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了八百遍,孩子還是聽不見,“沒長耳朵”的孩子究竟怎麼治?

孩子這個神獸,上學的時候逼瘋老師,寒暑假的時候逼瘋媽媽。

尤其今年這個漫長的寒假,老母親硬是被“沒長耳朵”的熊孩子氣到吐血!

昨天,晨晨在家看電視,心想孩子不能出去玩,看會電視也沒什麼,為了表現自己的溫柔和大度,老母親只是微笑著提醒孩子:半個小時後,鬧鐘響了,就要開始寫作業了。

晨晨開心地連連點頭,我以為孩子聽進去了,誰知,等我忙完工作,兩個小時已經過去了,我回到客廳,發現孩子還在看電視,屁股都沒挪一下。

老母親頓時火起,對他大吼道:“都多長時間了,剛跟你說的話你沒聽見嗎?”

孩子似乎被我的吼聲嚇住了,眼淚汪汪地看著我,一臉茫然。

你說了八百遍,孩子還是聽不見,“沒長耳朵”的孩子究竟怎麼治?

類似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會上演。

讓他刷牙睡覺,他繼續玩他的奧特曼;

讓他吃飯快一點,飯就要涼了,他嘴裡答應著,手卻在漫不經心地摸摸這,翻翻那。

但是如果說咱們看動畫片去啊!不論他在幹什麼,準會興奮地一蹦三丈高。

大人說的話,高興聽的立馬答應,其他的就像“沒長耳朵”一樣,不應不答,該幹什麼幹什麼。

想讓他配合著乾點什麼,要麼強制執行,要麼靠聲嘶力竭的吼。孩子之所以這樣,到底是為什麼呢?

你說了八百遍,孩子還是聽不見,“沒長耳朵”的孩子究竟怎麼治?

孩子故意聽不見?其實是我們錯怪了孩子

為什麼你說了800遍,孩子還是聽不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孩子以沉默來抗議

在綜藝節目《育兒大師》中,有這麼一幕:媽媽好幾次提醒孩子該洗澡了,可是孩子就像沒聽見一樣,一會兒拿著零食吃,一會兒拿著玩具到處溜達,看都沒看媽媽一眼。

原來,孩子從小就對洗澡比較抗拒,之所以沉默,是孩子在用無聲的方式進行抗議。

2歲以後的孩子,自我意識快速發展,有了自己的思想,不願意聽見大人的意見。但是他們又沒有能力跟大人正面衝突,於是就用不作回應去抗議和逃避。

你說了八百遍,孩子還是聽不見,“沒長耳朵”的孩子究竟怎麼治?

2、孩子太專注

有時候孩子不回應,是因為正專注於手中的事,不希望被打擾

在《媽媽是超人》節目中,嗯哼就曾經這樣做過。

一開始,嗯哼暖心地幫媽媽洗腳,可是嗯哼在泡腳的時候,被動畫片吸引了,等媽媽提醒他擦腳的時候,嗯哼卻像聽不見一樣,無論媽媽怎麼說都不應。

其實,嗯哼並不是沒有聽見媽媽的話,只是被動畫片吸引,視線一刻都不願意離開。

你說了八百遍,孩子還是聽不見,“沒長耳朵”的孩子究竟怎麼治?

3、給孩子的指令太多,讓孩子不知所措

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行為忍無可忍,衝著他們大吼大叫起來,而他們卻一臉無辜地望著我們,或哭或發呆。這個時候,孩子要麼是被我們嚇到,要麼是被太多的指令弄得不知所措。

科學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控制我們的注意力等高級認知功能,它對暫時性、日常性的焦慮和擔憂都很敏感。

巨大的、不可控制的壓力會引發一系列神經化學反應,會減弱前額葉皮層的控制力。

因此,大吼大叫並不能讓孩子自主去做該做的事情,反而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該做些什麼。

你說了八百遍,孩子還是聽不見,“沒長耳朵”的孩子究竟怎麼治?

對付“沒耳朵”的孩子,聰明的家長可以這麼做:

1、不要隨意打擾孩子,破壞專注力

孩子正專注看書或者玩耍時,父母可能會一會兒提醒孩子喝水,一會兒要求孩子換個方式玩,父母的頻繁打斷,不僅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還會讓孩子心生抗拒,從而自動忽略父母的要求。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其著作《專注》中,引用了一個研究結論:專注力比起智商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更大。

而另一研究發現,幼年時專注力越強的孩子,他們成年後越容易取得成功——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方面。

因此在並不是很著急的情況下,如果孩子正在專注的搭積木,我們不妨在告知他們要做另一件事情之後,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讓他們從沉浸的狀態中慢慢的走出來。

粗暴的打斷孩子確實可以讓孩子馬上行動起來,卻錯失了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大好機會。

你說了八百遍,孩子還是聽不見,“沒長耳朵”的孩子究竟怎麼治?

2、注意溝通的方法

一件事,孩子既不拒絕也不行動,就在原地呆呆看著我們。幾次之後,我們便忍不住朝孩子大吼。

其實很多時候對於孩子,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們不動,很有可能是壓根沒聽懂我們的指令。

這個時候,我們要特別注意說話的方式和語氣。對令和要求儘量清晰具體。

要遲到了,告訴孩子“抓緊時間”,他們或許就不明白時間是什麼。不如說“趕快洗漱,我們要出發了。”

不要同時發出多重指令

“趕快收拾好書包,換好鞋子,去樓下等車。”有時候我們常常把要做的事情一連串說出來,孩子會很迷惑,無從下手。我們完全可以先陪孩子一起收拾書包,然後再提醒他換鞋子。

指令要具體,不帶負面情緒

為減少孩子的逆反心理,我們在指令中要多用正性詞,少用或不用否定詞。比如“5分鐘內把書包收拾好”,就比“你不要拖拖拉拉”效果好的多。

孩子雖然小,但他們也有被尊重的意願。在和孩子溝通時,我們要蹲下身子,平等的去談。切記不要高高在上,專治獨裁,甚至大吼大叫。這樣只會讓孩子逆反,家長反而會失去孩子的尊重。

你說了八百遍,孩子還是聽不見,“沒長耳朵”的孩子究竟怎麼治?

3、給孩子緩衝的時間

有人把教育孩子,比喻成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因為孩子的節奏本來就不如成人的快,他們做事總是慢吞吞,看得讓人著急,等得讓人發火。

事實上,孩子接收到指令以後,需要一個緩衝時間,可能不能立即就行動。因此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緩衝時間,不要反覆催促。

嘮叨不僅不能提高我們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反而會讓孩子逆反。我們不如一個指令只說一遍,放手讓孩子體驗不聽話的後果。

譬如,孩子每次吃飯都要喊好幾遍才磨磨蹭蹭過來。後來吃午飯時我直接告訴他,吃飯了,媽媽就說一遍,如果十分鐘內你不過來就沒有了。

兒子還像往常一樣拖拖拉拉,我也沒有再催,吃完徑直收拾乾淨餐桌,等兒子餓了發現真的沒有飯了,哭鬧了一陣,但我堅持沒給他吃飯。

以後再吃飯,兒子都非常積極。

你說了八百遍,孩子還是聽不見,“沒長耳朵”的孩子究竟怎麼治?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面對孩子的默不作聲,我們血氣上湧;面對孩子的無聲抗議,我們忍無可忍。

可是看到他們天真的臉龐,所有的怒氣卻又一瞬間煙消雲散。不可否認我們是這樣的愛孩子,但實際上,孩子對我們的愛,只比我們更多。

他們表面上把我們的話當“耳旁風”,實際上他們在堅持自我和聽從父母中糾結。

讓我們給他們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尊重,多一份理解,用真誠的溝通去摘掉孩子耳中的“過濾器”,讓他們開心無憂的快樂成長。

願天下父母都能找到與孩子溝通的金鑰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