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我上青雲》:一個女人的悲劇告訴我們的三個道理

周國平先生說過:“一個有著充實的精神生活的人,對待身外之物自會有一種淡泊的態度,既不刻意追求,也不刻意拒斥,能吃苦也能享受,貧富皆不改其志。”

我挺贊同這句話的,想必精神世界富裕的人他的生活過的都不會太差,他能對周圍發生的得與失能夠選擇泰然處之,這已然是一種修心的本領,自然這人生過的舒坦些。

但當我在看《送我上青雲》這部電影的時候,腦海裡浮現出來的一句話居然是:“沒想到越是能夠泰然處之的人,越遇到事情的時候,她的內心竟是如此可悲。”

姚晨所飾演的盛男——這部劇的女主角,她,博士尚未畢業,獨立上進有追求,渴望真愛卻仍孑然一身,一次意外發現自己患上了卵巢癌,但父親出軌,母親幼稚,家庭給不了她可能的支持,卡里餘額不超過三萬的她需要自己籌備手術費,天生性格驕傲的她,於是放棄自己記者的尊嚴去給暴發戶老闆的爸爸寫人物傳記,直到生死關頭才發現成年人想生活的體面,比想象中還艱難,那些表面看起來不慌不忙的人,其實內心深處早已經是波濤洶湧,或許只是被迫習慣了——我可以泰然處之。

我開始不禁地問自己:“一個獨立自信的女人不應該是光芒萬丈的嗎?她可以靠自己存活在這世上,憑藉自己的精神富裕來戰勝生活所經歷的遭遇。可這部劇卻推翻了原來對此的認知,當一個人學會了與自己和解時,才是活好自己、懂得生活的自我哲學家,活著也並不是為了戰勝生活。

整部影片貫穿一個女人的悲劇人生,不禁地在某個節點中看到了我們自己,也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成年人的不易,在不易中學會了洞察人性,感受世態,但最終都是歸結於自己本身的緣故。

愛,這個字很有靈性,它可以讓這個快節奏時代下的人感受到慢生活的幸福,可以讓周圍的人猛然變得柔軟或者倔強,然後決定一個人愛的能力的開始者,是自己的原生家庭。

當我們身處搖籃裡時,尤其是在產生自我意識後,我們最直接的學習和模仿對象就是身邊的養育者,他們的行為無疑不影響著孩子未來的價值觀的養成,童年形成的記憶涵蓋了一個人對於自己和環境的初始印象,個體第一次將自己外貌、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綜合起來考慮,是人生的起點。

影片中盛男的起點從一開始就註定不幸,年輕的媽媽因為虛榮心的緣故不到二十歲就嫁給了當時在工廠上班時的廠長,而廠長就是她現在爸爸,因為車間裡數她的媽媽長得最漂亮,然後開始了熱烈追求。

美麗的皮相總歸是吸引人的,遇到腰纏萬貫的追求者更是招架不住的,可後來媽媽卻是因為未婚先孕才被花心的爸爸所娶的,媽媽不懂怎麼做媽媽,爸爸依舊還是花心,兩個人各過各的生活,名義上是夫妻,只是為了維護爸爸公司的名聲,從這個角度來看,盛男的確是可悲的,生活在一個沒有愛的家庭裡又怎麼會愛別人呢?

但不會愛不見得不懂愛。

裡面有一個鏡頭令我記憶猶新,她看到有小偷去偷走在她前面的那個女生的錢包,本以為她會瞥一眼一走了之,她卻故意撞到那個女生,但很明顯地是衝著那個小偷去的,女生不知道,還把她給先罵了一頓,而她只是淡淡的小聲說了句,注意好你的包。

顯然她是懂愛的,懂得關心別人,只是不知道用什麼方式比較好,相反我更佩服她的勇氣與社會責任感,也正是因為內心有愛,才讓勇氣與責任如同浪花一樣拍打著她生命的海岸,她是美的,那麼的純粹,那麼的真實。

我們在標價百萬的蘭花上看到的美不一定是真實的美,或許在路邊無意中看見的油菜花隨風翻飛才是真實的美。真實的美自然會流露出純粹的愛,純粹的愛會讓一個人懂得愛,然後去獲得生命中的勇氣時刻,那是產生愛的時刻,那麼如何讓這個時刻更長久呢?

1.學會培養對自己的愛,避免一味的對做錯事情後的自己一味的自責。

我們青年期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生活中度過,“齊頭並進式”的教育讓更多的學生把關注點放在了成績上面,上高中那會,我的成績很不穩定,好的時候特別好,差的時候簡直讓人不能接受,尤其是看到不該錯的題是,一度讓我陷入自責:“我怎麼能這麼笨,每次都是這樣,這麼馬虎粗心……感覺自己真沒用……”。

本以為這樣會讓自己羞愧或者內疚,在下一次的考試中有所長進,能夠改變自己做題粗心大意的行為。

可結果卻越來越糟糕,心態越來越不好。

在非暴力溝通裡提到:“自責是尚未滿足的需要的可悲表達。”

確實,的確是可悲的。即使我們有時通過嚴厲的自責“得到了教訓”,我也會擔心這種變化和學習的驅動力。我希望,我們的改變是出於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於羞愧或內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

2.學會讓自己做錯事後,能夠冷靜的地給予自己正面的評價,瞭解到自責所反應的需要。

例如,如果發現我們痛罵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我們馬上就可以問:“我什麼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一旦意識到自己尚未滿足的需要——很可能是多個層面的需要,我們的身心狀態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我們不再感到羞愧、內疚和沮喪,而開始體會到別的情感。

不論它們是憂愁、失望、恐懼、悲傷、挫折感或別的——其目的都是推動我們去滿足需要和追逐夢想。

在遇到挫折時,如果內心失望 、難過,那就說明心裡面還存在著渴望,試著去接受自己的情感,深入地去了解自己的渴望,失望遺憾是人生當中在所難免的,更加重要的是能夠幫助我們從經歷中學習,而無需責備自己。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違背了內在需要,並且允許行為後果的情緒流淌出來,然後繼續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去滿足它。反之,如果一味地苛責自己,將關注點放在已經發生而且無意義的結果上面,逐步陷入到懲罰自己的痛苦當中,始終是個死循環。

3.讓事情成為一種選擇,並且試著去了解自己做每件事情背後的意義。

馬上快要考試了,面對此次考試,我每天都會列學習清單,自己每天要學習什麼?學習多長時間,但說實話,一天之中,如果不加以調節好學習和娛樂的時間,或者整天都坐在凳子上埋頭苦學,我實在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但在大腦休息娛樂時會不斷地給我答案。

那張學習清單上我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背誦教育學,它真的是實在太枯燥了,整本書下來完全沒有邏輯,但對於這次考試,又不得不背,我每次都會在背誦教育學的計劃前面寫上“必須做”,還會在潛意識裡強調這是我不得不做的事情。

“不得不”“必須做”這是在進行或者預備學習狀態時,大腦傳給我的首要信號,在通常情況下,卻是最後一個才能完成它,又或者不去完成,選擇放棄。

當我第一次審視自己的清單時,僅僅是它的長度就讓我明白為什麼在每次學習教育學的很不開心。我終於意識到,有許多事情,我之所以日復一日地去做,是因為我相信那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開始向自己坦白:“既然不喜歡的話,那就先等喜歡了再做吧,反正離考試的時間還有挺長時間的。”

後來,當把考試的其他科目刷了一遍,只剩下教育學沒有看的時候,我開始慌了,我不由自主地去想,即使除去教育學把其他的科目都考到中上的情況下,還是會過不了線,這是我選擇的路,既然走了,那就把它走好,逐漸想明白做這件事情的意義。

不是我“不得不做”而是“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要…”,這不是注入式的強迫自己去做,是要心甘情願。

於是在我每次背誦枯燥教育學的時候,我需要提醒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要深入瞭解自己做這件事情的動機,然後慢慢地感受到做這件事情的樂趣。

一點一點地去想明白,相信我們越是投入服務生命的樂趣中—我們也就越愛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