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社工“疫”線故事

疫情發生以來,浙江省社會工作師協會於1月27日連夜發佈《致全省社會工作者的倡議書》,號召全省社會工作行業協會、服務機構、社會工作者們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省民政廳的有關工作部署,配合各級黨委政府群防群治、聯防聯治。

在浙江,目前全省已有5萬多名持證社工奮戰在戰“疫”一線。他們,雖然不能作為醫護人員去“疫”線救死扶傷,卻在關鍵時刻勇擔當、牢使命,奮不顧身上“疫”線……湧現出一個個讓人暖心的故事。


浙江社工“疫”線故事


開通代買代辦渠道 為醫務人員家屬提供後勤保障

“陳伯,您看看這個藥對不對?”“對的,謝謝你們,謝謝你們!”。這一幕的主人公是嘉興某鎮醫院陳護士長的父親陳老伯。他因患有早期股骨頭壞死,髖部疼痛,長期需要服藥控制病情,原本女兒陳護士長每月定期幫他配藥。這次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陳護士長主動請戰到一線,除了給患者及家屬測體溫,進行預檢分診,還要留觀隔離病房,對留院觀察的疑似患者進行看護,每天工作長達17個小時,已半個多月沒有回家了。而她的愛人也同樣在防疫一線的卡點執勤。

眼見陳老伯的藥吃完了,配藥成了難題。嘉興孝慈社工瞭解到這個情況後,第一時間與陳老伯取得聯繫,並將配好的藥送到陳老伯手中。部分醫務人員從第一時間開始便加入抗“疫”隊伍,20多天沒有回家的他們,家人存在諸多訴求。孝慈社工為此開通專門的代買代辦渠道,為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家屬解決生活難題。

組建醫務社工突擊小組 做醫務人員背後的保衛者

得知一線醫務人員防護物資緊缺,溫州市蒼南縣人民醫院社工部負責人林少少顯得憂心忡忡,她深知如果沒有防護服,沒有N95口罩,醫護人員無異於在病毒面前“裸奔”。為及時支援一線,她第一時間組建了醫務社工突擊小組,通過線上的朋友圈、微信群,線下的各方資源,向社會各界發出捐贈倡議。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短短一週的時間內,便得到積極響應,全國乃至全世界愛心人士的電話紛至沓來,表達捐贈醫療物資的意願,不僅接到義烏、嘉興、福州、廣州等17個國內城市愛心人士的電話,還接到了印度尼西亞、巴西、日本、烏干達共和國華人華僑的來電。

在單位裡,她朝七晚九地忙碌,回到家中,她還要通宵徹夜地對接。當海外防護物資受疫情影響,在過境通關遇到麻煩時,她心急如焚,積極協調對接縣衛健局、僑聯、縣人民醫院等部門單位。經過她的不懈努力,這批承載眾人希望的物資終於陸續抵達蒼南縣人民醫院。

當連日奔波忙碌、疲累不堪的林少少看到一線醫務人員戴上口罩、配上護目鏡、穿上防護服的那一刻,她知道這段時間所做的一切,都值了。

精準救助 織密孤寡老人低保群眾的防護網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本的生活秩序。村莊封閉了,居住在村裡的孤寡老人、低保群眾過得怎麼樣?而村莊交通不暢、出入不便,如何更好地協助黨委政府為困難群眾開展精準服務?金華市愛一起公益協會實施了“封村封路不封情——農村困難群眾關愛幫扶項目”,發揮黨建引領優勢,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線上需求調研與線下精準施助相銜接,面向金華市區6個鄉鎮的1300餘戶低保戶開展服務。

針對線上需求調查發現的有實際困難和需求的服務對象,協會梳理出需求清單,並按照需求的緊急程度形成“紅黃橙”三色服務方案。在第一批調查了兩個鄉鎮400多戶服務對象之後,有79戶提出了具體的困難。其中有28戶為紅色需求,16戶黃色需求,35戶歸為橙色需求。社工協同志願者們按照三色需求清單及相應服務方案精準開展服務。紅色需求拖不得,絕大部分集中在服務對象由於身體原因需要每天服藥,但疫情防控期間交通阻隔,外出不便,而藥已不足,急需幫助採購藥物。協會黨員先鋒隊第一時間將信息上報所在村(社區),並積極協助村幹部,對接醫療機構和其他社會資源,及時採購藥品,送藥上門,解決困難群眾的需求。

針對疫情期間,每個村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延遲開業,而導致部分孤寡老人吃飯難的問題,協會黨員先鋒隊針對協會長期重點照護的困難孤寡老人開展一對一服務,時刻關注老人需求,為老人採購物資並一一送上門,同時在所在村(社區)幫助尋找能夠開展互助服務的志願者,在疫情期間開展結對幫扶,解決老人基本生活需求。如獨居高齡老人王爺爺,腿腳不便,在村上又無旁系親屬,平時都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用餐,自從“春風送暖”項目以來,協會就將其列為重點照護對象,已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在疫情防控期間,協會每週為老人送食品上門,王爺爺每次都感動地說:“你們比囡還好,現在共產黨好,政策好,才讓我這孤寡老頭過上了好日子。”

社工緊急隨訪 為困境兒童家庭帶去暖光

有這樣一些兒童,或父母不在身邊,或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或父母身患重病等等。12歲的小瑤和9歲的小怡就是這樣的困境兒童。她們的父母三年前離婚,母親改嫁,父親在外沒有工作,經濟上和生活上不能給予兩個女兒照顧和支持。她們只能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僅靠爺爺在外打零工,補貼家用,生活比較拮据和清苦,經濟壓力大,且爺爺奶奶文化不高,在很多方面都力所不能及。

一次電話隨訪中,湖州市德清縣晨曦社工琴琴瞭解到小瑤的爺爺奶奶跑了好幾家藥店,買不到口罩,無助恐懼時,便第一時間把口罩送到他們家,緩解了口罩缺失問題,並手把手教她們如何正確地使用口罩,交代注意事項。

對於社工的貼心服務,小瑤一家非常感謝,小瑤和小怡跟社工特別親,社工琴琴也會督促她們做寒假作業,還幫助他們進行網課學習下載軟件,鏈接志願教師資源提供線上課外輔導。

面對疫情考驗,長期服務在一線的晨曦社工們心繫這些困境兒童及其家庭,擔憂他們的處境。為了幫助他們應對疫情,提供及時有效的精準服務,晨曦社工第一時間成立了服務隊,把困境兒童和家庭列入重點服務對象,定期走訪和進行風險排查,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還建立了困境兒童家庭的緊急響應制度,落實社工結對機制,保障困境兒童在疫情中的身心健康。

琴琴就是社工服務隊的一員。以她為代表的晨曦社工們針對困境兒童開展上門走訪電訪服務,瞭解每個困境兒童的家庭情況,對家庭的感染風險進行評估。同時,她們也會向困境家庭講解“新型冠狀病毒”特徵,讓他們儘量不要出門,勤洗手,做好日常安全防護措施,預防病毒傳染。針對他們疫情的錯誤認知,及時糾正和解答,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

司法社工助力涉罪未成年人線上幫教“不停不等不拖”

延長假期、推遲開學、延遲復工後,取保候審在家的涉罪未成年情況如何,是未成年人檢察官和幫教社工最記掛的事。在疫情非常時期,金華市悅欣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協助金華市婺城區檢察院薔薇工作室的檢察官們自覺執行各項防疫措施,對涉罪未成年人不停不等不拖開展日常幫教工作。

社工和檢察官一起,與未成年人及其家長進行電話聯繫,組建微信聯絡群,開通網絡直播課,以非接觸式對20名身處全國各地、宅家待處的涉罪未成年人開展線上幫教考察。通過“檢察官+司法社工+心理諮詢師”三重輔導,團體輔導、直播授課、聯線家長、個案跟蹤同步進行,確保線上幫教有實招,出實效。

線上幫教得到了積極響應,社工每天都會收到幫教對象們發來的學習心得、思想彙報、親子互動感言。家長也紛紛發來信息表示感謝。20名幫教對象從思想上、心理上、行為上都已在發生改變:從“疫情和我毫不相干”到“關注疫情科學防控”,從“失足涉罪憂心忡忡”到“珍惜機會好自悔改”,從“日夜顛倒昏睡不起”到“早睡早起規律作息”,從“無所事事遊戲成癮”到“在家學習積極上進”,從“自顧自己閉門不語”到“關愛家人注重交流”。

忠孝不能兩全 輕傷不下火線

早上7點,天矇矇亮,杭州市下城區戒壇寺巷社工駱駿偉輕吻了還在熟睡的寶寶,迅速換好衣服出門了。社區抗疫以來,他每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無法顧及未滿2個月的孩子和剛剛生產完的妻子,履行父親和丈夫的義務。心裡放不下的,還有自己的父母,母親小腦萎縮行動不便,日常起居需要人照顧,重任就落到了父親頭上,而父親也患有糖尿病,正是需要小輩盡孝的時候,他卻不能陪在二老身邊。

前幾天,駱駿偉自己也發生了意外。那是晚上10點多了,他剛剛結束每天的工作例會,騎電瓶車回家,天下著小雨,在拐過延安路駛向體育場路的時候,猛一下撞上了公交站臺,車重重摔地,人飛了出去。“我沒看清,太疲倦了,視野不清晰。” 駱駿偉說,當時就感覺整個右側劇痛,路上一個人都沒有,只能自己掙扎著起來,把電瓶車停好,打車回家。回家後,他清理了傷口,幸好沒有骨折,但是整個右側從臉到腿都因強烈衝擊和劇烈摩擦而破皮出血,胳膊抬不起來,走路一瘸一拐,右拳無法握緊,損傷慘重。

即使這樣,駱駿偉也僅僅只休息了一天,就又回去上班了。“雖然不能繼續跑樓了,但我可以完成疫情排查統計彙總的基礎性工作。”疫情嚴峻形勢下,每天都有大量的核查名單等著他一一去核實情況、反饋說明。“最多的一天有300多個,電話打不停,怎麼能少得了我呢?”駱駿偉顧不上臉上的紅腫,露出個輕鬆的笑容。

做家門口最堅定的溫柔守護者

頂著寒風核對過往車輛行人身份、為居家觀察人員“代跑”採購、分配源源不斷抵達的防護物資……樁樁事情都在疫情期間成為了寧波市海曙區高橋鎮高橋社區社會工作者王小菲的日常。從大年初二至今,已連續工作20余天的王小菲和社工們一起,幾乎把家安在了社區,將轄區群眾安康放在首位、護在身後,勸居民宅在家,自己卻日行萬步,因為長時間缺乏睡眠,她的黑眼圈和眼袋幾乎與口罩上邊緣平齊。

面對複雜的社區現狀,如何將有限的防控力量集中起來,在保證居民安全的同時兼顧居民需求,還要更大程度地提升管理工作效能,是王小菲一直思考的問題。經過打聽,她聯繫到了居住在社區的一名技術人員,緊急設計了一份返甬居民線上問卷調查表,在業主群、黨員群、網格群進行轉發,居民只要掃描二維碼在家填寫,僅4個小時就收到了1600餘份問卷回覆,這樣大大降低工作人員上門排查風險。

此外,王小菲還充分挖掘志願者力量,不少愛心人士被她的行動所感染,也紛紛加入到志願隊伍中來。

繁忙瑣碎的管控工作中,難免有不理解的聲音出現,社工們也偶爾情緒煩躁。“看著很多90後新社工,我常常覺得自己更像個媽媽。”社工們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卡點執勤,安撫居家隔離人員,日常巡邏,宣傳防疫知識……一刻都沒有停下。早上為了讓大家多睡幾分鐘,她經常悄悄起來做好辦公室的消殺,再為大家提前煮好熱粥,晚上即使到深夜,她也要陪著大家共同完成工作後,才能放心地在辦公室的小床休息上一會。“我每天都會給大家開個小會,一方面是為了佈置工作,另一方面也是給大家一個吐露心聲的機會,緩解心理壓力。”王小菲說,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告訴她,這個時候,團結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心繫“疫”線的黨員社工

孫勝雨,溫嶺市天宜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溫嶺市蒲公英志願者協會會長,在這場新冠病毒襲擊前夕,正在火車站開展春運暖冬服務。他敏銳地嗅到了危險的氣息,當天晚上果斷地停止了所有計劃好的一線服務,減少病毒的交叉傳播。隨後立即和社工團隊一起,開始聯繫組織專職社工、心理諮詢志願者、醫務工作志願者和一般志願者籌劃搭建線上跨專業抗疫支援工作,為有需求的居民、奮戰在一線的防疫工作者提供疫情信息諮詢,政策解讀,資源鏈接、公共事務諮詢、情緒支援和心理疏導等服務。

除了為廣大居民提供線上支援平臺外,孫勝雨還組織少數具備專業背景的骨幹志願者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前提下,為當地的醫院籌集醫用防疫物資,為奮戰在一線的防疫工作者理髮,為因疫情受災的農戶搶收農產品,併為其鏈接銷售渠道。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溫嶺市一名優秀的黨員、退伍軍人犧牲在一線防疫的崗位上,孫勝雨忍住悲傷,瞭解到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有個為犧牲的防疫工作人員提供資助的項目,立刻聯繫家屬,為其親屬鏈接資源,並開始個案跟進。有人倒下,但會有千千萬萬的人衝上去,孫勝雨就是這場抗疫狙擊戰中的一員,孫勝雨說“作為一名黨員,作為一名社工,面對疫情我衝鋒在前責無旁貸,我將盡己所能,為打贏這場疫戰,貢獻自己的力量”。

社工協同志願者 群防群控“聯合國社區”

社會工作秉持“助人自助”的服務理念,一直以來,義烏市同悅社工在服務的社區都以“培育居民自組織,提升社區自治力”的社區社會工作專業方法開展服務,長期在駐點社區的耕耘在這次戰“疫”中這些居民自組織充分發揮了“群防群控”的作用。

在四季社區,義點愛公益服務隊就是同悅社工培育出的一支由200多名居民組成的志願者隊伍,在街道黨工委和社區黨委的倡議下,在同悅社工黨員的帶領下這支隊伍的30多名黨員率先集結,參與到社區的疫情預防和控制的宣傳以及排查工作中,為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貢獻著居民自己的力量。

雞鳴山社區是出了名的“聯合國社區”,外來人口遠遠超過本地人口,防控任務重。但在這裡也有一支“洋雷鋒”隊伍,在這次防疫阻擊戰中,外國居民們不但理解並積極配合防疫工作,而且還主動要求參與到一線服務中來。這支隊伍的培育也得益於同悅社工持續在雞鳴山社區開展的漢語培訓班,國際老孃舅、中外居民之家等系列活動。“國與國之間沒有區別,在這裡我們都是一家人。”來自中東的志願者哈米表示能為社區出一份力自己非常開心。像這樣的社區居民自組織,同悅社工在5個駐點服務社區共培育了41個。點滴之力,久久為功,黨員帶頭,緊緊依靠居民的自治力,義烏基層社區的“群防群控”工作才能如此紮實。

海藍社工的一片心意:這頓紅燒肉,好吃到哭

“我們隨口一提,沒抱什麼希望,沒想到你們做好了送上門,太有心了! ”2月9日中午,吃著熱氣騰騰的紅燒肉,在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職工宿舍居家隔離的兩名工友連連道謝。給他們送來紅燒肉的是劉迪,她是舟山市普陀區六橫海藍社工中心負責人。

抗擊疫情,劉迪成為企業觀察組的一員,服務六橫船企20名居家隔離對象。“這兩名工友都是外包工,來自江蘇南通,住同一間宿舍,只有一個電磁爐。隔離期間,基本都是其他工友去食堂幫他們打好送過去,打一次飯,兩個人吃一天。 ”劉迪說。

服務期間,劉迪和同事每天兩次上門,為隔離人員量體溫,詢問生活狀況和需求,開展心理疏導。2月8日下午,劉迪詢問他們的需求時,一位工友說:“我好久沒吃紅燒肉了,好想吃紅燒肉。 ”另一位馬上附和:“我也想吃……”

“一般都是幫隔離對象買買菜和日用品,這個要求有點特殊。 ”劉迪有些意外,也有些心酸。第二天一大早,劉迪去菜市場買了2公斤五花肉。擔心自己廚藝不行,做的紅燒肉不夠好吃,劉迪特意請海藍社工中心志願者、六橫“罐子兄弟”餐飲店店主曹袁飛代為加工。讓廚師做好了紅燒肉,趁熱裝進10個罐子裡。

掐著飯點,劉迪帶著剛做好的紅燒肉和20個饅頭、兩棵大白菜,送到工友的宿舍。 “這一頓,我吃了好多塊紅燒肉……還吃了三個饅頭……”一名工友說著說著,竟有些哽咽。

黨員社工衝鋒在前

“守好了別人的家,就是守好了大家的家”

作為海寧市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中心黨支部書記、海寧公益社工師事務所副總幹事的糜佳微,自海寧市防疫警報拉響,便第一時間報名加入海寧市抗擊疫情社工專業服務隊,向有需要的人員提供心理疏導和減壓支持。同時,組建起防疫志願小組,帶領支部5名黨員社工奔赴防疫志願一線進行居家隔離人員管控。連續10多天,每天16點值守到24點,值守期間她用社工知識和技巧向焦慮的鄰居做好說明解釋,以防產生疫情謠言。糜書記的愛人也在一線參與防疫工作,已連續多天沒有回過家,家裡還有一個不到兩歲的孩子,她輪到的基本也都是夜班,一家子過起了“錯峰”日子,每晚值守不是窩在車裡就是坐在樓道里,一班下來,肩頸僵了、腳也凍木了,但是她說“作為一名黨員社工,正是在這樣的特殊時期,我們更要站出來,守好了別人的家,就是守好了大家的家”。

做五保集中供養中心老人們的貼心人

在浦江縣五保集中供養中心內,有這樣一支助理社工隊伍,她們舍小家顧大家,任勞任怨照顧中心的老人,視老人如同自己的父母,把“讓老人老有所養”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在中心傳遞著大愛。

陳笑蓉是社工隊伍中的一員,她在五保中心已十年有餘。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戰打響以來,她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一直在院內照顧老人,陳笑蓉說:“我內心知道虧欠家裡太多,但是無法放心這些老人們,所以還是決定來照顧他們。”

1月26日開始,為避免交叉感染,五保中心實行了封閉式管理,一些原本有自理能力可以外出的老人無法理解,內心焦慮不安了起來,不但不配合每日的體溫測量,還拒絕進食,讓人十分擔憂。陳笑蓉知道後,耐心地與老人做工作解釋,併為老人與家屬建立了微信群聊,每日幫助老人與家人視頻聊天,漸漸地,老人們的心情得到了緩和,開始逐漸配合起防控工作。

戴飛霞是社工隊伍中的另一名社工,也是五保中心特護區的護理員,特護護理員主要照顧一些身體不便的老人,要做的事情更多,要幫助老人們進食、擦身、翻身等工作,她對工作認真負責,對老人服務周到,老人對她很滿意。

57歲的羅爺爺因交通事故導致身體殘疾,現在只能躺在床上, 由於疫情防控,春節期間,羅爺爺的家人無法來看望,他的內心倍感失落,情緒不穩定,與同房間的黃爺爺發生了爭吵。戴飛霞知道後,馬上過來進行勸解,告訴雙方在同一個房間內要互相體諒包容,要把彼此當做親人互相照顧,兩位老人聽了戴飛霞的話後,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表示將互相理解。

這樣的事例只是戴飛霞工作中的一個縮影,有些老人因為躺久了,身上長了褥瘡,戴飛霞每隔2小時就要為他翻一次身,尿床了要及時更換被褥,餵食時還要幫助老人擦口水。但是戴飛霞不怕苦不怕累堅守在崗位上,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每個人都會老的,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社工線上服務 讓困難家庭感受“小確幸”

疫情防控以來,延遲開學給很多戰鬥在前線的雙職工家庭造成不便,在知道這一情況之後,瑞安市知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第一時間跟身邊的困難家庭進行結對,根據社會現狀,制定了“線上活動”方案,設計出“抗擊疫情我們能做什麼”等課程,通過線上互動以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向朋友鄰居們分享小美好,感受小確幸。

姜澄,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和媽媽長年生活在四川,對於她來說,每年最開心的就是回到家鄉溫州過年。可是因為疫情,她今年只能和媽媽兩個人留在四川過年。再加上溫州疫情嚴重,她格外擔心遠在家鄉的外婆!為了緩解她的緊張情緒,社工一邊積極地為她普及預防新冠肺炎的知識,讓她明白疫情當前,不必恐慌,只要做好日常防護措施即可預防。一邊蒐集她奶奶所在鎮街的疫情信息,讓她能夠及時瞭解情況,緩解她的擔憂。在社工的幫助和鼓勵下,她的焦慮逐漸打消,還拍了抖音小視頻來教外婆如何正確佩戴口罩,並和大家分享。

因為一場疫情,孩子們都只能隔著屏幕相互問候,小小的屏幕承載著濃濃的關愛,雖不能見面,但彼此的心仍在一起,共同堅信,只要你我在一起,定能攜手戰疫情。


充當居民的快遞員、守門員、宣傳員

雖家有90歲的老母親要照顧、居住路途遠等困難,杭州市西湖區社工協會會長包學軍仍然積極參加民政防控突擊隊,服從統一安排。無論在社區信息排查還是一線卡口值守,都能夠及時轉變角色。先後到星洲、友誼、慶豐等社區,與一線社工並肩作戰,充當居民的快遞員、守門員、宣傳員。先後累計接打電話400餘個,排查重點信息50餘條,收集居民意見建議30餘條,為10多家企業提供服務。值守防護卡點時,不畏酷寒堅守崗位,一絲不苟按照“一測二問三看”流程,遇到重點疫區的居民,主動衝在前面,守護居民家園的第一道防線。

此外,包學軍還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先後共計為30多名情緒焦慮的居民提供專業疏導,為10多名有困惑的企業責任人,提供情感支持。在服務他人的同時,還服務轄區廣大社工,積極爭取物資,先後為社工送去口罩、消毒液、餅乾、快餐面、消毒皂、湯圓等物資,關愛覆蓋到全區2043名社工。


用聲音的力量支援抗疫

在這個特殊假期,舟山麥樂社工服務中心推出“愛心傳遞 公益發聲”項目。社工們拿起繪本,為一線工作人員的孩子在線上大聲朗讀繪本內容,為這個春節的“留守家庭”賦予新的意義。

項目以舟山市定海區城東街道為試點,開展以來,每日上線一個繪本故事音頻及彩蛋視頻,由街道工作人員一對一發送至相關抗疫工作人員的微信上,讓線上活動陪伴孩子們的線下生活。中心還與定海區幹覽街道聯合推出“居家隔離系列愛心口播故事”,隔日推送一個與疫情相關的故事音頻,用愛和勇氣陪伴孩子渡過居家隔離的特殊時期。同時推出線上繪本閱讀系列,從繪本價值入手,通過繪本解析到分齡互動提問,再到延伸的親子手工活動,用繪本與孩子們討論生活中的日常,與廣大家長孩子們共度疫期。


為特殊群體提供心理諮詢

“我已經在這裡11天了,每天的生活真的太無聊,我想回家......”嘉興孝慈社工小王接到隔離人員小吳的來訪電話。小王是一名中級社工師,也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接到這個電話後,她運用同理心理解接納電話那頭情緒低弱的小吳,對她所發洩的情緒進行安撫,並開始瞭解她的生活狀態,小王肯定她被集中隔離後前幾天的努力,鼓勵她堅持到底。2天后,小王電話回訪小吳,並再次給予積極的鼓勵,小吳表示能理解這樣的防護措施,這也是為自己、為大家的健康著想,再難也會繼續堅持下去。

“我從春節到現在一直堅守在一線,一次家都沒有回去過,我真的要崩潰了。”社工小張接到了一位一線消防人員來電諮詢,由於休息時間少,工作壓力大,情緒面臨崩潰,對工作失去了信心,小張給予他肯定及鼓勵,予以共情,經過一個小時的疏導,他的情緒得到有效安撫,也下定決心與這場戰“疫”抗戰到底。

疫情發生以來,嘉興孝慈社工在第一時間,組建了21人的心理諮詢師團隊,為新冠肺炎的確診患者及家屬、疑似患者及家屬以及居民提供心理疏導、心理支持、情緒支援、危機干預等方面的諮詢服務。並製作聯繫卡,發放到集中隔離點。目前諮詢團隊已接到隔離人員、一線工作人員,居民等心理諮詢電話90餘個,通過疏導,所有來電人員情緒均有好轉。


社工戰疫“心”裝備

居民李女士來電,稱自昨晚起一直睡不著,懷疑自己發燒體溫…….她還很緊張地說:萬一被感染了怎麼辦,我的家要完了!

放下電話,當晚值班的心理諮詢師鄭蓓蓓馬上聯繫龍港市啟慧愛家社工楊李敏。經討論,這既需要心理救援,又需要醫學救援,還有疫情引發的現實問題需要解決。鄭蓓蓓繼續做李女士的心理工作,社工楊李敏則根據李女士的訴求,與沿江片區幹部和龍港醫院的值班醫生深入對接,向李女士反饋在附近的藥店可買到體溫計。然後在片區幹部的協調下,李女士去醫院經診斷,只是普通感冒,不是新冠肺炎,李女士終於安心。

像這樣懷疑自己接觸過新冠肺炎病人而有過度焦慮情緒的人員不少,啟慧愛家心理社工團隊會根據他們的需求,進行疏導。除了線上值班外,社工還主動走進龍港市交警大隊、環衛所和高速路口崗亭,

對有需要心理救援的一線工作者進行心理疏導。在環衛所,一位環衛工人向社工訴說他們連日來工作的辛苦勞累,社工們耐心傾聽他的心聲並向他表達崇高的敬意,並留下心理諮詢熱線,以備不時之需。


社工“小電長”電話聯絡4300多名獨居老人送溫暖

此次疫情發生後,由於老年人獲取信息途徑短缺,防護意識薄弱,成為疫情防護中最為“脆弱”的群體。寧波市鄞州區銀巢養老服務中心是一家95後青年社會組織,疫情期間,機構社工在民政局支持下,聯合多方單位積極發起“防疫小電長”公益活動,通過電話聯繫鄞州區的4300多名獨居老人,定時定員的線上聯繫,來了解老年人基礎健康狀況、傳達相信疫情信息及防護措施,提供線上家庭醫生、在線心理諮詢等服務,一對一地瞭解特殊老年群體的需求;用電話連結生命,傳遞溫暖,真正實現“雲陪伴”。

“我這個老太婆眼睛看不見,平時還能聽聽外面聲音,現在外面什麼人也沒有,子女又在外地過不來,還好有他們陪我聊天,每天都在等小史給我打電話,陪我聊聊天也很開心了”戴奶奶說。

這個特殊的公益活動紛紛收到了老年人的讚揚和肯定。銀巢的社工積極發動自身資源和優勢,還設計推出《老年防疫攻略》,包含多套音頻攻略、海報攻略、心理攻略等,通過有趣、更接地氣的方式讓老年人知曉相關疫情防護技能。


有太多令人動容的的故事和畫面無法一一記錄,無數防疫一線的社工們都默默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們都是一方平安和健康的守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