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佈的2017年度金融統計數據: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3.53萬億元,同比多增8782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9.44萬億元,比2016年多1.63萬億元;M2增速創歷史新低,同比增速回落至8.2%。

2017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67.68萬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分別比11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9個和3.1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同比增長11.8%;流通中貨幣(M0)同比增長3.4%。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哈羅?哈羅!!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你怎麼沒有一點反應?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你對這些數字沒有感覺麼?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那我們就來說說M1和M2?

M0、M1、M2、M3都是用來反映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指標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各國對M0、M1、M2、M3的定義各有不同,但均是根據流動性大小來劃分的,M0的流動性最強,M1次之,以此類推。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我們重點說說我國M0、M1、M2的含義,為了便於理解,對各層次貨幣範圍會選取要點,而不詳述和細分。

M0=流通中現金,與消費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M1(狹義貨幣)=M0+企業活期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是的,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鬆緊變化,是經濟週期波動的先行指標 。

M2(廣義貨幣)=M1+農業定期存款+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就是指M2,M2與M1的差額是準貨幣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那是因為,我國在劃分M1和M2是按照是否反映現實購買力來區分的。M1主要反映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而M2即反映現實的購買力,還反映潛在的購買力。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中國是儲蓄率很高的國家,居民存款的很多用途不是消費,也不是現實購買,是做保值升值需要,居民儲蓄的傾向高,而消費傾向低。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所以雖然居民的活期存款有較強的流動性,但出於存款的目的多在於儲蓄及投資,所以計入M2,而不是M1。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因為企業活期存款基本上是週轉生產使用,是現實的購買力,所以企業的活期與居民的活期存款區別對待。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餘額寶底層是貨幣基金,投資貨幣市場,如國債、央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等,按照定義,餘額寶既不屬於M1也不屬於M2。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應該屬於M3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但以往貨幣基金贖回是T+2,目前餘額寶已是T+0到賬,流動性發生了根本改變,所以不負責任地說,餘額寶應該納入M2。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的說法也側面印證了這點。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當然M1和M2的劃分也會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能一棍子打死。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綜上所述,M1代表流動性強的資產,你想買買買隨時可以買買買,M2包含居民儲蓄和企業定期存款,不是隨時可以提取出來,代表的是未來潛在的購買力。

如果M1增長速度過快,就有可能從需求方角度導致商品和勞務市場的價格上漲。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因而,若M1增速較快,則消費和終端市場活躍;若M2增速較快,除去M1的因素,則表明儲蓄理財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央行和各商業銀行可以據此判定貨幣政策。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兩者比較地看,當M1過高M2過低,則說明企業活期存款多,投資意願強,經濟擴張較快。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此時企業也願意以更高的成本融資,儲蓄存款之外的其他類型資產收益較高,這樣人們會把儲蓄存款提出進行投資或購買股票,大量的資金表現為可隨時支付的形式,使得商品和勞務市場普遍受到價格上漲的壓力。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則說明實體經濟中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在減少,錢不願意進入實體循環中,都堆積在金融體系內,活期存款大量轉變為較高利息的定期存款,貨幣構成中流動性較強的部分轉變為流動性較弱的部分,繼而影響實業投資和經濟增長。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現在應該對M1和M2有了初步認識了吧?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業界有一種說法,M2增速=GDP增長率+通貨膨脹+0-3%,是M2增速的合理範圍,但我不這麼認為,畢竟M2和GDP的增長基數不同,只是階段性有效。

來自南京大學耿強教授一分鐘金融學:領悟M1和M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