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合變身“熊孩子”,家長應該如何有效安撫?


寒暑假是每一個小朋友格外盼望的假期,但對家長來說,卻是讓人格外頭疼。


帶著孩子出去放風,在人多的公共場合有時候他們就會掉鏈子,要哭要鬧絲毫不給面子。


這個時候如何體現修養,不做一個人人嫌棄的“熊孩子”,又如何有效安撫孩子的情緒呢?


公共場合變身“熊孩子”,家長應該如何有效安撫?


近些年,因為孩子不遵守公共秩序惹出的糾紛非常多。


他們的叫喊聲迴盪在每一家飯館、每一個電影院和每一節車廂裡。他們大哭不止、隨意插隊、猛踹椅背、甚至手舞足蹈打到附近的乘客……讓很多周圍的乘客或者顧客極度糟心。


有些家長心裡也挺無奈的:孩子在家的時候還算守規矩,但一旦到了公共場所總是不受控制。


這是因為孩子從三五個人的小家庭,進入到人從眾的大環境,心理上發生了幾個小變化。


1.在人多的陌生環境更容易興奮


孩子還處在探索期時,陌生新鮮的環境會激發他們的探索熱情,從而變得異常興奮。


他們的情緒控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可能還沒發育完善,所以這種興奮就會轉化為強烈的肢體動作或是簡單粗暴的吼叫。


2.在公共場所被訓斥,產生對抗情緒


面對孩子搗亂的行為,一些家長覺得尷尬,有失面子。如果孩子一再破壞規則,就會呵斥甚至直接動手打,以粗暴回應粗暴。但孩子反而哭得更大聲。


1歲半的孩子已經初具自我意識,逐漸發展出自尊心。其實小孩子也是愛面子的,在周圍人的目光注視下被訓斥打罵,就會選擇反抗。


3.受家人及周圍人的影響


如果你自己無意識中大聲說話,隨意丟垃圾,那麼想讓孩子小聲說話,守規矩做好每件事就變得十分困難。


其實,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規則意識了,如果家長們留心花點時間和心思去教育,就不會養成沒有規矩的熊孩子。


正如《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而好的教養,是父母給孩子一輩子最好的財富。


公共場合變身“熊孩子”,家長應該如何有效安撫?


公共場合變身“熊孩子”,家長應該如何有效安撫?


什麼是好的教養?好的教養一定不是純粹釋放孩子天性的教育。


在中國,有種被捧上天的教育,叫釋放孩子的天性。孩子身上所有的特點,都可以歸之為天性,無論是好,還是壞,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可辯駁、不可壓制。


最普遍表現為把“孩子還小”當做擋箭牌。


“小孩子本來就鬧騰”


“你有孩子嗎?沒有吧,怪不得你不懂”


“你小時候也招人煩啊”


“畢竟他只是個孩子”


……


在一些父母眼裡,孩子的天性高於規則。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所以可以跑、可以鬧、可以肆無忌憚地大聲喧譁。


但孩子越無視規則,越容易釀成悲劇。


每一個孩子既是天使又是惡魔,他們有自我管理的意識卻不該被無限誇大,在沒有約束與管教的前提下,無條件的放養、釋放,只會讓孩子喪失最基本的控制力,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


那些要孩子快樂,給他們自由,因為要釋放他們最完美的天性、讓他們獨立自由成長的家長,其實不是“放養”,而是放棄、放縱,最後就成了犯戒,甚至犯法。


教育學者丁琳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前段時間,一個美國的小姑娘來家裡做客。像所有小朋友一樣,小姑娘也喜歡吃糖而且毫無抵抗力,吃完一顆還想吃第二顆。


這時候,她問媽媽是否可以。她媽媽很明確的表示“不可以”。小姑娘只好平靜地接受。


很多人都喜歡提國外的教育多麼先進,多麼自由,多麼尊重孩子的意願,卻忽略了,在自由的前面,還有一條清晰可見的邊界,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堅決不能做。


在每個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不作為的父母,對於孩子的任性和無知,選擇了閉眼也就選擇了放棄作為父母的責任。


公共場合變身“熊孩子”,家長應該如何有效安撫?


公共場合變身“熊孩子”,家長應該如何有效安撫?


也許你也曾對自家孩子的無理取鬧束手無策,以下幾點,或許能夠很好的幫助到你:


1.多帶孩子做場景演練,讓孩子掌握正確的行為模式


可以買一些有關遵守公共秩序的圖書,通過圖畫式的情景再現或一些小道具。


教孩子過斑馬線,在公共場所不要高聲說話,什麼樣的聲音才是高聲,讓孩子提前體會其中的細節。


2.提前打好招呼,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比如事先告訴孩子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譁,公共的物品不要隨意觸摸,同時把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的理由告訴孩子,讓他們對你的要求產生認同。


如果父母重視這些問題,孩子自然也會重視起來。


3.不遵守公共秩序先安撫,講不通道理時,帶到一邊先冷靜


當孩子玩得高興而難以自控時,他們可能會把前一天你講過的道理都拋到腦後。這個時候不要立即打罵,也不要講道理,先進行情緒安撫。


安撫不好應立即把孩子帶離現場,到沒人的地方,任孩子自行哭鬧,讓他哭個夠,當情緒宣洩後,有利於孩子冷靜下來。


和孩子講道理也有小技巧,就是首先和孩子站在同一條戰線上,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


當孩子意識到哭鬧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時,告訴他錯在哪裡,如果再犯還是會得到如此處理。


4.給孩子一定的權力,讓他成為監督管理者。


比如過馬路的時候,讓他看著所有人,不要闖紅燈。


當孩子轉換角色,有權力的同時也會變得更自律。想要當好管理者,必須要先做好自己!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家可以說是美國精英教育的典範,他為自己的兩個女兒制定了九條家規。


你會發現,對於規則的養成他是很重視的,而且都是生活中切切實實可以操作的事。


今天你縱容孩子的任性,明天這個世界就會給他狠狠上一課。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


“如果你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享不盡它給你帶來餘利;如果你養成了壞的習慣,一輩子都在償還無盡的債務。”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自由,但這個自由不是無限制,更不是縱容和無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