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2020年剛開始,豆瓣9.2分的臺劇《想見你》火了。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同時還火了一個寶藏男孩,許光漢。

他在劇裡分飾兩個角色,四個年齡段:高中生、暖男、Gay、中年帥哥。既演出了少年的純真青澀,也演出了中年人多年堅守的情深。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許多人紛紛感慨,怎麼沒早發現許光漢呢?

就在眾多人紛紛挖掘他身邊各種消息的時候,我卻被他出演的一部電影吸引,就是剛在Netflix上線的劇情片《陽光普照》。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陽光普照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2019年,在沒有大陸影片參選的情況下,電影《陽光普照》成了金馬獎最大黑馬,一舉拿下包括最佳劇情片在內的六項大獎。

《陽光普照》講述一個典型中國式家庭,因為父母與子女的缺少溝通和理解,滋生出的現實悲劇。

在臺北有一戶普通的四口之家。沉默寡言的父親阿文,溫柔的母親琴姐,品學兼優的大兒子阿豪和經常打架闖禍的小兒子阿和。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電影從一個雨夜砍手案開始。

有一次,阿和被一個混混欺負,就叫好友菜頭幫自己出氣。兩人拿著刀趁著雨夜,直接衝進混混的飯局。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阿和本來想逼迫對方服軟,而好友菜頭連想都沒多想,直接把混混的一隻手剁掉。

這一刀讓原本的小爭執變成了刑事案件。主犯菜頭被判入少管所6年,從犯阿和被判入少管所3年。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本來事情就這麼結束,沒想到阿和剛入獄,就有一個女人領著一個女孩,敲響了阿和他們家的門。

這個女孩剛滿15歲,就懷上了阿和的孩子。作為媽媽的琴姐聽了對方的話就懵了,她看著眼前這位“小兒媳“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麻煩事不止一件。

爸爸阿文這邊,又被混混的父親找來催債。

原來當時法院判決時,阿和的好友菜頭除了要入獄服刑外,還要賠償受害者150萬。

菜頭只有奶奶相依為命,根本拿不出錢,混混父親就希望由阿和這邊來賠償。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阿文不願意幫小兒子阿和擦屁股。甚至在阿文眼裡,自己只有一個兒子,就是資優生阿豪。

大兒子阿豪一向溫暖善良、學習很好,他的心中也有不為人知的秘密。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像太陽一樣笑容溫暖,總不讓父母操心的阿豪,卻在一個天氣陰沉的夜晚,跳樓自殺……

小兒子的入獄、大兒子的自殺,讓這個家庭經經歷了肢解,又緩慢理解重生。

《陽光普照》的故事無疑是一個悲劇。在看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在想 ,假如這個家庭有好好溝通,是否還有悲劇?


很多事我們不能假設,只能從電影中的兩個角色:大兒子阿豪和小兒子阿和身上來尋找答案。


大兒子阿豪:多想躲在陰影下

大兒子阿豪,是所有父母眼中的完美孩子。他又高又帥,性格很好,最關鍵的是,學習成績也很棒。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父母也對大兒子給予了很高的期望。每次當別人問起兒子時,父親阿文總是語帶自豪地說:“我大兒子學習很好的,明年要上醫學院”。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阿豪從小到大,也是按照理想孩子的模樣長大,從不讓父母和周圍人擔心。

可是他的內心也有難以言說的痛苦。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他的心裡話沒有辦法傳達給家人,只能傳達給同班的一位女生。

有次他傳短信,說:世界各地有陽光、有陰影,陽光下每個生物都可以找地方躲避。包括你、我弟弟。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暗處,只有24小時不間斷的陽光。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家人傾注在阿豪上的目光,就像持續不斷的陽光一樣照射著他,讓他無處躲藏。

他不願把自己的心事告訴父母,怕父母煩心。

父親阿文只有在給孩子送學費的時候,才會聊上一兩句,開口不離學習,還把自己的座右銘“掌握時間,把控方向“送給阿豪,讓他好好努力。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母親琴姐雖然溫和,但看到經常面帶微笑、溫暖開朗的大兒子,以為他的內心世界如外表一樣,陽光燦爛,也不會說什麼。

最終阿豪就任性了那麼一次,從樓上跳下,躲進了他想躲進的樹蔭

阿豪的去世,讓阿文和琴姐怎麼都不肯相信。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阿文生前一直跟大兒子說:把握時間,掌握方向,他始終沒注意到大兒子到底喜歡什麼,有沒有壓力,想怎麼活。

而琴姐直到葬禮結束,才從大兒子同學的口中,知道了兒子在生命最後一刻的心情。


小兒子阿和:多想在陽光下快樂奔跑

小兒子阿和彷彿是哥哥的反面。學習不好,愛打架,所有人都看不起他,而他索性封閉自己的內心,靠拳頭說話。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父親阿文也不待見這個讓人心煩的小兒子。每次當別人問起阿文,家裡有幾個孩子時,阿文總說:一個。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畢竟小兒子只會給家裡惹事,阿文甚至感覺小兒子是家裡的恥辱。

甚至在兒子因為砍人被判刑時,他也不會為兒子說一句好話,只是希望監獄能幫自己好好管教這個不爭氣的兒子。

母親琴姐平時忙工作,只知道阿和小學時很不快樂,中學時加入拳擊隊,開始到處打架,直到出事那天。

直到哥哥去世的消息傳來,阿和才破例從少管所出來,跟哥哥告了別。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但即便在葬禮上,阿和跟父親都沒說一句話,沒有人知道阿和在想什麼,因為他總喜歡沉默不語。


回到少管所的阿和,眼淚突然流了出來,他扔掉手裡的東西在操場上瘋狂奔跑,周圍的人攔都攔不下來。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那是他壓抑已久的內心,在少管所的時候,母親和哥哥都來看了他,唯獨父親,一次都沒有來。


跟父母無法溝通的孩子,到底有多絕望?


《陽光普照》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家人見面時的沉默不語和不理解。

父親阿文喜歡大兒子,他和兒子溝通和表達父愛的方式,是每次親手給大兒子送學費。


父子倆的對話永遠是簡單幾句: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父親:錢在本子裡,記得去繳,別忘了把握時間,掌握方向。

兒子:嗯。

父親:我就不耽誤你時間了。

兒子:好。

……


兒子進教室,父親離開。

母親琴姐,也不知道怎麼和兒子溝通。當小兒子被關在少管所時,她經常看去看她。但是她不知怎麼和孩子溝通。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有次哥哥阿豪去探監,弟弟阿和從哥哥嘴裡知道自己女友懷孕了,就抱怨:“媽已經來了快一萬次了!她卻從沒有和我說過小玉(阿和的女朋友)懷孕的事情。”

第一次探監,琴姐已經知道小玉懷孕,但是看到阿和卻不知從何說起,作為母親的她,無法體會阿和的喜怒哀樂,更無法感受他的內心世界。

影片最後,小兒子阿和用自行車載著琴姐,行駛在樹蔭斑駁的路上。


都在聊《想見你》,我卻看到另一部電影中國家庭最“絕望”的一幕


琴姐感受透過樹葉射進來的陽光,想起來小時候的阿豪和阿和,似乎想著假如她和丈夫,能多多傾聽孩子,嘗試理解孩子當時在想什麼,或許不會發生這麼多事情,阿和不會進少管所,阿豪還活著。

作家龍應臺說:多少父母和兒女共處一室卻無話可說,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但或許有些感情和愛,光靠無聲的行動並不能得到有效傳遞,愛不是光靠行動,同樣需要勇敢溝通和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