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牛頓崩潰的經濟危機事件

“我能預測天體的運行,但是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當偉大的大物理學家牛頓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已經因為手中的南海公司股票損失了兩萬英鎊。就算現在,兩萬英鎊也不是一個小數,當時英國一個富有鄉紳的年收入不超過五千英鎊,這五千英鎊還要支付一家老小的吃喝用度。也就是說,牛頓因為南海公司股票的下跌損失了普通鄉紳四年的收入,難怪他能說出如此感性的“詩句”。

然而,南海公司股票崩盤造成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整個英國都因為這隻股票陷入了危機,英國政府信用瀕臨破產,人們對股份公司充滿信心,直到一百年後英國人才放下這個包袱。

讓牛頓崩潰的經濟危機事件

南海公司到底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南海公司的股票為何會吹出英國金融史上最大的泡沫,這個泡沫又因何破裂,造成了多大影響?這都得先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說起。

1

1701年,西班牙國王哈布斯堡去世,因為他沒有子嗣,圍繞著王位繼承權力歐洲各國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而英國,恰恰就是此次戰爭中最賣力的一員。

打仗就得花錢,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一打就是十四年,各國的投入可想而知。為了籌措戰爭經費,各國都欠下了大筆債務。

十八世紀歐洲各國政府想要籌資只有為數不多的選擇:可以徵稅,可以出售特殊權利,也可以借款。當時歐洲各國都大體步入了民主社會,想要通過徵稅滿足鉅額的軍費開支過不了議會這關。在大航海時代,英國政府經常將未知地區的特許貿易權通過佔有分紅的方式賣給出海探索新大陸的船隊,隨著大航海時代的結束,特許貿易權也賣得差不多了,更何況沒有哪個地區的貿易特許權足夠支付巨大的戰爭開支。為了把同自己交好的奧地利大公查理推上西班牙王位,英國只能硬著頭皮發行國債籌措軍費。

借了錢總歸要還,到了1711年,市面上流通的英國國債高達九百五十萬英鎊,每年英國政府都要拿出稅收的一大半來支付國債利息。根據當時的財務狀況,英國政府想要完全償還這些債務根本就沒可能。更令人頭疼的是,隨著時間推移,每年都有不少債務到期,光是還利息就夠頭疼了,本金怎麼辦?

為了徹底解決債務危機,財務大臣羅伯特·哈利想出了一個妙招,如果能將某一地區的特許貿易權同市面上流通的國債交換,債務危機將迎刃而解。而實現這個設想的途徑就是建立一家公司,然後用公司股票同市場上流通的國債交換,這樣債權人變成股東,債務關係完成轉換。

讓牛頓崩潰的經濟危機事件

圖源:網絡

在他的倡議下,1711年南海公司經過國會批准正式成立,並取得了英國同南美洲和太平洋部分群島的貿易壟斷權。這兩個地區被當時的英國人視為遍地黃金,是一片商機無限的土地,誰能壟斷這兩個地區的貿易權誰就拿到了打開財富大門的鑰匙。所以英國舉國上下都對南海公司產生了極高期望。

成立後的南海公司由財務大臣哈利出任董事局總裁,其他董事包括金融家約翰·布倫特等富有商人。為了促使南海公司幫助政府解決債務危機,政府承諾南海公司如果能收購一千萬英鎊的國債,每年將獲得六釐的利息。由於這些國債發行時候承諾利息遠遠高於六釐,所以政府每年在利息這塊就能省下不少開支。另外將這一千萬國債統一放在南海公司還能減少政府每年的管理費用,可以說是撿了大便宜。

將國債置換成南海公司的股票,同時賦予南海公司南美洲的貿易特權,本質上來說就是通過出售特許貿易權來償還國債。既然如此,為何英國人不用現金交換特許貿易權然後償還國債,非要經過繁瑣的置換過程呢?

原來此時的英國國債數額太龐大,沒人能出得起足夠償還國債的鉅額現金。南海公司的董事,富豪布倫特當時的身家也沒超過二十萬英鎊,想要處理超過千萬的債務,五百個布倫特都不夠。如果用佔有分紅的方式出售南美洲的特許經營權,每年政府獲得的分紅相對於債務利息又是杯水車薪。而且當時南美洲的貿易前景還處於展望狀態,南美州作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能否允許英國人進行商業活動都是未知數,如果英國在西班牙內戰中失敗,那所有想法都是空談。雖然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大家一致認為南美洲貿易前途無限,所以英國政府和南海公司的投資人決定一條道跑到黑。

通過這樣一種特殊的“債轉股”,英國政府甩掉了鉅額債務,如果公司經營順利,原來的國債持有人還能獲得比利息收益更高的利潤。南海公司更能賺的盆滿缽滿,是一個三方共贏的買賣。

2

可是在1711年進行的第一次債轉股就充滿了陰謀。此次南海公司計劃收購的國債大多是英國政府給退役士兵開出的充當工資的小額借據。

因為政府信用不佳,加上很多退役士兵急需用錢,所以這些票據在市面上流通的時候都打了很大折扣,可能面額100英鎊的債券交易價格只有幾十英鎊。

南海公司的不少董事和政府要員得知近千萬的國債將可以按照面額同股票市值等額兌換之後,提前在市場上低價收購國債。債轉股計劃獲剛獲得通過,他們就大賺了一筆。

讓牛頓崩潰的經濟危機事件

圖源:網絡

從1711年到1718年這七年,南海公司發行價為一百英鎊的股票價格一直徘徊在130英鎊左右。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英國一方雖沒能把查理大公推上西班牙王位,但是同西班牙籤訂了《英西條約》,條約使得南海公司獲得了南美洲的奴隸貿易壟斷權。

實際上南海公司從奴隸貿易中獲利不大,甚至因為英西交惡還在1719年一度終止了奴隸貿易,但是得益於其同政府的密切關係,所以深受民眾信任。加上公司不斷宣稱未來會在南美洲的貿易上取得豐厚利潤,股價一直沒有下跌。

而此時英國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敵人:法國政府,也揹負著鉅額的戰爭債務。在看到英國利用南海公司解決債務危機之後,效仿南海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密西西比公司,經過運作,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一度上漲到發行價的四十倍。雖然密西西比公司的泡沫轉瞬即逝,但是南海公司的股東從中找到了發財的靈感:既然公司可以通過出售新股換來流動資金,在股價上漲之後股東還能出售自己手中的股票獲利,那還去南美洲幹哪門子奴隸貿易?

讓牛頓崩潰的經濟危機事件

圖源:網絡

1720年,英國政府開始著手處理超過3000萬英鎊的債務,通過競標,南海公司獲得了此批債務的置換權,為此,南海公司還需向政府額外支付760萬英鎊的費用。這個時候已經不是政府求著南海公司處理國債,而是南海公司求著政府讓他幫助處理國債了:如果沒有國債做引子,發行這麼多新股肯定會引起投資者懷疑。

同以往一樣,這次債轉股也是國債面額和股票市值一比一兌換,請注意這裡是股票市值,而不是股票面值。

由於此次置換數額太大,所以政府准許南海公司在置換國債之外發行通過現金購買的新股來籌措資金。這樣一來股價越高,南海公司用於置換國債的股票就越少,能夠換來現金的股票就越多。

在十七世紀末,英國的金融市場就已經十分發達,各種金融產品令人眼花繚亂。當時公司成立的方式之一是推出股權認購產品。假如一隻股票面值一百英鎊,認購者只需要支付大約1%,也就是一英鎊就能獲所有權。同時公司也會同時規定一個具體時間讓股東繳足股金,但是在此之前該支股票,確切的說是該支股票的認購權也能夠隨意出售。如果股價下跌,或者股東無法在規定時間內繳足股金,那他所有權益都將喪失。

這既類似於現在的股票期權,也類似於股票質押貸款,由於沒有嚴密監管和完善的風控體系,這些大膽的金融創新很快就成了投機人士吹大泡沫的工具。

讓牛頓崩潰的經濟危機事件

圖源:網絡

從1720年4月到8月,南海公司共為這3000萬英鎊舉行了四次現金購股和兩次債券置換。在4月14日的舉行第一次貨幣購股的時候,南海公司股價還是300英鎊,為了刺激股價,南海公司聲明年底將進行10%的分紅,同時還為股票購買者提供總計50萬英鎊的融資貸款。

即有利好消息,又為市場提供了充分的流動性,到4月29日第二次認股的時候,南海公司股票已經上漲到400英鎊。利用同樣的手段,整個五月和六月南海公司的股價都在上漲。在年中的時候,南海公司還進行了一次計劃外分紅。到了六月17日第三次認股的時候,南海公司新股的發售價就達到950英鎊。南海公司市值接近兩億。

為了減小投資人購買股票的負擔,南海公司此次發行的股票也採取了前文說的分期償付制,不少人拿著並不豐厚的資本購買股票認購權,當股價上升的時候轉手獲利。同時,南海公司向投資者提供的貸款也為股市提供了充足的流動資金。

當時的英國人對南海股票瘋狂到什麼程度呢?有人這樣描述:政治家忘記了政治,律師也不打官司,醫生把病人放在一邊,店主讓自己的店鋪關門歇業,牧師放下聖經離開神壇,就連深居簡出的貴婦都放下高傲和虛榮,所有人都來到市場搶購南海公司股票,只盼著股價飛漲後出手大賺一筆。

讓牛頓崩潰的經濟危機事件

圖源:網絡

3

其實在南海股票徹底崩盤之前就有多次危機,是南海公司暗中操縱市場才使股價免遭崩潰。在六月二號的時候,股價已經漲到900英鎊。不少投資者認為此時是拋售的最好時機,於是股價一個下午就跌到六百英鎊,南海公司於是暗中派人到市場上高價購買被拋售的股票才讓股價回升。

為了拉昇股價,南海公司還拖延發放投資者的股票憑證,這讓許多想轉手獲利的人無法及時出售股票,人為限制了市場供給,營造了一種供不應求的假象。

1720年8月24日第四次現金認購的時候,面額一百英鎊的股票發行價已經漲到950英鎊,而二級市場上更是一票難求,有人不惜用超過1000英鎊的價格從他人手中購買股票。

但是隻過了兩天,股價就一瀉千里,此時的南海公司董事們再想通過高價收購穩定股價已經是杯水車薪,到了九月底,南海公司股價已經跌到190英鎊,泡沫徹底破滅。

讓牛頓崩潰的經濟危機事件

圖源:網絡

關於為什麼南海泡沫早不炸晚不炸,偏偏在八月底炸,這裡面有不少門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從四月開始南海公司就不斷向投資者提供貸款和分紅,到八月末南海公司的流動資金已經枯竭,公司管理人布倫特甚至想通過發售120萬英鎊的債券來應付現金短缺。

沒有流動資金就意味著沒有錢為投資者提供購買股票的貸款,沒有錢往股市裡投,股價想漲也漲不上去。沒有流動資金還意味著南海公司無法在股價下跌的時候暗中高價收購股票,沒有錢穩定市場,南海公司只能看著下跌的股價乾瞪眼。沒有資金更意味著沒錢給投資者分紅,沒有利好消息刺激,股價就止不住下跌。所以南海公司的泡沫才會在八月末突然爆炸。

值得一提的是,南海公司那些同政界交好的股東們還幹了一件蠢事,頗有自作孽不可活的味道。自從1719年南海公司股價飛漲,市場上不少公司開始效仿他們發行股票,這些公司的欺詐程度相比於南海公司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公司裡有的說自己正在某地進行大宗商品交易,預期收益豐厚,現在急需資金,還有的說自己正在研發先進機器,可以讓蒸汽機擺脫焚燒煤炭的煩惱,更有甚者,直接含糊的說自己正在幹有潛力的大買賣。藉著南海公司吹起的東風,這些騙子公司的股價也蹭蹭上漲。

取代了哈利成為董事局總裁的布倫特認為這些公司的股票擠佔了市場上有限的資金,如果這些資金都被用來購買南海公司股票,南海公司的股價根本望不到頭。

於是他又上演自己的拿手好戲,遊說政府通過一個禁止市場流通未經政府批准之股票的法案,此法案1719年提交議會審核,1720年6月9日通過,全稱為《1719年皇家交易所及倫敦保險公司法令》,別稱《泡沫法令》,這也是後來此類事件被稱為金融泡沫的由來。至於當時的遊說,基本可以和賄賂畫等號。

當《泡沫法令》被議會批准之後,布倫特又開始遊說英國國王喬治一世和英國上訴法院的法官,在他的努力之下,7月底終於有86個公司被列為“泡沫公司”,這86個公司吹起的泡沫立刻破裂。

大眾在看到這些泡沫公司股票變成廢紙之後立即轉過頭來審視南海公司。這一看,南海公司跟這些泡沫公司沒什麼本質區別,都是主業不賺錢,暗地抬股價的貨。這個由南海公司賄賂出來的《泡沫法令》也成了刺破泡沫的原因之一。

《泡沫法令》直到1825年才廢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南海公司給人們造成的心裡陰影太大,對股份公司失去信心所至。《泡沫法令》還限制了股份公司的營業範圍,在《泡沫法令》有效的一百年裡,英國股份公司發展近乎停滯。南海泡沫的影響可見一斑。

到了1720年12月,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經變成廢紙,就算再低的價格也沒人買。為了解決南海公司捅出來的金融危機,也為了給投資者一個交代,英國國會開始著手調查事件的起因和經過。

讓牛頓崩潰的經濟危機事件

圖源:網絡

調查證明,南海公司董事同議會議員的行賄受賄、南海公司對外發布的虛假信息是造成此次危機的關鍵,也就是說南海公司的董事和不少政府人員犯下了大罪!

在面對這些罪大惡極的南海公司董事和高管的時候,英國國會分成兩派,一派認為第一要務應該從嚴從重處罰這些製造災難的賊首,另一派認為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解決金融危機,快速的為此次事件中負債累累的民眾提供出路。經過國會表決,南海公司董事們價值二百多萬的財產被充公。其中罪大惡極的布倫特原本身家18萬英鎊,充公後只剩下5000英鎊。這些充公的財產被用來救助此次事件中的受害人。而那些貸款購買股票的投資者現在只需要償還本金的10%就算還清貸款,後來又進一步下調到5%。至此,南海泡沫造成的金融危機才算解決。

更令人稱奇的是,南海公司並沒有在此次事件中關門倒閉。經過幾番折騰,南海公司還擁有4000萬英鎊財產。但是事件之後,南海公司終於意識到南美洲的貿易不是自己能吃的菜,公司主營業務徹底轉向幫助國家處理債務。由於手握南美洲的貿易特權,1750年南海公司還發了一筆橫財,西班牙政府為了擴大南美洲貿易向其支付了十萬英鎊贖回部分貿易特權。1853年,市面上所剩不多的股票被公司回購,未能回購的又通過“股轉債”變成國債,南海公司這才成為歷史。

讓牛頓崩潰的經濟危機事件

英國南海泡沫事件、法國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同荷蘭鬱金香狂熱一同構成了世界上早期的三大泡沫經濟事件。

現在人們回首南海泡沫看到的並不僅僅是一場金融危機,而是政府、企業、政治、金融等各方面漏洞交錯之後形成的系統問題。

在十八世紀的英國,政治權力同金錢的關係糾葛不清,議員為了贏得選舉賄賂選民,企業為了發展賄賂議員。名義上控制國家權力的是選民手中的選票,實際上控制權力的是議員和企業家手裡的鈔票。社會運行所依靠的是金錢同政治權力交換的潛規則。通常來說,局部的政治腐敗造成的社會影響不會太大,單獨的商業欺詐也會侷限在某一個小圈子中。但是當這兩者融合的時候造成的後果卻是災難性的。

但是以經濟利益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政治制度卻又充滿了活力,在戰爭時候議會禁止政府通過增稅提高收入,在經歷了南海泡沫之後,議會更是將通過經濟手段解決危機放到了解決問題的第一位,而不是簡單的報復責任人。這些議員本身就是不是普通百姓,他們自己在此次危機中也損失慘重。正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通過這些富有議員的努力,問題的處理方式才沒侷限在報復責任人上。出了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從中吸取教訓。

在發生問題之後,除了通過報復責任人這種恐嚇方式防止問題再次發生之外,還有多種更好的途徑。現在的金融市場上各種抵禦風險的機制不一而足,南海公司一類的泡沫還未吹起就會被捅破。而這種捅破泡沫的機制正是在一次次暴露問題——填補漏洞的循環中演化而來。如果當時英國人認為把南海泡沫的罪魁禍首送上斷頭臺就一了百了,那今天的華爾街恐怕就是一個窮街陋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