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和釘釘的"一星之爭",很多父母開始反思自己和娃的溝通方式

熊孩子和釘釘的

辦公軟件"釘釘"和熊孩子們的戰爭大概已經告一段落了,誰能想到一個這麼強大的APP有一天被小學生逼得啟動了危機公關,甚至拍視頻"跪地求饒":我叫你們爸爸還不成麼?

縱觀這一波三折的各種翻轉,似乎看到了我們跟自家熊孩子鬥智鬥勇的日常,為什麼孩子不聽話,為什麼我們容易把天兒聊死,為什麼有時候無話可談。

也許,我們也犯了釘釘一開始的錯,使用了錯誤的溝通方式,總是暗含指責,而並沒有說清楚訴求和影響。

釘釘這次和熊孩子們的大戰,能給到我們不少的啟示,值得一提的是,真沒想到,現在的小孩子這麼"優秀"。

如果你還不太瞭解事情經過,沒事,待我慢慢道來,如何正確的接收孩子發出的需求信息,同時通過正確的溝通方式來解決問題,相信你漲姿勢的同時也會被逗得笑出"鵝叫聲"的。


熊孩子和釘釘的

第一階段 看似熊孩子的惡搞,實則是需求信號的發出

事情是這樣的,受疫情影響,中小學無法按時復課,於是釘釘被教育部選中作為給小學生上網課的平臺。還以為要迎來了事業的春天,卻萬萬沒想到11億次下載,整體評分卻只有一星。

要知道,評分過低,APP就會被各大應用商店下架的。

趕緊翻看評論,發現原來不是自身業務不過硬,而是小學生不爽被佔用寒假時間上網課,於是集體出征,寸草不生,瘋狂給釘釘打一星。

熊孩子和釘釘的

釘釘:軟件好用麼?

小學生:好用!

釘釘:能給五星麼親?

小學生:能!

釘釘:那為什麼只有一星?

小學生:因為我想分期付款!

面對孩子的"不可理喻",你會用什麼方式解決?是否"子不打不成器"?

我曾在社群裡進行過一次關於"你是否打過孩子"的小調研,結果令人吃驚,社群裡80% 的父母有過打孩子的行為,甚至有寶媽表示,她打孩子的原因是,三個月的女兒總是無理由大哭,惹她心煩。

打一頓,真的能解決問題麼?

1961年,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用實驗告訴我們孩子們會通過模仿學會攻擊行為。他從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挑選了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作為實驗對象,這些孩子平均年齡為4歲左右。把他們分成三組。

A組孩子自己玩;B組孩子有個愛打人的"壞榜樣";C組孩子有個安靜的"好榜樣"。

隨後對這些孩子進行測試,B組孩子表現出了明顯的攻擊行為。

孩子自出生起就在模仿著父母,他們跟著爸爸媽媽牙牙學語,模仿著父母的一舉一動,從動作到語言,從習慣到思維。孩子們依靠模仿和學習,不斷地適應社會,而父母就是他們最先開始模仿的對象。

在親子溝通中,拳頭,並不是有效的溝通方式,換來的,可能是孩子的“有樣學樣”。

當然,釘釘是不可能打孩子的,唯一的解決方式,溝通!


熊孩子和釘釘的

第二階段 錯誤的方式解決需求,會讓結果更糟糕

首先釘釘,發出了一張很"複雜"的圖。

熊孩子和釘釘的

接著阿里巴巴家族開始互動。

淘寶:大家看在我的面子上,多給小釘兩顆星吧。

釘釘:嗯,你的面子應該是大的吧。

網友:你我本無緣,全靠我花錢,顧客是上帝,你一個僕人還想要什麼面子?

阿里雲:老鐵,盤它,給它上星。

釘釘:一起上星

網友:幹掉阿里雲,釘釘就掛了,大家看準目標!

支付寶:網絡一線牽,珍惜這份緣!五星好評就別分期了,一口氣整上吧。

釘釘:對的,拜託別分期。

網友:我給釘釘打五星,這個月花唄別讓我還了唄。

當然了,還有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APP,比如盒馬,發了一連串的"哈哈",但同樣被懟"臉太大"。

有沒有種孩子犯了錯,你叫來全家紅臉白臉一起唱,卻被孩子舌戰群儒懟回去的感覺?

不可否認,很多時候,孩子表現出來的不可控,破壞性,吵鬧以及無理要求讓我們抓狂。你著急出門,他卻在拖後腿;你明明很累,他卻纏著你打球;你需要安靜,他卻大吵大鬧;你剛把房間收拾乾淨,他卻又弄得滿地狼藉……

甚至有些父母會發現,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會越來越無視父母的需求,變得"有些自私"。

當孩子的行為對父母造成影響時,我們往往用"問題孩子"來定義,卻忽略了,其實是我們自身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正如同此刻,正是晚上十一點,我在挑燈碼字,而樓上的小孩在家裡跳繩,震得樓板"Duang,Duang"響。問題在誰?是樓上的小孩麼?其實不是,是我需要安靜。

與其在心裡問候了樓上全家,無數次幻想上樓敲門會遇見什麼情況,倒不如行動起來,解決問題。

熊孩子和釘釘的

那麼,有哪些方法來解決呢?

1、 嘗試直接改變、糾正孩子。現在我可以直接上樓敲門,向他們解釋清楚我的困擾,希望她停止跳繩。

2、 嘗試改變環境;將我家裡閒置的地墊拿去給她,讓她在地墊上跳,以減少震動。

3、 嘗試改變自己。接納樓上小孩的行為,畢竟,可能是我文思枯竭才導致的心煩。

但是顯然,對於和小學生的這場戰役,讓釘釘開發新的,供小孩子"嚯嚯"的APP或者接受小學生的"制裁",任由一星到底,都是不現實的。只能進行溝通。

阿里巴巴這輪溝通,為什麼失敗了呢?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比如本來計劃著再刷一局遊戲,就去把孩子的衣服洗了,可是你的母上大人卻在耳邊不停的叨叨,"趕緊去給孩子洗衣服"、"都當了媽了還只顧玩遊戲,你這樣很不合格"、"你應該去把孩子的衣服洗了,不然他明天沒得穿了"、"我要是你,隨手就把衣服洗了"。

你是什麼感覺?會不會很煩,根本不用你說,我早就準備去洗衣服了。

熊孩子和釘釘的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將這樣的親子溝通方式稱之為"發出解決方案信息"。

在任何情況下,當孩子被告知"必須"、"應該"或"最好"改變他們的行為時,他們就會產生抗拒心理,覺得自己不被信任,覺得自己已經被你否定,而唯一可行的方式是,按照你說的去做。

發出解決方案有哪些類型?

1、 命令、指示、指揮;

2、 警告、訓誡、威脅;

3、 勸告、佈道、說教;

4、 建議、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

父母總抱怨孩子缺乏家庭責任感,不懂得體諒大人,卻不知,是父母一次次剝奪了孩子的機會,又怎麼奢望他能長大?

同樣的,也許小學生們並不知道,評分過低會對釘釘造成什麼影響。但是他們清楚明白,自己只是不想網絡上課,就算是搞垮了一個釘釘,還會有"鐺鐺"出現的。

熊孩子和釘釘的

第三階段 正確的溝通,滿足內心需求

狂喊爸爸就對了?不,其實是用對了溝通方式。

本想著釘釘會用"自刷"的方式來抬分,卻不想,官方發佈了求饒視頻。

看完本文,你可以在頭條搜索"釘釘求饒"觀看,視頻真的很搞笑,能讓你笑出"鵝叫"。

看完之後回來反思,其實是用對了溝通方式。

將"你-信息"變為了"我-信息",這套溝通方式,在親子溝通中,同樣有重要作用。

(1) 對不可接納行為的描述——少俠們行行好,五星分期賠不起。

(2) 感受;——找個工作混口飯吃,扛不住一星。少俠們是在下輸了,被選中我也沒辦法。

(3) 造成的實際而具體的影響——我還是個五歲的孩子卻加班到脫髮。

熊孩子和釘釘的

視頻雖然逗比搞笑,但是卻說出了重點,如果因為評價過低導致下架,那麼工作人員的飯碗即將不保,被選作網絡授課平臺其實不是釘釘的錯,想要"洩憤",請嘗試其他辦法,而因為大波惡意評價,已經使得工作人員增加了很多工作量,甚至"加班到脫髮"。

視頻已經發出,評分立即回暖至2.6,不少孩子修改了評分,並且表示理解,釘釘也是受害者,他們發一星,只是洩憤,是不滿老師沒有利用好軟件,教學效果差,還多加了很多作業。

熊孩子和釘釘的

不要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先反問自己,是否走進了孩子心裡。

"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更融洽。和父母相處融洽,孩子當然就不需要反叛了。"斯賓塞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