氧、pH值自身的平衡穩定;有益菌與有害菌的平衡;有害菌與魚病害的平衡……一旦這些平衡被打破,諸如溶氧和pH值變化異常、氨氮和亞鹽超標、鈣鎂異常等“指示劑”就來顯示了,我們的水環境就已經存在隱患了,也就開始出現變化,導致病“源”產生,最終產生各種養殖問題。所以,我們調水、養水主要是幹什麼?簡單一點就是通過各種措施維持水質環境的平衡穩定,簡稱水平衡,水產養殖環境調控的核心也是水質平衡。


4

餌料淨


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帶給水產業的思考

圖7,等待投餵的飼料


多數病是吃出來的。吃得不夠,營養不良;吃得過多,代謝障礙;吃得不好,容易發病。在水產養殖過程中,也會因為一些生產、操作等因素導致飼料發生變質,最終帶入一些有害菌,最常見的是一些劇毒的黴菌,比如黃麴黴素等。要杜絕這些情況的發生,首先要選擇優質的飼料來源,另外就是在存儲過程中注意防潮,以防發生病變。投餵時注意觀察,發現異常立即停止。


當然,水產動物的餌料來源不僅僅只有人工配合飼料,水體中的天然生物也是重要來源,特別是一些濾食性的魚類。從這個角度,我們也一定要注意水體中天然餌料,特別是藻類的潔淨,最好的方式便是定期檢查水體中的藻相,培養以小型綠藻(如卵囊藻)、硅藻等為優勢藻相的水體,避免藍藻、甲藻等有害藻大量爆發。


5

底質潔


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帶給水產業的思考

圖8,池塘土壤變化過程示意圖(圖片摘自林文輝研究員)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大多數的有害菌屬於厭氧菌。伴隨著底質的惡化,惡化過程的實質便是大量有機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分解的過程,過程中大量消耗氧氣,從有氧到無氧呼吸,底質的氧化還原電位越來越低。當氧化還原變低的時候,一方面進行無氧呼吸,產生大量的氨氮、亞鹽、硫化氫、甲烷等有毒有害物質,引起魚類中毒而亡。另一方面,會大量滋生致病厭氧菌,形成病原。從這個角度,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我們一定要保持底質不累計大量有機物和充足溶氧,可採取的措施:(1)合理投餵減少殘餌;(2)均衡藻相或合理種植水草,減少頻繁倒藻與水草腐爛;(3)使用氧化型底質改良劑;(4)鋪設底增氧設施。從這裡可以明顯看出,底質好不好,與水質平衡與否有直接關係,他們誰也不能離開誰。


6

驅飛鳥


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帶給水產業的思考


如同本次新冠疫情一樣,水產養殖過程中也存在各種“飛禽走獸”的傳播,最為常見的就是各種飛鳥,特別是疾病高發季節,很多飛鳥會在病魚塘旋轉、覓食,從而導致病原的傳播。在養殖過程中,或許你可能不會遇上,但一定要有防備。常見的方式有兩種:(1)、嚇:製造各種巨響驅趕、設置稻草人嚇唬、驅鳥器等,適合各種池塘;(2)、擋:主要是架設蓋網,適合小塘口使用。


總體來說,切斷病源的方式看起來似乎很複雜,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水—陸—空綜合防控網”,水——水平衡、苗健康、底質淨,陸——水源好、餌料淨,空——驅飛鳥。如下圖所示:


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帶給水產業的思考

圖10,水—陸—空綜合防控網示意圖(周童設計)


三、

病原揮之不去,自強才是出路


自然界總是那麼奇妙。越是細微的生物,生存能力卻越強。在生物演進的過程中,細菌、病毒的生命力完勝萬物之主人類。儘管人類可以通過智慧取得階段性的勝利,然而它們卻可以迅速演變而存活。就如同這次新冠肺炎病毒,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戰勝,但下一次會是它的什麼親戚來侵擾,我們無法預測。


對於水產養殖而言,細菌與病毒也是無處不在的。儘管我們可以採取“水—陸—空綜合防控網”盡最大可能去切斷病原傳播。但是,我們真的防得住嗎?我們能做到完全殺滅或隔離掉病原嗎?答案是不可能的。養殖環境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缺少了微生物的參與是不完善的。當然,我們也是沒有必要的把細菌、病毒全部殺滅的。最好的方式便是自我強大、和諧共處。


從新冠疫情病毒的作用機理中我們可以看到,病毒對宿主危害大致分六步:吸附、侵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和釋放。水產的很多病毒作用機理也是一樣的。一旦病原出現,我們的外界環境也給病原創造了感染的機會,這個時候只能靠自身的免疫能力來抵抗了。然而長城不可能一天建成,免疫系統也不肯能通過一天兩天就快速形成,魚類和人類還有很大差異:免疫能力低下、無法快速給每條魚及時增強。我們可以採取如圖所示的四條措施:


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帶給水產業的思考

圖11,增強魚體免疫的四大措施


(1)提供均衡營養物質,保障免疫基礎。首先我們應該是要選擇營養均衡的餌料,包括飼料和人工餌料及天然餌料。營養是免疫的基礎,沒有這些基礎的物質,我們是不太可能構建起完備的免疫體系的。目前大多數的養殖者看中的是蛋白質含量,這麼有錯,但不能只看蛋白質,再配上能蛋比的均衡、氨基酸的適宜、礦物質的合理,這樣會更好。首先,不能掉進蛋白質的陷阱,優質蛋白質相對越高,飼料本身的價值肯定更高,對免疫的積累更有利,但是否適合該該養殖動物?是否適合階段的養殖動物?是否適合你塘口?這是需要考慮的。其次,免疫力的增強不只是需要蛋白質,還需要各種維生素及酶類物質。


(2)保持免疫器官完整,促進營養吸收。胸腺、腎臟和脾臟以及黏膜淋巴組織是魚類最主要的免疫組織和器官。這些器官容易受到營養不良、有毒有害物質的傷害,特別是一些品質不好的餌料,將不利於這些器官的完整。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肝胰腺、腸道的完整,這也是很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如果不能有好的消化與吸收,我們的營養也是得不到積累的,免疫裡也得不到增強。特別是肝膽與腸道的健康,他們也是守護免疫的關隘。


(3)減少免疫物質消耗,維持免疫增強。我們知道,要想養殖動物免疫力能力得到提升,那麼一定要減少影響免疫能力積累的因素,減少免疫物質的消耗。有研究表明,環境脅迫會引起血液激素水平長時間升高,導致魚體重下降,生長緩慢,對疾病敏感性增強。簡單來講,如果養殖的河蟹長時間處於高pH值環境、或處於溶氧劇烈變化或水溫經常變化的環境中,它一定會啟動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抵抗外界這些變化,自身的免疫能力不能得到充足的提升。一旦病毒感染,整個防疫體系就將崩潰,從而發生病害。


(4)適當免疫物質添加,填補攝食空白。儘管我們的飼料的配方設計、加工工藝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但總會因為一些特別的原因導致一些營養物質、免疫物質的缺失,這就需要我們在養殖過程中做適當的增強。當然,這種增強是循序漸進的,也不能把它當成主糧越多越好,都要有個度,而且不同的品種的需求還是有差異的。


總的來說,提升自身免疫力的核心就是保持營養的平衡狀態,切忌暴飲暴食或飢寒交迫,還是要遵照自然的規律、養殖動物的需求及水環境的具體狀況合理投餵,健康成長。


四、

社會日新月異,必備尖端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次新冠肺炎的發生,讓我們感受到了先進科技對我們生活的影響。5G“雲監工”、AI技術的病毒分析與診斷輔助、人臉溫測安檢門、智能醫學影像雲平臺、空軍運-20……這些高科技、智能化設備和裝備,讓我們看到了尖端科技在社會中的價值。


伴隨5G快速發展,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也必然成為水產發展的趨勢,尖端的設備也一定會成為漁業現代化的標配,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


我們知道,水產養殖本來就充滿了各種不確定:你無法確定當下水質的狀況,你無法確定你的處理方案是否達到預期效果,你無法確定到底投多少飼料,你無法確定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死魚,你甚至無法確定你還有多少魚蝦……種種的不確定可能讓你整天處於緊張狀態,可能讓你陷入迷茫之中。正因為這樣,你更需要一些尖端的科技產品來指導生產。


圖12,中國漁業大數據研究院


通過水產大數據、物聯網,才能真正做到防範於未然,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通過對水環境數據,特別是溶氧的連續監測並輔助於智能控制,至少可以讓你睡得踏實一點;通過對pH值的連續監測,你至少可以預判水草是否需要控制、藻類是否需要補充、微生物是否失衡;通過對鈣、鎂的檢測而採取措施,可大幅度減少蝦蟹軟殼、蛻殼不遂而死亡的概率;通過使用智能投料機,可明顯減少勞動強度與用工成本;通過水下成像監測技術,你甚至可以知道魚蝦吃的高興與否;通過在線監控系統,你的所有養殖操作將變得可視化……這所有的一切,將會使

養殖更可靠、水產品更健康,效益更持續。


五、

謹防病從口入,狠抓食品安全


從大多數的觀點來看,這次的新冠疫情和吃野味密不可分。經過此次新冠疫情,我們的食品安全保障一定會有更大的措施:智能化、科技化的菜市場可能出現,可追溯、可監管的養殖過程、流通過程營運而生,人們對安全食品的消費成為基本保障需求。


古人說:吃四條腿不如吃兩條腿、吃兩條腿不如吃不帶腿的。這無疑是說水產品是人類最佳的蛋白來源。總體來說,現階段水產品質量安全還是很高的,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抽檢合格率為99.3%。當然,這肯定是不夠的,我們不僅要吃安全的水產品,還要吃健康的水產品。水產品追求的不應該只是安全,安全是底線,還應該通過各種方式讓安全的水產品更美味、更健康。同樣安全的兩隻河蟹,一隻是經過青苔封塘、藍藻滿塘而九死一生過來的,另外一隻則是經過碧波盪漾、草嫩底淨而幸福過來的,他們的品質一定是有差異的。


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帶給水產業的思考

圖13,江蘇高淳3兩母蟹和6兩公蟹的對比


為了讓生活更有品質,安全、健康的水產品是一定會成為人們的必然追求,這也需要我們水產從業者通過各種措施提供優質、健康的水產品,這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六、

總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儘管新冠疫情給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但我相信疫情肯定會過去,生活、生產也會恢復。當然,我們水產人也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對於水產來講,我們有幾千年的養殖歷史,但現狀還是比較落後的。水產的太多不確定性就如同這場疫情一樣突然,誰也無法精準地知道泛塘和太陽哪一個先來,唯一能做的只有不斷地提升自我的養殖理念,並把這些先進的思想運用到生產當中。水產的病害與新冠疫情還有同有異,相同的是病害的發生是病原+免疫+傳播途徑,不同的是水產的病原切斷達不到我們人的水準、水環境比空氣更難於琢磨。厚積方能博發,只有你平時花了功夫管理,才可能減少養殖不至於手足無措、病急亂投醫。


萬事萬物都在不斷地追求一種平衡,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人之間、自然與自然之間,都是在相互的平衡中前進,一旦打破了這種平衡,就如同我們肆意破壞環境、肆意捕食野生動物一樣,會遭到自然界的“回饋”,新冠疫情就是血的教訓。水產養殖亦是如此。要想讓我們的水產養殖健康發展,首先便是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維持水質環境的平衡、營養健康的平衡,保障我們能養出優質安全的水產品。只有優質的水產品,才能維持水產品與大眾消費的平衡,才能維持大眾消費和流通、餐飲、旅遊等之間的平衡,才能促進整個水產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