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X檔案》——人言可畏

在當今西方社會中,關於種族歧視的話題不絕於耳,一方面由於人類歷史中在此類問題中爆發的重大悲劇,另一方面更來源於民主運動的不斷髮展壯大,使得平等、公正、尊重等觀念深入人心。

相較於法律的白紙黑字,此類問題因為牽扯到道德層面,因此充滿明暗難辨的灰色地帶,對公眾人物來說簡直就是雷區,不得不謹言慎行。相對來說,普通民眾發聲內容更為真實直接,首先網絡渠道提供匿名保護,其次社會影響力有限,還有就是與言論自由相契合。

《美國X檔案》——人言可畏

《美國X檔案》,作為一部98年的電影,討論的則是最為尖銳的種族歧視問題,不得不佩服導演託尼·凱耶的勇氣。

這個故事如今看來可能有些老套,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者,貫徹並執行自己的那套哲學後,反而在現實中迷失自我,陷入痛苦當中,最後在與世界的和解中徹底拋棄種族歧視,揭露出種族迫害的虛偽假面。不得不說,愛德華諾頓貢獻了卓越的表演,視線之內永遠的中心,絕對主角光環的加持,讓這個複雜多面的角色有血有肉。

《美國X檔案》——人言可畏

影片視角中的白人群體,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黑人中反而更能讓人看到人性光輝的閃耀,這樣的做法是營造衝突的必要,客觀上少數裔群體確實處於弱勢。

《美國X檔案》——人言可畏

最後的結局更像是一種昇華,種族歧視之下的對立,仇恨的種子深深紮根在彼此心中,影片從男主角德里克·安亞槍殺黑人開始,到黑人槍殺德里克的弟弟丹尼·安亞結束,當罪魁禍首德里克放下屠刀之後,冥冥之中報應加之在他最愛的弟弟身上,這種懲罰牽扯的疼痛更為錐心刺骨,矛盾仇恨彷彿一條悲劇的咬尾蛇,成為是一種永無休止的輪迴

《美國X檔案》——人言可畏

當然,和許多人的感受一樣,我也認為德里克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欠缺說服力。德里克從開始認同西德老師,到受家庭影響逐漸偏離,最終受父親死亡的打擊而變成極端的種族主義分子。正像開弓沒有回頭箭一樣,首先,他迥然於同伴的理性和自持在底層鬥爭中消失殆盡,類似籃球場上的黑人群體應該是不斷印證他理想的佐證。其次,影片中設置他在監獄中受到來自同為白人群體的不公待遇和樂觀黑人小哥的溫暖作為轉變的契機,但其實此前他就很討厭幫派中的肥仔,因此白人中存在渣滓不是他發生改變的必然條件,他在監獄中無法貫徹執行“非黑即白”主義的情況在社會中已經存在,無需監獄中才明白。還有,就是黑人群體中相對弱勢的小哥朋友雖然可愛,可其他五大三粗的匪幫也絕非善茬,就像一個人從黑白不分的環境到另一個黑白不分的環境,

同樣的偶然性因素影響在現實中差別並沒有真正區分。

《美國X檔案》——人言可畏

其實在結尾之前,我一直在設想以德里克的自我毀滅為終點,彩色的現實和黑白記憶的交織下,我更期待追溯起源的同時,看到一個正直靈魂的極端癲狂,出獄後的德里克如果繼續一發不可收拾,表面上隱藏自己,暗地裡密謀更大的破壞,這樣的感官上將會更為刺激,

就像諾頓另一部經典電影《搏擊俱樂部》一樣,開放式的毀滅

《美國X檔案》——人言可畏

所以電影可能缺少一個合理的過程,但卻擁有一個雋永的收尾。

白人至上為什麼會有市場,我認為恰恰是因為教育的原因。就像影片中傳遞的影像一樣,在主角德里克的家庭教育當中,來自典型白人族群的刻板偏見傳遞給了下一代。而在社會中,政府也將失業、健康、犯罪等歸罪於外人人口的湧入而轉嫁矛盾。學校中,只有黑人教師西德願意去普及並化解這種隔閡。

《美國X檔案》——人言可畏

可見,白人與黑人沒有對錯,他們的之間的敵對完全是人為製造,荒唐的幫派主義都是在危險面前的自衛。8、90年代,說唱樂真正開始興起,並逐漸由小眾文化變成一種潮流再到如今的主流,當時ice cube和Dr.dre領銜的N.W.A也曾因為《FxxK the police》這首歌而被美國警方極度憤怒,當時的對立情緒已經被渲染到一種無以復加的地步。即使是看似嚴明的組織,也掩蓋不了烏合之眾的事實,電影裡除開主角德里克這樣堅信這種“白人至上”主義並對其有所自我解讀的人之外,“寄生蟲”應該是最能貼切形容這個群體中其他人的一個詞彙,無能無助、懶惰空虛並粗俗偏激,鸚鵡學舌高喊主義卻不明就裡,在集體的保護傘下,人人參與過分的宣洩變成一種合情合理,成為集體放縱狂歡的擋箭牌。

《美國X檔案》——人言可畏

釋放心中野獸的結果只能是孵化暴行,集群行動只是掩蓋無助迷茫的宣洩方式,從沒有目標到信仰某種主義是最為恐怖的,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不離不棄,想方設法證明這樣的理論和措施的正確性,在自我麻痺和自我欺騙中漸行漸遠。

《美國X檔案》——人言可畏

現實人類社會中,人們習慣於向組織、向主義、向神尋求庇護,卻很少有人能夠自救,一個人的力量過於渺小,在輿論大潮中難以堅定自我,被裹挾著就逐漸背離最初的目標。如今,社交媒體將世界上各個角落的人群牽連在一起,這樣媒介的傳播速度之快、範圍之廣、影響之大,都是歷史上任何佈道者、思想家和統治者無法想象的,新的宗教、新的主義、新的運動等等都能借雞下蛋。所以引領這種風向的可能是政府首腦,也可能是教宗,更可能是我們聚集在一起的普通人。

去年網絡上熱度最高的事件之一無疑是火箭隊總經理莫雷支持香港自由的言論,在全國範圍內被廣泛聲討,作為接受過美國精英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MIT的高材生,不同於底層美國民眾的知識空白,莫雷這種長期浸淫在中美文化體育交流中的人精,不可能不清楚香港問題在中國方面的影響和意義,而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公眾人物具有的示範性、影響力和代表性充分發酵,給其供職的火箭隊和NBA 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對中國球迷的欺騙行徑造成成噸傷害的同時,也給NBA佈置一步死棋。雖然客觀上,莫雷此前各種虛以委蛇曲意逢迎的假面被揭開,

但他的這種言論契合美國社會絕大部分人的思想,長期以來政府將各種社會矛盾轉嫁給移民和競爭對手。特朗普的上臺更像是一種情緒一種觀點的代表,他的封閉保守、自私專斷和寡廉鮮恥被民眾認可為解決問題關鍵舉措,去“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傾向逐漸加深,對外自身的民族主義情緒也被充分渲染,遣散隔離移民是近年來的大趨勢。所以,在沒有看到莫雷當前的實在“收益”前,我更傾向於認為他是無意間表達自己長期隱忍的真實想法,正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當商人放著錢不掙而鼓吹自由,即使是政治投機,除非其中真有他自認為的道義蘊藏其中,否則無法解釋。

《美國X檔案》——人言可畏

莫雷事件的餘波還在繼續影響,網絡輿論的發酵還未停止,他代表的是一種大洋彼岸的同聲。現實的可笑之處在於,所有人都認為在信息的海洋中“眾人皆醉我獨醒”,從意見分歧到拉幫結派,從站隊發聲到鬥爭到底,和而不同總是少數,壓制脅迫往往成為主流 ,當千種聲音變成一種聲音的時候,理性客觀早已不在。美國白人的種族歧視是這樣,黑人的反歧視也是這樣,其他的激進民族主義更是這樣,當美國人都在為莫雷擊節叫好的時候,他們的民主也就失去該有的純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