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疫情對於中國製造業到底有什麼影響?

施展:疫情對於中國製造業到底有什麼影響?

這是一篇緊貼當下的文章,作者為備受大家喜愛的施展老師。施展通過對中國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的觀察,針對幾個主題給出自己的答案。

今天特意轉載此文,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啟發。

01/

怎麼看停擺?

首先,對外界而言,中國真正停擺才半個多月,1月23號封城才真算開始停擺,第二天就是春節,國外企業與中國有供應鏈關係、需要備貨的,早該備好了,他們都知道沒有疫情也會停擺一週。按照這種準備,對國外企業來說,從正月初七(1月31日)開始到現在,才真的算是停擺。企業做這種配件儲備一般不會超過兩個月,估計國外的儲備也快用完了,真出問題的話應該是再過一個月之後。不過,出問題的主要會是周邊亞洲國家,因為主要的製造業都是集中在這些地方,而它們遇到麻煩時,在歐美股市上會是何種呈現呢?未必是線性關係。

02/

怎麼看美股?

其次,除非是劇烈的暴漲暴跌,否則股市的短期漲跌不說明實體經濟上的太多問題,股市的長期走勢才能說明問題。去年10月初的美聯儲擴表,可能對於最近幾個月美國股市上漲的影響力更大。更以及,討論股市漲跌,不分板塊討論,則意義不大。最近美股在漲的主要是科技股,這本來就是美國的比較優勢所在,這個板塊的漲跌與中國製造業之間的關聯會很間接,更是非線性關係。

03/大宗商品價格

第三,再多看一下會發現,油價最近在下跌,這個是與中國製造業之間有直接關聯的。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的價格,前期低點是2019年10月2號的52.45美元,之後一路上漲,2020年1月6日達到近期峰值63.27美元,之後一路下跌,2月10號到低谷49.57美元,一個月跌去了21.6%,之後微有回升,2月20號是53.61美元,仍比一個半月前的峰值跌去15.3%。不僅油價,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普遍在下跌,要分析中國經濟停擺對世界經濟是否有影響,這些數據才是更能說明問題的。

至於最近新報出來的很多消息,比如因為中國停工,導致蘋果手機產量下降;中國配件運不出去,韓國現代、起亞等汽車廠被迫停工,等等,這些相信很多人也都看過了,這裡就不多囉嗦了。這些也是說明問題的。

04/多層分包結構與供應鏈

當然,經此一疫,很多外國品牌商會意識到風險,不能把代工廠的雞蛋都放在中國,必須得多國佈局,才不會在未來遭遇到類似的風險,所以它們會要求代工廠到其他國家去佈局。這是中國會面臨的現實問題,不過對中國的影響也不會像初看上去那麼大。因為最近這些年的製造業邏輯發生了深刻變化,複雜產品對於供應鏈網絡的需求越來越深,網絡上的每個節點都只做特別專門的產品,各種節點的配合關係還很可能是在多層分包結構當中實現的。

比如,蘋果會把手機生產承包給富士康,富士康作為一級承包商,會去歌爾買聲學系統,歌爾就是二級承包商,歌爾又會去某廠定製模具,去某廠購買金屬線……這些屬於三級承包商,三級承包商又會去其他廠家買別的東東……一種複雜商品有十幾級甚至幾十級承包商不會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國際品牌商要求代工廠向中國以外轉移,能轉出去的也就是一級、二級承包商;越往下層級的承包商,就越難轉出去,因為越往下,就越是已經分工到太專門化了,它們的生產,對於在整個網絡中的協同性,需求太高了,如果不是整個網絡轉出去,它轉出去肯定會死,而要是整個網絡轉出去,海外沒有任何地方有足夠的生產能力和足夠多的合格工人、工程師能夠承接中國轉出去的這些網絡。這就會帶來一個結果,一級、二級承包商向海外的部分轉移,反倒會讓國內的三級、四級承包商獲得了海外市場,從而牽動著整個供應鏈網絡向外的擴展。

05/從消費全球化到生產全球化

還有個數據很能說明問題,1990年代全球貿易中,製成品貿易佔70%以上,這就意味著絕大部分產品是在單個國家內部完成生產的;到2018年,全球貿易中70%以上是半成品零部件,這就意味著絕大部分產品是橫跨多個國家完成生產的。前幾天劉潤與我討論這個問題,他將之總結為,二十多年前是屬於消費全球化,今天則是屬於生產全球化,今天的製成品貿易雖然只佔不到30%,但從絕對規模上來說,有可能比二十多年前的那個70%還要大。

這次疫情,確實很可能會讓很多中小企業死掉,但是它們在此前所去滿足的那些需求,仍然存在,並未消失。這些中小企業死掉,但是它們的資產、設備、裡面的熟練工人、工程師、管理人員都還在,只要需求還在,這些就會被活下來的企業吸收,滋養活下來的企業獲得新的機會。當然,對於那些死掉的中小企業來說,這個過程是非常殘酷的,但是並不能由此得出中國製造業經濟會因此崩盤的結論。中小企業應該琢磨的是怎樣讓自己活下來,努力讓自己成為被滋養的那一個,而不是滋養人的那一個。

06/需要更新分析框架

我們通常對經濟的分析方式,是幾十年前形成的,分析二十多年前的經濟是有效的,但是最近二十年的變化太大了,網絡經濟的出現以極高的速度推動著經濟系統的演化變遷,它的運行邏輯跟此前已經區別巨大了,也讓二十年前有效的分析方式在今天已經失效了,必須找到新的分析方式。

我在2019年在越南做了深入的製造業調研,深入研究中國製造業向越南轉移的問題,過程中越來越深地體會到,民間的經濟空間與國家的政治空間已經越來越不重合了,討論經濟問題不能以政治空間為單元來思考了。製造業流程在供應鏈網絡發展起來之後的深刻變化,各種製造業環節的跨國分佈性,以及中國民間各種無盡的聰明自救的本事(這些在調研中看到太多了),使得中國經濟和中國Politics的週期性不是同步的了,中國經濟當然會受Politics的影響,但跟過去想象的根本不是一個邏輯了。

所有這些,不管你喜不喜歡它,都是分析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關係時必須注意到的一些前提。忽視了它們,就很容易用願望代替事實。

施展:疫情对于中国制造业到底有什么影响?

《樞紐:3000年的中國》

施展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