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南湖區段的文化遺產|嘉興城是大運河嘉興段的精華區域

嘉興因大運河而繁華,城市的格局也是隨運河展開,大運河是嘉興現存的規模最大,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蹟。

京杭大運河從秀洲區王江涇入境,桐鄉大麻出境,全長81.22公里。

大運河南湖區段的文化遺產|嘉興城是大運河嘉興段的精華區域

沿途有穆河溪、百步橋、落帆亭及沿河長廊;文生修道院、雙魁巷、水天庵、北麗橋、月河街區、荷月橋、勤儉大橋、船文化博物館;城南公園、西澤亭、西麗橋;狀元及第牌坊、嶽王祠、血印寺和三塔等景觀,過三塔灣還有秀洲區運河新區沿河等景觀,這還不包括相連的環城河秀城橋、人民公園、獅子匯、清真寺、壕股塔和梅灣街等著名景點。

大運河南湖區段是大運河嘉興段的精華區域,又可以分為三大景觀段。

從百步橋到北麗橋,歷來是嘉興城對外交通的北大門,兵家必爭之地和商品集散地。


大運河南湖區段的文化遺產|嘉興城是大運河嘉興段的精華區域

相傳秦始皇開拓長水和江南運河時,在相接處建有控制上下游水位的水閘。三國時,吳國在附近建有軍事設施,因近由拳縣柴闢而稱闢塞,也稱由拳塞。到吳黃龍三年,由拳生嘉禾的嘉禾墩就在闢塞附近,由拳由此而更名禾興、嘉興,子城也在這段時間興建。可以這樣認為,闢塞周圍是子城建造前嘉興的集鎮,位置當在現百步橋至落帆亭之間。

唐築城後,這兒是城外要塞,杉青閘設有官署。明崇禎《嘉興縣誌》所見,宋建炎元年,宋孝宗生於秀州杉青閘館舍。到清代,杉青閘一帶建有大營和校場,乾隆南巡時設行宮在杉青閘對岸的小島中,俗稱御花園。清末,西方文化隨運河進入嘉興。當年設海關的同時,法國天主教也隨之滲入嘉興,在海關北買地80多畝,建文生修道院和乳牛場、蔬菜地,如今,歷經百年,文生修道院院址基本完好。

大運河南湖區段的文化遺產|嘉興城是大運河嘉興段的精華區域

和古文生修道院、海關隔河相望的是上世紀初名聞江南的名園落帆亭,因船過杉青閘落帆而得名。落帆亭始建年代無考,宋神宗熙寧初重建。1967年遭損壞,1988年修復部分景觀,2012年重建,基本恢復舊制。

古運河過端平橋到北麗橋一段,明清以來一直是嘉興城外商業繁華之地,端平橋連接陽關街、轎弄、魚行街、雙魁巷;秀城橋牽手蘆蓆匯、缸甏匯、河中船旁船,街上店連店,河中分水墩,將水分流到秀水,鉏家河……

環城河是大運河南湖區段中間景觀帶。


大運河南湖區段的文化遺產|嘉興城是大運河嘉興段的精華區域

嘉興羅城的城牆建於唐文德元年(888),城周十二里,高一丈五尺,歷有毀建,1928年到1932年城牆全部拆除,新建環城路。當年環城河是依偎城牆下一汪秀水,如今和環河綠化帶一起,成為嘉興古城的項鍊。

環城河兩岸的亮點自然是月河街和梅灣街兩個歷史街區。

月河歷史街區核心本是古運河畔繁華的商業街和民居區,中基路和壇弄原是嘉興城三大繁華商業區之一。

大運河南湖區段的文化遺產|嘉興城是大運河嘉興段的精華區域

梅灣街歷史街區原是嘉興城南門外歷史悠久的彎曲古街,和絲行街、米棚下和南湖灘一起構成以江南民宅為特色的古城外水鄉集鎮風貌,嘉興名人大戶多居於此。環城河沿岸還有范蠡湖、獅子匯渡口、壕股塔以及人民公園等名勝。

三塔塘沿線是大運河南湖區段第三處景觀。


大運河南湖區段的文化遺產|嘉興城是大運河嘉興段的精華區域

三座七層石塔位於大運河嘉興西門外拐彎處,歷來是嘉興標誌性建築之一。此處原有白龍潭,水深湍急,行舟艱險,唐朝僧人行雲過此,逐願運土填譚,建塔三座鎮潭中白龍,再建寺。相傳蘇東坡曾在此汲水煮茶,建有煮茶亭,乾隆南巡,賜名茶禪寺。舊時農曆三月十六,三塔塘還有踏白船等風俗。

從西麗橋到三塔,原是印滿縴夫血汗的千年纖道,唐宋以來排滿各個朝代的牌坊、石碑和寺廟。岳飛的家祠,為紀念血印僧捨己救人而建的血印禪寺,都在三塔纖道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