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管孩子的時候您別插嘴!”婆媳之間“搶孩”大戰何時休?

最近,一個素人婆婆火了。這位婆婆名叫“麗娃”,兒子叫“大東”,兒媳叫“小酥”。小酥和大東育有一個小寶貝,婆婆幫助他們帶娃,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其樂融融。

自打照顧起寶寶後,婆婆無師自通成了藝術家,又是編曲又是唱歌,各種的幫忙哄,非常敬業;為了照顧寶寶,婆婆連最愛的打麻將都不去了:“我現在沒有心思打麻將,等孩子三歲之後我再去。”更難得的是,儘管婆婆照顧起寶寶來非常盡職,但是依然非常尊敬寶寶的媽媽,關於育兒,還是以寶爸寶媽的意見為主。

“媽,我管孩子的時候您別插嘴!”婆媳之間“搶孩”大戰何時休?

​婆婆帶娃時不小心把娃腦袋碰了,向小酥坦白:“我給你坦白一件事,我昨天晚上糾結了一晚上,今天還是跟你坦白了算了,我昨天出去的時候不小心把娃這裡碰了一下,我以後一定小心一定小心,我心裡內疚得不行不行的。”

一個真實又樸實的奶奶的隔輩親,但又包含著對兒媳婦的坦誠和尊重。

好婆婆可遇不可求,婆媳關係本的重災區便是“隔代養育”。那麼作為媳婦,在帶娃過程中如何減少和老人之間的衝突是我們要一起面對的課題。

“媽,我管孩子的時候您別插嘴!”婆媳之間“搶孩”大戰何時休?

​甜甜剛一大學畢業就結婚了,當時甜甜和老公在縣城買了一套小兩居,遠離了公婆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煩惱,生活得有滋有味。可當有了寶寶之後,作為新手媽媽的甜甜辭職一個人帶孩子,總歸還是有些力不從心。

平時寶寶健康倒還好,一旦寶寶有個肚子疼感冒之類的,搞得這對年輕的夫妻真不知如何才好。於是就跟老公商量著,乾脆把婆婆接來幫忙帶孩子。但誰也沒想到,矛盾這才開始。

“媽,我管孩子的時候您別插嘴!”婆媳之間“搶孩”大戰何時休?

​婆媳共處的第一天,就爆發了戰爭。晚上一起吃飯時,甜甜在培養孩子的獨立吃飯能力,就讓寶寶自己吃飯,有時候吃到嘴裡的飯少,掉到身上、地上的多,弄得滿身、滿臉、滿地都是米粒,看起來很髒、很不舒服。婆婆覺得不安全,寶寶吃得少,也長不胖,就一直喂他。

甜甜就和婆婆說:“媽,讓他自己吃就行,您快吃要不就涼了”婆婆一聽不樂意了,碗筷兒一摔氣急敗壞地說:“什麼意思?我餵我孫子還有錯了?看不慣我就直說!”說完轉身回了房間。

其實這只是千萬名正與婆婆一起帶娃的日常縮影,同一個屋簷下,矛盾摩擦必然存在,找到問題解決問題事最終重要的。

“媽,我管孩子的時候您別插嘴!”婆媳之間“搶孩”大戰何時休?

​為什麼兩代人帶娃天然存在鴻溝?

1.信息渠道不同。我們這代人的育兒知識,多從網絡世界獲得。反之,老人們把我們帶大,經驗主義的色彩較重。信息渠道不同導致信息不對等,容易導致分歧。

2.養育理念不同。和上代人“沒有幾頓吃得飽”相比,我們這代人不但吃得飽,而且有閒暇去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在育兒理念上,我們多是“求優”而不僅僅滿足“求生”。

3.家庭背景不同。婆婆和媳婦成長於不同的家庭,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上不同,導致養育下一代矛盾重重。

“媽,我管孩子的時候您別插嘴!”婆媳之間“搶孩”大戰何時休?

兩代人怎麼才能和平養娃?

1、保持育兒的主導地位

首先要確立教育主導地位,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到底誰說了算,這件事一開始就要確定。請求婆婆背後輔助,一旦確定教育主導地位,她慢慢就會習慣不干預管教孩子,專心於飲食等自己擅長的後勤工作。

2、控制情緒、避免爭執。

跟婆婆商量,在孩子面前統一戰線,不論是誰在教育孩子都不要插手,照顧每個人在孩子面前的微信,有矛盾私下解決。

“媽,我管孩子的時候您別插嘴!”婆媳之間“搶孩”大戰何時休?

​3、在理解的角度“捧著說”

聽到批評、總結性的話語,老人心裡一定是反感、排斥的。用讚賞性的語言和她溝通,接受度高的同時又不失和氣。

4、以感恩的心態對待老人的付出。

有老人幫忙帶娃自己能省心不少,要感恩老人的付出。更何況很多老人背井離鄉幫年輕人帶娃,重新面對一個嶄新的環境,對他們也是一種挑戰。就像龍應臺給母親的書裡寫的那樣:一代一代之間,盡是恩情。恩情難以回報,天長地久,唯有庭樹萋萋,思之綿綿。

5、巧用第三方說話讓老人接受

作為小輩的我們想要說服婆婆,我們可以搬來“權威”救濟,這個“權威”可以是專家、育兒書籍,也可以是電視、報紙的新聞,相比“網上說”更有說服力。

“媽,我管孩子的時候您別插嘴!”婆媳之間“搶孩”大戰何時休?

​6. 聽之任之,不放心上。

老人有時候說些氣人的話,就是隨口一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所以對於老人的不好聽的話,聽之任之,不要放在心上,同時,老人畢竟也是過來人,不乏很多好的育兒理念,多借鑑他們的較好理念,與時下育兒資訊融會貫通,共同把孩子帶好。

7.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隔代育兒雖然有很多煩惱,但是沒有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家庭,可能更難。既然選擇了讓老人帶娃,就要做好放手的準備。放下“對錯”的執念,我們的自在、輕鬆與平和就會像溫暖的陽光一樣,包裹著孩子和我們身邊的人,成為他們最好的人生滋養。

婆媳之間只有相互理解包容,並且在充分尊重對方的情況下去進行探討,而不是通過爭執來取得孩子的教育權。當理論對抗的時候,只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