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基元】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在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散記


【木基元】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在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散記

2018年昆明三多節表演節目剪影(楊福泉 攝)


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

——在昆納西族同胞歡度三多節活動散記


木基元


三多是納西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識和象徵。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納西族以祭祀最大保護神三多為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三多節的歷史記載已有1000多年,這是納西族及滇西北區域各民族共同參與、極具影響力的民族文化盛會,體現了熱愛和平、倡導和諧、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我從1983年開始在昆籌辦納西族傳統節日,屈指已近40年,自有一些故事、收穫及感悟,特以編年方式記之,藉此補正三多節活動歷程,誠望有識者正之。

一、1983年首次在昆明籌辦“創美生恩”(火把節)活動

1983年7月中下旬,我正等待著雲南民族學院的畢業分配。昆明陰雨連綿的一個傍晚,郭大烈老師從一牆之隔的雲南大學北院來到民院西院與我說,納西族革命老前輩、省委民族工作部副部長和萬寶倡議,請他組織一次旅昆納西族同胞的“創美生恩”(火把節)活動。郭老師於1980年底考入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民族學研究室工作,歷史研究所當時就在雲大北院辦公,他的愛人黃琳娜還在祿豐工作,郭老師一邊完成所裡工作,一邊照顧正在讀小學、初中的一對兒子,還積極開展納西族文化的研究及鄉友聯絡工作,因此,我與郭老師一來二往建立了親密的聯繫。

為了籌辦這個節日,郭老師騎著一輛破單車,已經在城內繞了好幾天,廣泛聯絡鄉友。那個時候也沒啥通信工具,一個單位只有一部電話,完全靠一對一的口口相傳。我記得那幾日天天下雨,郭老師都抱怨家裡已丟了好幾套淋溼的衣物。他請時任雲南民族學院黨委統戰部副部長和鴻昌協調,借到了雲南民族學院禮堂至公堂作為活動場所。和萬寶副部長從省委民族工作部特批了150元活動經費,郭老師讓我邀約幾位同學去買瓜子,想辦法在學校炒製出來。接受郭老師交辦的任務後,我馬上聯絡了幾位即將畢業的同學,到蓮花池正街的土雜商店裡買了一麻袋葵花籽。要到哪裡去炒?此事也讓我們犯了愁。我們找到楊學芝老師(古城區金山街道辦曾家登村人,時任漢語言文學系黨總支副書記)。楊老師與和鴻昌老師同期來民院讀書並被留校,她的愛人曹康文在學校總務處任副處長,經楊老師、曹老師協調,我們在學生食堂裡找到了用武之地。我們利用食堂做飯輪休的間隙,有說有笑地在大鍋裡炒瓜子,用整整一天腰痠背痛地把一麻袋瓜子炒好。繼後,郭老師寫好會標,我們又興高采烈地貼會標佈置會場,在最早組織旅昆納西族同胞的節日活動裡留下了青春印記。

【木基元】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在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散記


郭大烈老師參加2019年昆明三多節(和紅燦 攝)


真是吉人天相、三多顯靈,連日的連綿陰雨在我們活動當天戛然而止。7月24日,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學校開啟暑假模式,校園已經清靜下來,旅居昆明的納西族同胞和麗江籍老鄉從四面八方湧向蓮花池畔。特別高興的是,被譽為“滇史巨擘,南中泰斗”的納西族歷史學家方國瑜,納西族第一個大學生、北京師範大學讀書時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束河人陳可軒也在家人攙扶下來到了會場。這是我第二次見到方老,半年後他長辭人世。陳可軒老人則是首次謀面,有關他的故事有所耳聞,但未能親聆教誨。

後來查閱相關資料得知,陳老和方老有一段難得的師生情誼,方國瑜對中學老師陳可軒一直十分尊敬,稱是陳先生把他引上了探索真知、救亡圖存之路。當陳可軒老師移居昆明時,方先生已是聲名赫赫的卓然大家,可是他依舊恭敬地執弟子禮,未曾稍有疏忽,不僅逢年過節總要登門拜賀,平時也常常前往探望請安。1983年12月24日,方國瑜辭世,陳可軒送上一副輓聯:“重道乃尊師,壽富學優,青勝於藍誠足貴;時清而才喪,琴亡人邈,後去乎前更堪悲。”陳先生讚揚國瑜師“尊師重道”“青勝於藍”,道出師生情深義厚。學生敬重老師,老師關愛學生,師生情誼如金沙江水一樣深長。

活動當天中午,我們在至公堂的廣場前迎候嘉賓們的到來,用洗臉盆端上瓜子請老鄉們分享。和文良、和麗宏兩位同學穿上學校平日接待外賓才穿的納西族服裝,成為一道風景線,有幾個外賓從場外拍到場內,日本朋友還記下她的地址,事後寄來了照片,這是我見過的最早的彩色照片。

許多領導和專家都來到了現場。我原先見過的有著名物理學家、雲大物理系系主任木鈞,全國政協委員、昆明師院物理系胡世強教授,雲大中文系黨總支書記楊世強,雲南省計委投資處處長木鵬章,雲南省交通幹部學校校長和之道,雲南省廣播電視廳事業管理處處長楊暢新,著名中醫楊仲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陳雲鶴,雲南民族學院劉光,雲南人民出版社木德高、楊世光等。還有許多沒有見過的老鄉隨人流接踵而至,能容納800人的大禮堂座無虛席,滿場都瀰漫著鄉音,流淌著濃濃的故土情誼。下午2時30分,和萬寶同志宣佈旅昆納西族同胞的“創美生恩”(火把節)活動開始,他首先介紹了方國瑜、陳可軒等優秀鄉友,指出舉辦這次活動的緣起、價值和意義,講到了納西族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弘揚,宣講了黨的民族政策,鼓勵鄉友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發熱發光,奉獻才智,為民族爭光,為麗江加油。和萬寶充滿激情和哲理的講話,不時被一次次熱烈的掌聲打斷。和萬寶還建議,既然有了良好的開端,那我們今後就要把這個活動固定下來,構建一個發展平臺,讓我們這些遠離家鄉的人彼此有個嘮家常的機會。和老風趣幽默的講話持續了兩個小時,我們始終在激情互動中專心聽講,至今記憶猶新。

當天的活動,主要是聽和萬寶的講話。因為條件所限,連茶水都只供應到前排就坐的幾位老者。鄉友們嗑著瓜子,聽著講話。再加上思想還相對禁錮,也沒有組織任何形式的文藝活動。會議結束後,鄉友們久久不願離去,大家互留地址,期待著下一次的相聚。此前,我知道八河村有5家人在昆明工作,相互間來往不多,這次經過邀約,終於全部到場了,大家倍感興奮和珍惜,從此保持著密切聯繫。

這一活動結束後第3天,我們拿到了畢業分配派遣單,大多數同學都回原籍人事局報到。在我們離開昆明前,郭老師、和老師請我們在北門街坡腳小食店吃了一頓飯,為我們餞行,藉此機會總結了舉辦“創美生恩”(火把節)的得失。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在席間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正值假期,在校學生參與度不足。另外,活動方式單一,應該在弘揚民族傳統上有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活動,並擴大邀請鄉友的範圍,形成更大的凝聚力。

在雲南民族學院首次歡度納西族傳統佳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此後,旅昆納西族同胞年年堅持歡度傳統節日,約定俗成,並逐漸成為昆明地區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一個民族節慶活動。1986年4月,郭大烈等先生髮起建立“納西文化學會”(而今演變為雲南省民族學會納西學研究委員會),積極倡議將農曆二月八日設立為納西族傳統節日三多節。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於1986年8月29日作出了將每年農曆二月八日確定為納西族傳統節日的決定。經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雲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於2005年5月27日批准《雲南省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自治條例》,該條例第七章第五十七條規定:“納西族傳統節日三多節,放假3天。”

就我個人而言,十分感銘畢業前夕郭老師、和老師安排做事的良機,讓我多了一個與老鄉們接觸、瞭解的機會。幸福的生活靠勞動來創造,甜蜜的愛情得益於平時的觀察,我與和文良回鄉後戀愛、結婚生子,整整10年在麗江干事創業,之後又相繼調到省城工作、生活。而今即將離開職場、含飴弄孫,“創美生恩炒瓜子”已成為我們人生路上一段美好的回憶。

【木基元】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在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散記


2019年昆明三多節活動剪影(和紅燦 攝)


二、1993年以來旅昆納西族同胞的三多節活動片段

雲南民族村位於昆明滇池之畔,佔地面積89公頃,是反映和展示雲南26個民族社會文化風情的窗口,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民委民族文化基地,1992年建成開放,佔地面積為1264.96畝。1993年5月1日,納西族村開村當日,和志強省長親臨剪綵。雲南民族博物館與雲南民族村相鄰,是雲南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最集中的收藏展示場所,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民族博物館。1993年4月4日在此奠基後,我於年底經過組織考察調到民博,為之拼搏奮鬥了16年。在郭大烈、楊福泉帶領下積極發揮作用,從此,我又繼續投入學會工作,先後輾轉雲南大學、雲南師範大學等校園組織三多節活動。雲南民族博物館於1995年11月9日建成開館後,我被任命為陳列部主任,與和四勝(和萬寶的長孫)、張雲嶺等同鄉積極爭取,努力開展工作,民博成為此後16年旅昆同胞歡度民族傳統節日的首選場所。以下擇要選取幾個亮點片段。

【木基元】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在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散記


和志強省長(中)於1993年5月1日參加納西族村開村儀式


1996年2月3日,7級大地震突然襲擊麗江,我於次日凌晨趕赴麗江家中看望,並進行一些調研拍攝。3月26日,我們在雲南民族博物館舉行旅昆納西族同胞三多節活動,開展了與抗震救災緊密相關的捐款、義賣等系列活動。4月15日,協助郭大烈老師在昆明組織了“麗江震後恢復重建與文化保護研討會”,朱良文、蔣高宸、邱宣充、戈阿幹、和少英、郭淨等省內專家應邀到場發表宏論。5月4日、6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分別以《重建神形統一的麗江》《保留一方心靈的家園》為題,對研討會作了專題宣傳報道。

1997年,旅昆納西族同胞三多節活動在雲南民族村舉行。雲南民族村推行了憑身份證對納西族實行免票的優惠政策,約有千餘名同胞參加活動,納西族雅閣院及院外廣場人聲鼎沸,好一派節日氣氛。參加活動的李群傑先生與時任麗江地委委員、宣傳部長和家修率領的“2·3”大地震英模報告團成員在納西村三多像下合影留念。

1998年至2001年的三多節,我們基本把主場定在雲南民族博物館。除了組織三多節活動外,我們還開展了其他有意義的活動。那時,昆明每年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都市週末杯”足球賽,以麗江縣駐昆辦冠名的納西鄉友隊是昆明足壇上的一支勁旅,每有他們的球賽,鄉友們便會奔走相告,扶老攜幼前往,拓東體育場、海埂基地、昆明體育場、五華體育館、紅塔基地、昆一中足球場上空,曾一次又一次飄蕩過“納西若敢卓”“納西若敢嘯”的納西語吶喊助威聲,一時成為賽場上的一道道風景線,以至於現場講解員因聽不懂民族語,恐有安全隱患,連忙廣播通知:“請麗江隊的觀眾文明觀看!”納西鄉友隊在相關賽事中多次榮獲冠軍,我們也感到很愜意。我的兒子那時剛從麗江實驗學校轉讀昆明春城小學,是一個十足的球迷,凡有鄉友的賽事都要掛上喇叭,催促著舉家前往助戰。我還特別真切地記得,每次在海埂基地觀戰,黃琳娜老師都提前做好一摞麥麵餅,現場分送給鄉友們品嚐,離別時都會熱情地相約下次一定要到場。

【木基元】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在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散記


2019年三多節活動剪影(和紅燦 攝)


2002年旅昆納西族同胞的三多節活動,3月23日在滇池路上的雲南第一家量販KTV——正龍KTV進行,納西族實業家、正龍集團總裁楊四龍主動聯繫到雲南省民族學會納西學研究委員會負責人郭大烈、楊福泉等,申請由他做東操辦,邀請在昆明工作的老鄉們到他那裡過節,得到鄉友們的一致呼應。那天,應邀前往的老鄉共有20餘桌,在昆工作的麗江籍領導、專家幾乎悉數到場,大家在一起暢敘鄉情、共話發展,品嚐家鄉的“八大碗”,雲南藝術學院的師生表演了精彩節目,省歌舞團、省滇劇院的納西族演員也來獻藝,氣氛熱烈、高潮迭起。舉行至半場,楊四龍還把耄耋老人、20世紀30年代任中共雲南省工委書記的李群傑送上車,這一幕情景我仍記得很真切。

2003年3月24日,3000多旅昆納西族同胞歡聚在民博歡度三多節。周伯英老人提前一週就到官渡六甲村買豬;和積彩等一天之內打來數個電話交流,查缺補漏;麗江博物院院長李錫帶領和繼全等年輕東巴專程從麗江趕來,復原了祭天禮儀;麗江縣駐昆辦主任木紅春積極聯絡了相關領導。這次活動,我們為每位同胞準備了3份禮物:一份祭天習俗圖文簡介,使人們在活動中瞭解祭天的文化內涵;每人一炷香,讓所有的同胞向天地自然祈福求佑;為每位到場者準備了一塊象徵天賜福澤的祭天豬肉。

2004年三多節,我們依然在雲南民族博物館度過。當我把這一喜訊告訴92歲的革命老人、納西族當代最著名的書法家李群傑時,他十分高興。老人作出了向雲南民族博物館捐贈一批書法力作的決定,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樹老根彌壯——李群傑書法作品展》在雲南民族博物館開幕,李群傑在現場發表了感人至深的講話,和佔鈞、李森、王元輔、馬澤、郭秀文等領導前來參加,許多鄉友聞訊前來觀展,《中國文物報》《雲南日報》還刊登了消息。

2005年,我們借在民博舉辦三多節活動之機,推出納西族青年女畫家楊芳作品展,使其藝術之路越走越寬廣,而今,她已成為省城民主黨派一名活躍的畫家,博得了“葡萄美女畫家”之美譽。

【木基元】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在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散記


楊福泉會長在主持2016年開幕式


2006年3月10日上午,我們在西華園舉行遊園活動,下午,在雲南飯店召開雲南省民族學會納西學研究委員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並宴請赴京演出的藝術家及領導。晚8時,在藝術劇院舉行傳統歌舞晚會,散場後還組織了篝火晚會。根據中共麗江市委常委會議決定,2006年的三多節活動突出表現麗江各民族原生態的文化面貌和昂揚向上的時代特徵,全方位地展示以納西文化為主體的麗江文化品牌,由市委書記和自興、市委副書記何金平、副市長楊一奔等領導率隊,於“兩會”期間在國務院機關事務局禮堂為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進行專場演出,同時,還應天津市特邀赴津獻藝。昆明是除麗江之外的納西族同胞聚居的第二大區域(2000年人口普查時為8652人,加上其他各民族同胞,麗江籍同胞在昆旅居人數已突破1.2萬人)。根據市、區(縣)駐昆辦及雲南省民族學會納西學研究委員會的強烈要求,市委同意在昆明加演一場晚會。這一活動極大地提振了旅昆麗江籍同胞的內聚力。

2007年3月26日,正逢農曆二月初八,納西學會原本已經發出通知,考慮25日(週末)歡度三多節,各項準備工作正有序進行。不料,3月21日,納西族人民的好兒子、敬愛的老省長和志強因病在北京去世,各族人民沉浸在一片悲痛中。組委會及時決定,並在雲南電視臺黃金時段打出滾動字幕通告:“鑑於敬愛的和志強老省長長辭人世,納西族三多節活動取消!”學會骨幹成員轉而參加了佈置和志強紀念靈堂及相關悼念活動,得到了省政府辦公廳的肯定及親屬的好評。

2008年3月,在雲南民族博物館舉行的三多節活動中,我們推出了“旅昆納西三人行作品展”(即周家模、和亮光、和積彩3人),得到很好的評價,翌年成為麗江文化研究會、納西文化研究會承辦的“麗江文化旅遊研討會暨納藏民族關係研討會”的重要活動之一,移師麗江國際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公開展出。作為展覽策劃人,我寫了序言:

“石鼓聲聞到鳳城,龍潭風物活生生。”1963年9月,納西族畫家周霖到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時,郭沫若先生給予他詩意般的評價,這也是對具有深厚淵源的納西族書畫藝術的中肯褒揚。

麗郡崇文教,納西多才俊。肇始明清壁畫,迄於當今,書畫藝術歷來是納西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並隨著時代的進步呈現出多門類多層次的藝術人才。旅居昆明的11444名納西同胞中,既出現了已故的知名書法家李群傑、周善甫,也有一批老當益壯的藝術家,更湧現了大批具有新思維新視野的後起之秀。他們的作品傳揚於神州內外,光大了納西文化的聲名,擴大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深邃內涵。

值2009年麗江文化旅遊研討會開幕,我們推出周家模、和亮光、和積彩的書法攝影力作,以《旅昆納西三人行作品展》之名,敬獻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和關心納西文化的各界人士。《論語·述而》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願這次展覽,能給您帶來美的感受!

2009年3月15日,我們在雲南民族博物館歡度三多節,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暖春》《張思德》等納西語版電影巡迴展播,民博小禮堂座無虛席,笑聲盪漾;《旅昆納西族同胞書畫攝影美術展》彙集了100多幅作品,周霖幼子周孚印動員妻子及女兒齊上陣,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楊國清、白庚勝、楊一奔等領導和專家利用到昆明出差之機,專門前來觀展。

2010年3月27日,學會在昆明國際會展中心組織三多節活動。時值我省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災,特別加入了祭三多神的祈福禮儀,為雲南祈福,為各民族和諧相處、戰勝旱魔祈福,為雲南普降甘霖祈福。正在省政府掛職擔任副秘書長的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白庚勝在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第十四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著名口書書法家和志剛當場揮毫“抗旱救災,大愛無疆”;現場設立了捐款箱,為抗旱救災獻上一份愛心。

2011年3月17日,根據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三多節活動因故實行了分開舉行的方式,雲南民大、雲師大、雲大、昆工等高校舉行了足球、籃球、排球比賽及篝火晚會等活動,旅昆老年合唱團在五華區工人俱樂部進行了表演活動。古城區、玉龍縣駐昆辦與雲南省民族學會納西學研究委員會在老土豆餐廳聯合主辦了歌舞晚會,由楊福泉博士主持,納西族少將和國才、省民委副主任木楨、雲南民族大學副校長和少英、麗江文化研究會會長楊國清、東方摩梭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和紹全、玉龍縣委副書記楊曉敏等近100人出席。和豔麗、和秋香及彝族歌手高洪章等獻上了精彩的歌舞表演,和積彩、楊世光代表麗江旅昆同胞向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成立50週年敬獻了匾額,楊曉敏代表玉龍縣委、縣政府接受了禮品,並稱這是縣慶收到的第一份禮物。

【木基元】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在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散記


和鍾華女士從事教學科研56週年座談會合影(楊福泉 攝)


2012年2月26日,我們在昆明西華園歡度節日,祭拜民族保護神三多,遙祭神山玉龍雪山。古城區大東鄉熱美蹉藝術團的12名成員第一次來到省城,為鄉友們奉獻了帶著泥土芳香的原生態歌舞。

2013年3月16日,昆明西華園杜鵑花開,柳絮飛舞,一年一度的三多節如期舉行。“玉龍雪化寒流去;文筆雲生雨欲來”寄寓了主辦者期盼雲南早日驅逐旱魔、普降甘霖的良好願景,旅昆合唱團舉行了納西族傳統的祭天儀式。歷時兩小時的文藝節目組織有序,精彩紛呈。剛從法國進行文化交流歸來的達坡瑪吉、雲南省滇劇院副院長王潤梅等登臺獻藝,格桑頓珠等兄弟民族藝人也前來祝賀。

自編、自導出版納西民歌專輯《納西納花華》的麗江市非物質遺產傳承人和愛月也從玉龍縣白沙鎮新善村帶著幾名農民演員專程趕來,表演了“三多頌”的原生態節目。雞豆涼粉、油炸米灌腸等納西風味廣受歡迎。為了配合這次活動,麗江市文廣局還專門贈送了一批電視連續劇《木府風雲》納西語版的譯製帶,獲得同胞讚譽。

2014年3月8日,學會在雲南民族博物館組織三多節活動,同胞們精心準備了豐富多彩的節目,來自美國的印第安鄉土藝術家也登臺獻藝,還舉辦了《麗江舊影——周孚政油畫展》,並舉行《木府風雲》等納西語版電影譯製片展播。

2015年,我們轉戰西華公園組織三多節活動,旅昆納西族同胞和各民族群眾3000餘名趕來參加,歡度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活動又有了一些新面孔,增加了一批新節目。

2016年3月19日上午10時30分,西華公園舉行了莊嚴的祭祀三多典禮,旅昆納西合唱團、雲南民族大學納西文化傳習班的合唱、舞蹈異彩紛呈,本土知名歌手土土等登臺演唱,央金拉姆等藏族歌手也前來祝賀,靈活地穿插了許多鄉土知識、母語問答等互動環節,使得高潮迭起。下午2時30分,在雲南省老幹部活動中心召開了雲南省民族學會納西學研究委員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來自各科研院所、機關事業單位和各界別的納西同胞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根據學會工作需要和廣大會員的強烈願望,原省政協副主席和佔鈞出任名譽會長。通過大會選舉,雲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長楊福泉、雲南民族大學原副校長和少英當選為學會會長,另有13位當選為副會長。在圓滿完成學會換屆工作後,與會人員馬不停蹄,一同為和鍾華先生從事教學科研56週年召開紀念座談會。

2017年的三多節活動於3月11日在昆明西華園舉辦,舉行了傳統的祭三多儀式,旅昆納西族合唱團、各高校師生及文藝人才登臺表演傳統納西族歌舞。麗江市人民政府市長張澤軍到會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年屆八旬的書法家楊熙舉辦了個人書法作品展覽。

2018年3月24日上午,旅居昆明的納西族同胞3000多人齊聚西華公園歡度三多節,舉行了莊嚴的三多祭祀典禮,87歲高齡的木凱精神矍鑠地主持儀式,旅昆納西族合唱團、雲南民族大學納西文化傳習班的合唱、舞蹈異彩紛呈,靈活地穿插了許多鄉土知識、母語問答等互動環節。活動延續了兩個多小時,家鄉名食、圖書銷售等攤點一字排開,笑聲、歌聲與鼓聲交織,打跳的人群圍成了一個個圓圈,交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省級有關單位的領導以及麗江市、玉龍縣駐昆辦負責人與各族群眾盡情聯歡。同時組織了為期兩個月的“三多杯”足球賽,共有20餘支球隊參加比賽。足球賽成為三多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2019年3月16日,4000多名納西族同胞齊聚昆明西華園,歡慶三多節。活動的主題是“喜迎新中國成立70年、共慶三多節”,新鮮出爐的納西語版快閃《我和我的祖國》、旅昆納西族合唱團系列節目、納西族女子足球表演等活動引燃傳統節慶氛圍。來自昆明、麗江各地的民間歌手、合唱團演唱了《遊子情思》《稠突詞》《新時代、好作為》《阿麗麗獻給毛主席》等歌曲,納西族集體打跳將氣氛推向高潮。當天還組織了“三多杯”足球賽、旅昆同胞茶話會、東巴字畫書寫展示、妖魅納西語翻譯節目交流、麗江傳統名特食品展銷等活動。

三、簡要總結及啟示

1.簡要總結

由於求學、工作、經商及投靠子女等原因,目前旅居昆明的納西族人口達一萬多人。在省民委、麗江市(區、縣)政府及其駐昆辦的大力支持下,雲南省民族學會納西學研究委員會每年都開展祭天、祭三多儀式,旅昆納西族的三多節已成為在雲南乃至國內頗有影響,融節日和節慶、廟會氛圍於一體的大型民俗活動,成為了鄉友們交流的重要紐帶和聯繫平臺。活躍在昆明和麗江等地的納西族文藝人才紛紛登臺獻藝,肖煜光、和文軍、金甲勁松、和璇、和軍、土土、和秋香、和金花、和豔麗、和漾水、涵蜜金組合、阿麗哩組合等多次登臺獻藝,旅昆合唱團及雲南民族大學納西文化研習會歷來是主力軍,儘管成員已換了一撥又一撥人,培根鑄魂的責任卻代代相承。《淨土》喚醒了許多鄉友的母語意識,《木府風雲》成為一張響亮的麗江名片,《納西三部曲》《月亮花》也走出雲南風靡全球。值得關注的是,旅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時,藏族、白族、彝族、普米族、傈僳族等民族的歌手也紛紛前來助興,前來祝賀的其他民族學會代表也置身於狂歡、打跳的行列,活脫脫一幅雲南各民族團結協作、守望相助的立體畫。麗江知名民營企業正龍集團不忘初心,20年來堅持把家鄉的涼粉、米灌腸、蕎餅等組織運送到省城進行展銷,滿足了鄉友們的鄉愁。

雲南省民族學會納西學研究委員會還根據昆明文化、教育、學術人才密集的特點,先後協助有關部門舉辦了方國瑜誕辰100週年、110週年座談會,木芹先生從事民族歷史研究55週年座談會,舉辦了《李群傑文集》《周善甫文集》《和萬寶文集》座談會,主辦了郭大烈先生從事民族學研究50週年座談會、和即仁先生從事民族語言研究65週年暨90壽辰座談會、和鍾華女士從事教學科研56週年座談會、木德高先生90誕辰暨出版思想座談會,注重實效,輻射力、影響力也不斷增強。

【木基元】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在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散記


和即仁先生從事民族語言研究65週年暨90壽辰座談會(楊福泉 攝)


多年來,三多節活動得到麗江各縣(區)政府及文廣局、駐昆辦和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同時,企業也通過不同方式給予支持,正龍集團通過捐資及派出團隊等展銷宣傳,進行文化展示和搶救工作。周利勤、馬光華等鄉友以及李祖華、平麗珠夫婦等一如既往地奉獻心力。

這一活動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心和重視,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尹俊,原省長和志強,省政協原主席劉樹生,中共雲南省委原副書記趙廷光,省政協原副主席和佔鈞,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等領導多次參加活動,歷屆麗江地委、行署主要領導及市委、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的領導及相關負責人也到現場與同胞們共同歡度節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雲南日報》《春城晚報《昆明日報》《麗江日報》、雲南電視臺、雲南人民廣播電臺、昆明電視臺、麗江電視臺等媒體採訪報道過活動。

2.幾點啟示

首先,這是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的結果。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從遠古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了中華民族先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三多節是富有特色的納西族傳統節日,對於壯大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於2018年12月18日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十九大報告強調:“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各民族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們組織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政策依據,繼續辦好納西族三多節也是進一步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的必然舉措。

其次,飽含地方黨委、政府的積極支持。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民生既是人民群眾身邊的瑣碎小事,也是黨和政府的國家大事。30多年來三多節的成功舉辦,其經驗告訴我們,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支持,包括政策上的支持、資金上的支持。從民間活動變成人大立法通過的節日,從最初的150元的滴水穿石到每年支持數萬元的涓涓細流,在省城打造成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民族傳統節日,政府起到良好的主導作用,麗江的區(縣)駐昆辦承擔了穿針引線的關鍵作用。主事的官員換了一茬又一茬,機構設置也發生了些許變化,但他們的熱忱支持和努力奉獻永遠鐫刻在我們的心間。

第三,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接力過程。

文化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方面內容的概念。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經過30多年的不斷舉辦與完善,三多節已成為旅昆納西人的一種內在需求,許多在麗江長大的其他民族的兄弟姐妹也在內心深處有了難以割捨的情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幾代人,這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而且在不斷接力持續。自創辦納西族傳統節日活動以來,許多南下老幹部的子女每年都會積極到場,尤其是原麗江軍分區八一小學的學生們都會邀約而至;雲南民族中學原校長李暾,父母都是鶴慶的白族,但他們兄弟姊妹都生長在麗江,一口地道的納西話,在他年過半百調到昆明後,擔任了很多年的活動主持人;高海拔書店創始人徐霽,每次活動都要調來許多麗江題材的書籍連賣代送,他早把麗江當做了故鄉。不僅僅是血脈裡流淌著納西血液的眾多遊子,更多像徐霽、李暾及“八一”子弟等,把對納西族的愛、對麗江的情昇華為對中華民族的大愛!

第四,這是幾代人薪火相傳的大聚會。

《莊子·養生主》曰,“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原意柴燒盡,火種仍可留傳。古時候比喻形骸有盡而精神不滅,後人用來比喻學問和技藝代代相傳。猶如前一根柴剛燒完,後一根柴已經燒著,火永遠不熄。旅昆納西族同胞三多節活動的組織承辦正是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他們多是雲南省民族學會納西學研究委員會的骨幹成員,形成了一批梯形結構、分工有序、配合默契、優質高效的工作團隊。耄耋老人木凱放下狠話:“只要一息尚存,祭祀三多非我莫屬!”楊福泉會長用漢、納西、英3種語言致辭,歷來是活動的金字招牌;周智生、阿萍兩位金牌主持人磨合10餘年,露出了小荷尖尖角……正如省民族學會會長郭秀文在指導納西學研究委員會第四次換屆大會時所評價的:納西學會領導班子各位成員“上躥下跳”,是義工,樂在奉獻,付出很多,無經費無辦公地點,但成績多,亮點突出。她希望同胞們繼續努力,為民族團結盡心盡力。

第五,這是不忘初心、砥礪前進的總動員。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就是不要忘記自己的最初想法與意志,並將自己磨練成像一把利劍一樣奮進前行,不放棄自己的最初想法,並努力完成它、實現它。初心是什麼?是孔子“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為政之道,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大理想……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麗江,心中有信仰,時時不忘記最初的發心,在不同的職責崗位上發光發熱,最終一定能實現其本來的願望。不忘來處,明確去處,培根鑄魂,砥礪奮進,這便是我們的初心。一如既往地辦好三多節,力求越辦越好,弘揚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助力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在建設雲南民族團結示範區中做出新的貢獻,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木基元】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在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散記


2018年昆明三多節合影木凱、和秀康、張雲嶺、和積彩,楊福泉、而萍、木基元、周智生

注:本文原載於《麗江日報》2020年2月16日週末版

【木基元】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在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散記

【作者簡介】木基元,男,納西族,麗江人。西南林業大學社會科學管理辦公室主任、教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83年畢業於雲南民族學院歷史系,致力於民族學、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已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100餘篇,2017年主持一項國家社科基金,先後主持完成省(部)級項目6項,獲列“百人百部叢書”,兩次獲省社科成果獎。

【木基元】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在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散記


執行主編 楊傑宏

文章提供 木基元

圖片提供 楊福泉 和紅燦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木基元】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在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散記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木基元】跨越三十載的民族節慶——在昆納西族歡度三多節散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