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伯一席話,冬天這樣養雞你就事半功倍

王老伯是河南信陽的老養殖戶,從80年代都養殖,養一輩子雞;老人家感悟也很深針對我們年輕人養雞王老伯也給一些建議和實實在在的指導,王老伯說養雞是個精細活,尤其是肉雞,飼養短短几十天就要出欄,所以在整個養殖過程中,不允許出現任何差錯。

飼養管理哪怕出現一次失誤,就會對最終的生產性能產生影響,比如料肉比增高、體重不達標、死淘率增加、病情控制不住,甚至被迫提前出欄等等,最終導致養殖失敗直接影響經濟效益。所以,在養殖過程要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實際操作時,儘可能做到合情合理,精準無誤,將養殖風險降到最低。

具體飼養管理該如何操作?小編根據王老伯多年的一線養殖經驗,總結了一些養雞最容易疏漏的細節,藉此與大家分享同時感謝信陽王老伯分享寶貴經驗。

聽老伯一席話,冬天這樣養雞你就事半功倍

一、溫度控制不好

溫度控制不好有兩種情況,一是溫度偏低,另一個就是溫度偏高。

由於雛雞絨毛稀短,因此本身不能調溫,無法進行禦寒,而溫度過低將會阻礙雛雞的生長,容易拉稀感冒扎堆擠壓,容易誘發白痢病的爆發,溫度過高則會出現雛雞張嘴喘氣,遠離熱源,精神懶散,食慾不好,大量飲水。

如果溼度過大,則會導致球蟲病的發生,因此在雛雞管理階段,要做好保溫控溼措施,在育雛室裝備溫度計,就可以隨著知曉育雛室內溫度。

育雛室的溫度和溼度:

對於1周齡的雛雞,溫度在34-32度範圍內,溼度在65%-60%範圍內;

對於1-2周齡的雛雞,溫度在32-28度範圍內,溼度在65%-60%範圍內;

對於2-3周齡的雛雞,溫度在27-25度範圍內,溼度在65%-60%範圍內;

對於3-4周齡的雛雞,溫度在25-23度範圍內,溼度在60%;

對於4周齡之後的雛雞,溫度在20度範圍內,溼度在60%。

聽老伯一席話,冬天這樣養雞你就事半功倍

除了控制溫溼度之外,還要學會“看雞施溫”,通過雛雞的運動、吃食量、睡眠。

一般情況下溫度偏低的情況比較少見,大多數情況是溫度偏高。有很多人認為溫度高些雞隻容易飼養,所以每一次進雞之前都把育雛室內溫度升到35°C~36°C,甚至是更高。實際上是不需要這樣高溫度的,雛雞經過長途運輸,有的已經顯出輕微的脫水症狀,進入育雛室後還需要有一定的適應時間,如果一進入育雛室就遇到高溫,這對於雞群來說是一種強烈應激,很容易造成部分雛雞脫水更加嚴重。所以,建議在雛雞進入育雛室之前,育雛室溫度控制在30°C左右,待到雞群全部進入雞舍後,再將溫度逐步升高,直到雞群完全散開,適應育雛室內的溫度。然後將溫度恆定在這個水平。

當然,育雛室內溫度低也是不可以的,會造成嚴重的雛雞臍炎、白痢,卵黃吸收不良或不吸收。

夜間要時刻關注溫溼度,最好溫度稍微高一度;讓雞兒處於一個舒服的環境;這樣才吃的歡跑的歡長的快;總之,育雛階段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不好就會影響雞隻終生的生長。

二、通風不合理

通風不合理常見的表現有不敢通風和亂通風兩種。最多見的是養殖場不敢通風,尤其飼養週期的前期階段,很多人都覺得雞日齡小,怕受涼,不敢通風。或者認為雛雞舍內環境尚可,用不著通風。但是這就會為後期通風工作埋下隱患。前期不敢通風,倘若雞群到了20多日齡,感覺舍內空氣質量較差或者需要降低室內溫度而進行通風時,如果通風量過大,雞群就會表現出不適,嚴重的會出現感冒的現象。如果通風量過小又達不到改善空氣質量的效果,雞群依然會出現呼吸道問題。

在此建議,(尤其封閉式雞舍)雛雞在第一天(最遲不超過4天)進育雛室就要緩緩地通風,通風的目的是保持雞舍內空氣新鮮,氧氣充足。一定要在保持雞群適宜溫度的情況下,儘可能早得讓雞群適應通風,這樣,到了20多日齡,需要加大通風量的時候,雞群就能夠適應,很少出現感冒的現象。

還有就是亂通風,根本不管雞群的狀態如何,只是憑著自己的想象和感覺,隨意開窗、開風機,這樣的管理方法是不可取的。

聽老伯一席話,冬天這樣養雞你就事半功倍

三、溼度控制不好

溼度問題比通風還難掌握,由於現在養殖設備比較先進,大部分都是熱風爐送風,在育雛期需要的溫度又高,所以熱風爐不停的工作,造成舍內乾燥,溼度不夠。這樣就會對雞群的呼吸系統產生影響,尤其是肺臟,怕熱怕燥,所以高溫和乾燥會讓肺部受損,造成後期肺炎、氣囊炎增多。也有的是溼度過高,尤其是在冬季雞舍密閉,溼氣排不出去,牆壁和房頂都是細密的水珠,這樣就會引起雞群發生腸炎、大腸桿菌病、關節炎、葡萄球菌病等多種疾病。

聽老伯一席話,冬天這樣養雞你就事半功倍

四、過分依賴設備

有些養殖場投資很大,設備也很先進,但是雞群仍然飼養不好。主要原因是過分依賴於設備,而忽略了人為因素。比如說通風,調好了風機和通風口,設定了時控,就以為做到位,而不經常觀察雞群的狀態,萬一天氣變化或者風機停轉,就會造成雞舍發悶(尤其是後半夜)空氣不流通問題。再比如說飼餵加料,按鈕一按,自動加料機緩緩啟動,就放心了。如果有的地方吃不完,有的地方不夠吃,就要人工勻料,否則雞群會出現個體大小不一,進而導致腺胃炎疾病發生。

除了這兩個情況,其實還有很多情況,像依賴溫度表,依賴負壓表等等,這裡就不再贅述。總之,養殖場在使用先進設備的同時,也不能完全依靠設備而進行偷懶,反而要更勤奮,才能做到飼養管理的萬無一失。

聽老伯一席話,冬天這樣養雞你就事半功倍

五、養殖場長沒有主見

養殖戶自己沒有主見,誰的話都聽。根本就不按照實際情況操作,告訴要通風,就開窗戶;告訴要保溫,就關窗戶。遇到疾病的時候分不清病情,也搞不清原因,見誰說得好就聽誰的。搞來搞去,越來越複雜,最終讓自己蒙受損失。

六、聽不進意見

這個問題和上一個問題截然相反,是誰的意見也聽不進去。無論別人有什麼好的建議,在管理者心裡都是錯的。其實,我們養雞,應該多總結,多學習。雞群飼養要有記錄,飼養得好知道是什麼原因,飼養不好更要知道是什麼原因,仔細分析,虛心學習,才能讓養雞水平逐步提高,越養越好。

七、管事的人太多

有的養殖場規模很大,幾個人合股飼養,每個人都是老闆,管理雞場時候,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意見不統一,又互相不服氣。這樣是最不好的現象,養不好的時候佔多數。所以,養殖場還要分工明確,科學優先,大家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分析誰的方法有效就要按誰的方法執行下去,否則百害而無一利。

聽老伯一席話,冬天這樣養雞你就事半功倍

八、用藥不合理

說到用藥,有人捨不得用,為了降低成本想方設法買便宜的藥。有人則不計成本,只要聽說是好藥,就拿來用,不分情況。而有人鍾情於西藥抗菌藥,有人迷信中藥,迷信微生態製劑。

藥物,用好了可以救命,用不好就會要命。我們在養殖當中,一定要做到合理用藥,不要走極端。這就要根據養殖環境,疾病流行情況,雞群的狀態,還有藥物的藥理作用,進行合理的安排。

以上是小編藉助王老伯口述整理,希望可以幫助更多養殖的朋友們。

阿俊老師只給大家分享養殖行業內有價值、有內容的經驗技術教程,希望介紹的好經驗、好技術、好方法,你能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見效。

關注阿俊老師,私信我,回覆“在”,獲取終生養殖技術指導,用易懂的語言,一線的養殖技術,為您分享更多養殖知識,祝您養殖無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