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大別山 南北大別之山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群山疊翠秀巍峨


大別山是我國中部自西向東、蜿蜒於長江和淮河之間的一條重要山脈,屬於鄂、豫、皖三省相連的邊界地區,其山脈大部分位於安徽省境內。它常年雲霧繚繞,自然風光秀麗,集“高、雄、峻、特”為一體,氣勢磅礴,巍峨壯觀。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雪霽大別山


大別山脈連綿數百里,是中國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因此大別山南北的氣候環境截然不同,植物分佈差異也很大。相傳漢武帝祭祀古南嶽天柱山時登上大別山主峰,觀賞了南北兩側的景色後不禁感嘆:“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之大別於他山也。”隨行的史學家司馬遷將這段話記錄了下來。也有說法說這話是李白說的,有待考證。但大別山的確不同於他山,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從大別山發源的河流眾多,山南麓的水流入長江,山北麓的水流入淮河。而大別山乃淮河之源,因為淮河,才有了古樸厚重、興盛發達的淮河文化。安徽的簡稱“皖”即源自於皖山和皖水,皖山即天柱山,屬大別山;皖水即皖河,發源於大別山,流淌在安慶大地。


大別山河網密集,相對海拔高,因此水力資源豐富。大別山四周都建有人工水庫,著名的有佛子嶺水庫、梅山水庫、龍河口水庫、花涼亭水庫等,它們也是秀麗的水利風景區。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掃雪-菲林映像 攝


大別山脈上山峰林立,圍繞這些山峰又有很多世界級、國家級的地質公園,是地質考察和旅遊的絕佳之地。比如潛山境內的天柱山,屬安徽省三大名山(黃山、九華山、天柱山)之一,早在漢武帝時就被封為“南嶽”。金寨縣境內的天堂寨,則被譽為“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此外,還有峰巒嶙峋的“白馬尖”、積翠擁黛的“天河尖”、雲霧繚繞的“多雲尖”……


紅色與綠色相輝映

不同的氣候、地形條件雜糅在一起,註定了大別山的千姿百態。在大別山,你可以領略到北國風光,也可以體會到江南神韻。秀麗的山水,豐富的人文,讓大別山極具風情。六安市張店鎮就有一處大別山風情谷,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這裡有大別山脈最幽靜、最清新的生態環境,被譽為安徽的“九寨溝”。谷中,陡峭的絕壁被一分為二,幽深的峽谷從絕壁之下蜿蜒而過,串起溪流、瀑布、池潭、石灘……神奇的地貌,是大自然的饋贈。


大別山一帶自古以來地靈人傑,英才輩出。特別是近代,大別山成為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建立中共地方組織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 1920 年,壽縣人高語罕就受陳獨秀委託回安徽從事建立黨團組織工作,其編寫的《白話書信》是安徽省最早、最系統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課本。在建黨和大革命時期,大別山區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鄂豫皖三省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高語罕《白話書信》書影。王軍 供圖

大別山區更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的搖籃。無數人從這裡起步,走上了革命道路,大別山中的金寨縣就是有名的將軍縣。特別是 1947 年夏天,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因此,大別山區也成為紅色與綠色相結合的特色旅遊地,是一處精神與風光並存的高地。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正所謂:“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大別山層巒疊嶂、奇峰異嶺,雲蒸霞蔚、霧鎖煙籠,流泉飛瀑、溝壑縱橫,山深林密、奇花異草。其奇秀的風光,獨特的自然環境,還孕育出了許多珍貴的中草藥和聞名海外的茶葉。遍佈山野的名貴藥材有魚鱉草、石斛、石耳、靈芝、百合、天麻、茯苓、杜仲等。茶葉則有六安瓜片、霍山黃芽、金寨翠眉、桐城小花、嶽西翠蘭等眾多名茶。特別是六安瓜片,是國家級歷史名茶。


“滾滾長江水,蒼蒼大別山。古今人老盡,山水鎮長閒。”歷經滄海桑田,看盡風雲變幻,今天的大別山不但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名勝,更是山水相守相望、皖風皖韻悠長的美好家園。


新安江 山水畫廊點墨徽州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錦繡山水新安江


新安江是古徽州文明的搖籃,因西晉太康元年(280)置新安郡而得名。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劍心 攝


新安江穿行於深山幽谷之間,迂迴曲折,清澈如鏡,像一條銀色項鍊,環繞在群峰翠嶺之間。唐人權德輿有“深潭與淺灘,萬轉出新安。人遠禽魚靜,山深水木寒”之句形容新安江的迂迴曲折,今人譽為“新安山水畫廊”。


明清時期,新安江是徽州通往杭州的黃金水道,沿岸水埠碼頭、民舍村落、塔橋樓閣等,古色古香,美不勝收,有徽州“清明上河圖”之美譽。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新安江水澄碧如練,倒映青山,兩岸翠巒重疊,猿嘯鳥鳴,雜樹生花,木秀林蔭;千仞石壁,臨江聳立,空谷懸瀑,飛流直下。唐代孟浩然有詩讚曰:“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新安江之美,如果用李白的詩句來形容可謂:“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用南朝吳均的話來說,新安江可謂“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自浦口至皖浙交界的街口鎮,這一段水程約44千米,船行青山綠水間,碧水如帶,逶迤奔流,兩岸層巒疊嶂,水天一色,正如南朝梁沈約所形容的“千仞寫喬樹,百丈見遊鱗”。岸邊景色倒映水中,呈現出一幅幅變幻優美的山水長卷。四季景觀各有特色:春來山花爛漫,奼紫嫣紅;夏日濃廕庇日,清風送爽;秋日碧雲天,黃葉地,漫山遍野,色彩斑斕,層林盡染;入冬桔林金黃,紅柿掛樹梢,白雪皚皚,瑞雪兆豐年。無論何時,一路美景看不夠。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Rechilde堂少 攝


山路崎嶇,水路給山民們帶來了方便。徽州諺語“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自明清起,徽州人從小就沿新安江南下江浙經商,幾代人的殫精竭慮、戮力打拼,使得徽商成為明清時代的商界翹楚,與晉商平分天下。徽商衣錦還鄉,回報故里,帶來了新安江水域經濟的發展,城鎮繁榮,屯溪、歙縣、海陽、深渡、漁梁、萬安……保護完好的古城鎮昭示昔日的繁華與興盛。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Rechilde堂少 攝


屯溪憑藉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新安江直通錢塘江的有利條件,成為徽州水陸運輸的交通樞紐,獲得迅速發展,是新安江畔的最古老的城市。清晨,江江邊不時傳來“砰、砰”的敲擊聲,那是家庭主婦們在洗衣服。晨霧在河面飄散,太陽漸漸升起,水面波光粼粼,小船划行,魚鷹不時鑽入水底,城裡老街的農貿市場便有了鮮活的野生雜魚。屯溪老街異常熱鬧,前店後河,有“屯溪美,屯溪美,街鄰青山巷臨水”的讚譽。屯溪老街像敞開的徽州博物館,物產應有盡有,翰墨飄香。踏入老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窗欞門楣有精美的磚雕木刻,屋與屋之間是高高的馬頭牆。老街裡還有寬窄不一的巷弄,縱橫交錯,類似魚骨架狀,方便行人進出。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徽州文化之源

水滋養人類,孕育文明。


新安醫學奠基人汪機、珠算大師程大位、新安畫派大師漸江、金融家王茂蔭、哲學家戴震、近現代著名畫家黃賓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樂家張曙、著名學者胡適……新安江畔人才輩出,燦若星辰。


徽商因吃苦耐勞被譽為“徽駱駝”,並留下百年老字號“同德仁”“茂槐”“老福春”“汲古軒”“藝林閣”“徽寶齋”等。


除率水外,新安江支流還有豐樂水、富資水、布射水、揚之水,四水匯聚歙縣。歙縣是中國四大古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建於秦朝。高大厚重的古城門城牆,城裡的許國石坊,城外的漁梁壩、棠樾牌坊群保存完好,許國石坊、棠樾牌坊群的故事,歙縣老幼皆津津樂道。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許國石坊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漁梁壩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三)

棠樾牌坊群


新安江,一路風景,一路人文。它清新、自然、厚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