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光:黃金時代——致敬電子&研究這十年 十二個思考

趙曉光,是一個現象級的名字,無論是投研圈,還是電子產業圈。過去十年,中國電子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從不被寄予希望到造就一批上百億市值的公司,成為過去十年A股漲幅第一的板塊,為製造業蓬勃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也在資本市場留下一個又一個牛股。十年砥礪前行,說趙曉光見證、引領甚至改變了這個行業的研究、投資與產業的發展,都不為過。今天格隆匯獨家分享趙曉光團隊十年電子研究的深度總結——七萬字的雄文,謹以此文,致敬電子行業這十年,致敬趙曉光和他的團隊!

關於未來

答案基本都在前面,未來最好的機會:視頻技術和光學革命、汽車供應鏈和採購體系的革命、後模組時代材料、設備和芯片的長足發展。(注意,這是趙曉光當時2016年的判斷)

無論是視頻技術還是人工智能技術,它們都將是工具性產品,真正的機會不是工具本身,而是傳統各個行業誰能重新利用好這兩個工具,重新定義行業。

會有更多的硬件企業,通過聯盟、整合的方式,與軟結合,向品牌和互聯網戰略延伸。

未來,隨著中國企業的紅利從工程師紅利進入創業者紅利時代,在創業市場,會出現一批優秀的企業成長壯大。而平臺型上市公司,也將成為創業企業的孵化地。

未來,各種角度反饋,電子行業全球併購會加速,而優質企業的資本運作質量會顯著更高,誰能利用好資本市場,通過海外整合,掌握汽車客戶的渠道或者芯片、材料、傳感器的技術,誰將是下一代的贏家。

一些思考

思考1 企業發展五要素和成功三要素

產業分析,所有的鋪墊,最終迴歸到供需分析;企業分析,所有的測算,最終回到對企業發展五個要素企業家、技術、渠道、管理、資本的分析。必須考慮明白這五個因素,才能明白企業靠什麼賺錢,以及賺錢的可持續性。而對企業的跟蹤,也是這五個要素的動態跟蹤。

技術:過去一直是容易被列為首要因素。但仔細分析很多成功企業的案例,發現大多不是技術問題。我們錯過的企業,很多時候是因為它的產品看起來沒有技術含量。

人:先有人的變化,才有企業的變化。這麼多年,無論調研什麼企業,第一個問題:過去一年哪些人才離開了,哪些人才加盟,哪些人有股權有參與感。

資本:資本能否利用好資本市場,是企業能否拓展渠道、技術和人才的關鍵。不少企業的發展,如果深入下去,都是利用好資本市場的典型案例。

渠道:渠道是企業成功很重要的要素,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消費品。特別在企業成長的早期,第一個大客戶的開拓,是其形成規模拐點,提升良率的重要條件。

企業家:企業家有不同的氣質,但所有目前成功的企業,理想情懷、激情不服輸,是兩個共同素質。除此之外,企業家特性有所不同,有些企業家擅長思考戰略、有些企業家擅長執行、有些企業家擅長構建生態、有些企業家擅長資本運作、有些企業家擅長團隊建設。

企業發展的第一階段,無論是渠道,資本運作,還是擴產,都有野蠻生長的過程,三安光電、歐菲光都是典型案例。而在過了第一階段後,會進入有序成長階段。

企業發展過程和股票走勢一樣,有些天生高貴,高開高走,有些山寨出身,低開高走。要以動態的眼光看企業。企業發展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收入過1個億;第二個階段,收入過10個億;第三個階段,收入過50億。三個極端下,企業家的狀態和企業的質量,都會發生顯著變化。

綜合來說,看一個企業是否成功行業趨勢對不對、企業做法對不對、競爭對手強不強。

過去失敗的企業和失敗的研究,歸根結底,就是在三個環節的某一個錯判。

第一重要的是產業趨勢,少數偉大企業可以改變產業趨勢,大多數情況下,產業趨勢是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因此,產業趨勢的分析至關重要。

第二是企業的模式是否正確,產業趨勢看對了,但企業的五個環節出了問題,也是錯的。

商業競爭有四個層次,在ToB領域,性價比、服務、客情和生態,在ToC領域,性價比、體驗、情感和社交。優秀的企業競爭模式,都是打破性價比競爭的代表。

第三個因素最容易被忽視。科技競爭,多數情況下是贏家通吃的,少數人的遊戲。產業趨勢再對、企業再努力,卻有一個無法撼動的對手,是最大的悲哀。

所幸,我們看到的是,如果把中國電子企業當作一個整體,他們的對手,都在老去,或早或晚。

思考2 分析TMT的三個視角:數據流時間和需求倒推

分析TMT三個方法

其一,以數據流的觀點,信息如何獲得,信息如何處理,信息如何輸出和轉換為用戶需求。無論是宏觀的行業趨勢分析,還是微觀的企業價值分析,都要弄明白,價值創造是在三個環節的哪個,是如何產生數據,如何處理數據,如何數據變現的。

其二,時間的視角。用戶一天24小時,互聯網的創新就是圍繞時間的爭奪。比如智能家居,在echo之前,都難談成功。Echo是通過佔據用戶每天2個小時聽音樂的時間,從而培養用戶習慣和依賴,從而實現家庭戰略的。我們目前面臨的另外一個痛點是,在海量信息上,如果更高效獲得我們需要的信息,更好的節約時間,是另外一個機會,這大概率是人工智能的機會。

其三,需求倒推。這麼多年,一直缺少一本關於用戶需求行為的經典書籍。只有用戶,才是決定產品是否成功的根本因素。但用戶需求分析有三個難點:1、大眾需求好分析,小眾需求難分析,而多數企業的產品是為5-10%佔比的用戶存在的;2、用戶行為是動態發生變化的;3、用戶購買產品的三個動機:虛榮心、新鮮感和從眾心理,都是測不準的。

思考3 正反饋和可複製性:關於垂直一體化戰略和平臺型企業

研究企業,必須要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企業規模增長十倍後,它是否更有競爭優勢?比如採購成本下降?研發費用、管理費用攤薄?渠道能力更強?如果滿足越大越強、越強越大的邏輯,企業的持續發展是可以預期的。否則,龍頭企業不會因為規模變大後成本下降,行業競爭必然雜亂無章,最後演變為價格競爭。

如果說是否正反饋,是檢驗護城河是否足夠強的話,可複製性也是企業持續成長的因素。很少有企業通過一個產品可以成長5-10年,優秀的企業一定要具備可複製產品的能力。什麼是可複製產品能力最重要的呢?

垂直一體化戰略

垂直一體化戰略,來源於1960年代,松下幸之助的書裡反覆闡述,要做消費電子的創新,必須把核心的要素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更好的創新、更快的創新、更低成本的創新以及創新不被模仿。索尼和松下的模式影響了一代人,三星和蘋果受此啟發很大。三星完全通過複製模式和複製人才,實現了趕超;蘋果的垂直一體化,雖然不自己做核心零部件,但通過高單價和培育供應商,隱形掌握了全球最優供應鏈。

至今,日本最強的材料行業,也是標準的垂直一體化模式。

掌握核心的設備、材料,為產品複製形成可能。迄今最優秀的電子企業,都是具備上游設備自制能力的企業,未來也是。安防行業的海康大華,本質也是垂直一體化戰略。

平臺型企業

平臺企業的定義,就是可以複製產品的能力。企業家精神、規模效應和渠道的控制,是構成平臺型企業的三要素。迄今為止,各個行業絕大多數牛股,當年的雲南白藥、上海家化、藍色光標等等,都是平臺企業的典範。

思考4:標準品和非標準品

製造業分為兩類:標準品和按照客戶需求定製的非標準品。看企業,首先要看其所生產產品是標準品還是非標準品。兩者各有其優勢,一般而言,標準品集中度更高、一旦突破容易做大,但更容易低利潤率;非標準品集中度低,但與行業應用結合、利潤率水平偏高。也有情形,是標準化的產品、差異化的服務,利潤率水平會更高。

是否是標準品,有些情形是產品資深特質決定的,有些情形是產業鏈決定的,比如PC行業,如果CPU是非標準品,電腦廠商就沒法研發。

連接器行業是非標準品,但由於一方面,連接器至關重要,這個環節出現問題,系統崩潰,另一方面在每個細分領域,集中度很高。因此,總體而言,連接器行業前十名佔60%份額,集中度高。

如果回到一個產品如何製造出來的過程,企業在製造產品中,會先後遇到五個問題,做什麼?怎麼做?如何做得好(良率控制)?如何做的更便宜?有沒有錢做?企業會分為五類:創新驅動型、技術驅動型、工藝驅動型、成本驅動型和投資驅動型。前兩類是優秀的企業代表,但可遇不可求。中國,大多數優秀企業是工藝驅動型。而投資驅動往往會贏家通吃,如臺積電。

思考5 關於思辨

證券研究要在各種可能性中選擇未來必然性的結果,且在不斷被驗證中,是一個很有挑戰的工作。以下幾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要有“結果只有一個、真相只有一個,世界是可知的”信念。

2、所有結果,都是人的行為產生的,數據也是結果,要把人的研究,特別順著產業從下游向上遊邏輯順序

3、對“線性類推思維”保持警惕

4、比較研究方法。每個行業、每個公司都有人的行為產生,沒有普適的法則套用,通過比較研究方法,發現差別、解釋差別過程中對已經發生的現象合理的解釋。同時研究影響結果的因素和作用機制,探尋哪些因素在發生變化,從而實現對未來的預測。

5、倒推法和窮舉法結合。首先假設有N種可能的結果,假設A結果發生,倒退A結果發生會有哪些具備條件,如果目前條件不具備,即可排除A結果。通過不斷篩選,得出最大可能性的判斷。同時,正推窮盡法和二叉樹三叉樹結合,與倒推法配合。

思考6: 業績與股價的關係

證券研究,最根本目的是研究股價受什麼因素引起,而最根本是研究股價和業績的關係。

很多人說,毋庸置疑,股價肯定和業績正相關的。然而,實證研究表明,2014年股價和業績無相關性,2015年股價和業績負相關。

所以,未來不需要研究業績了?我們不僅要研究股價和業績是否相關,更要研究什麼時候正相關,什麼時候負相關?

我們發現,估值是核心要素。當年初,估值比較低的時候,代表一方面市場預期比較低,有超預期可能性大,另一方面較低估值,估值提升空間就大。比如當年50%增長,20倍PE,代表市場預期是20-30%增長,20倍PE切換到當年30倍可能性就較大,甚至在估值切換時,會進一步擴產到40倍以上。反之,當年初估值較高時,一方面預期太高,另一方面估值提升空間不大,因此業績增速和股價相關性就較弱。

然而,研究任何一個國家證券歷史表明,長期看,股價必定和業績正相關。

因此,2016年初,在連續兩年股價和業績沒關係後,出現了均值迴歸。在年初普遍20-25倍PE背景下,出現基於業績驅動的成長,無論是信維通信、欣旺達、長盈精密、大華股份、歌爾股份、歐菲光、利雅得、楊傑科技,都是代表案例。

思考7:互聯網資本主義

一個我們看到的現實是,那些互聯網巨頭們,左手天量的現金,右手海量的流量,新的企業,要麼被滅掉,要麼被收購,就如同當年微軟的PC戰役中消滅一個又一個挑戰者。我們看到的雲計算、人工智能、AR,他們也都領先佈局。

同時採取生態平臺策略,四面出擊,與各個領域的贏家互相入股和戰略合作,形成更強的護城河。

未來還會不會有新的巨頭出現?我們是不是真的進入互聯網帝國主義時代?

而無論是美國的五大巨頭,還是中國的三大巨頭,未來誰將成為贏家?

個人判斷美國順序:谷歌,亞馬遜,蘋果,微軟,facebook。都會在各自領域閃亮。

思考8:生產關係和生產力

相信不少朋友一樣的困擾,國內不少互聯網知名企業,沒看到他們有什麼創新啊,為什麼叫科技企業?

創新分兩個層面,生產關係創新和生產力創新。

中國過去的科技企業,不管是BAT還是樂視小米,不管是硬件層面還是軟的層面,其本質實現的是生產關係的創新:即以互聯網的合夥人精神和參與感,實現組織的最大效率的推動,來挑戰傳統的企業股權模式和管理模式。兩個體系的對決,高下立現。這也是互聯網企業,創始人股份大多10%的原因。

當然,也不必對中國創新過於悲觀。一方面,未來在很多領域,仍有大量生產關係重新定義的空間,汽車產業就是生產關係要存在重大變革的領域;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必須先有企業生產關係的創新,才有生產力的革命。

生產力方面,未來硬的層面:智能硬件;軟的層面:人工智能。可悲的是,無論是智能硬件還是人工智能,都將成為少數人的遊戲。分析師可能會面臨看對了方向,選不出標的的尷尬。

我一直有一種預感,低調的華為未來在人工智能會有重大的進步。屆時,能否軟硬雙出擊,一統江湖?

思考9 分析師的痛苦來源 超漲與超跌

  • 上漲焦慮

我們每天都在面臨各種可能性的上漲,短期的、長期的;半年的邏輯和三年的邏輯;基本面的、炒作的;有業績的、沒業績的;高估值的、低估值的;領頭羊、跟隨者。特別投資主體和博弈主體多元化後,與誰共舞成為一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比如說,我們3月份最早挖掘蘋果採用OLED後,很認真的把國內OLED供應鏈公司研究一遍,但發現乏善可陳,未經過產業認可和邏輯的驗證,但不妨礙其股價翻倍的表現。其實沒有對錯,只是以3個月的時間還是一年的時間考量的標準而已。

  • 不符合正反饋

以是否符合正反饋研究企業的方法,同樣適合研究我們的職業本身,我們需要每天清零,不斷髮現新的機會。今天的成功推薦,有可能成為明天的拖累。

  • 研究價值的瓶頸

猶記得2014年,苦口婆心勸說不少董事長,不要配合三星擴產的情形。如果對產業趨勢的研究,能夠為產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才是研究的真正價值。

思考10: 為何電子出身基金經理牛人輩出

過去5-10年,電子出身的優秀基金經理輩出,我們作為賣方,也是服務並見證了三代分析師的成長。為什麼研究過電子的基金經理業績會不錯

1、過去幾年,恰逢TMT的浪潮;

2、電子研究,對學習能力、複雜問題分析能力、客觀面對問題能力的要求較高。

3、電子研究的難度,導致電子分析師養成互相交流和討論的習慣,而投資,交流也是重要的要素。

4、隨著各個行業智能化展開,芯片切入到醫療設備、電力設備、家電、機器人各領域,也是新材料、新設備的下游,處於產業中間位置,具備更強的敏感性。

思考11: 四象限和三階段、以及臨界點

四象限和三階段分析法,是分析問題的兩個重要方法。

從空間角度選擇四象限方法,是從0到1的作者最喜歡使用的方法,當我們把一個研究對象提取兩個屬性,即可化為四個象限,一目瞭然。四象限方法,對我們投資決策也是有效地。

從時間角度,選擇三階段方法,任何事物的發展,不管是產業、公司還是股價,整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的曲線,我們的研究就是對三個階段的定性判斷。

在三階段分析中,對臨界點的判斷至關重要,在臨界點之前,投入的邊際產出是微弱的,甚至造成負反饋後是負的;在臨界點之後,進入正反饋狀態,二階導數為正,會加速成長。

因此,沒有絕對的好企業和壞企業,差別只是在於,是否過臨界點。

思考12:以知行合一面對產業和投資

證券研究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工作,各種壓力和不確定性折磨著我們本應歡快的內心。以至於前期幫業內朋友們安排中醫大師調養,大師說:你們行業的人,普遍左心室有問題,都是壓力所致。

如何讓研究和投資更快樂?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正是讓我們迴歸事情的本質、忘記壓力、忘記名利、忘記誹謗、忘記不確定性的最好的方法。

謹以兩首詩,與諸君共勉。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邊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