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豫西百里煤城的滄海桑田

億萬年前,這裡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植被多樣,鬱鬱蔥蔥。億萬年間,地殼運動,渤澥桑田,深埋地下的已經是由一層極厚的黑色腐殖質演變而來的豐富煤炭資源。義馬,一座因煤而興的小城,丘陵起伏,溝壑縱橫,礦山、煤海、井架、鐵軌……漫卷起巨幅圖畫,為一座城打滿了煤的印跡。


隋代之前,義馬屬新安縣轄區,隋代後,劃入澠池縣所轄。此地煤炭資源豐富,總儲量達21億噸,素有“豫西百里煤城”之稱。

第一個民族煤礦

三門峽陝州區東部有觀音堂鎮,西依崤山,東臨澠水,南視熊耳山,北望黃河,曾被稱為崤陵鎮。

觀音堂鎮中心向西步行幾百米,有一座數百年的觀音廟。寒冬午後,院落蕭條,一座三層磚木混合的閣樓式建築,甚是孤單。閣樓中層六個稜面的中間部分,裝一長方形池子,池內均有磚雕花紋,圖案多為飛禽,惟妙惟肖。閣樓面朝院內的一層稜面上留有一門,上方刻“白鷺飛來”四個字。


古鎮地處貫通中原與秦川的崤函古道邊上,是東西往來之要衝。1916年,隴海鐵路從鄭州通車至觀音堂鎮,因為隧道修建困難,停頓長達10年,這裡成了終點站。西行的人員、物資,在觀音堂停留,換乘馬車走旱路,或乘船隻走水路,陡然間,古鎮成了熱鬧非凡的水旱碼頭


1921年5月,馮玉祥率部由澠池入陝縣,輜重無法隨軍西運,只好在觀音堂卸車暫存。駐紮期間,馮玉祥炸開了觀音鎮西約1公里處的山頭,使其成為新開大道,後來一直沿用到上世紀70年代。

常年轉戰在陝州觀音堂鎮、澠池千秋鎮一帶,張鈁注意到,兩地有不少人在開窯挖煤,礦區遍佈小煤窯。1905年,山東人餘某和辛某合作,煤日產量從幾十噸漸至上百噸,近處村民以物易物換煤燒,出現了豫西有名的煤炭市場,遍及澠池西部,洛寧、宜陽以北各地。兩人到官府領據註冊,俗稱“乾壕煤礦”。煤礦紅利頗多,引起政客馬振環的關注,他強行沒收土窯,控制開採權。1915年,無奈的餘某和辛某向張鈁求助。1920年,陝州知事何奇陽同觀音堂鎮當地鄉紳、民眾代表10多人,驅車到張鈁府邸求援,再次講述奪礦之爭激烈。

在觀音堂煤業機關大院,一座仿蘇式建築古樸典雅,這座昔日的辦公場所,已成為文史檔案館,陳列著各種老物件。德國1902年生產的道軌,在其褐色的中縫之間,德文鑄字和阿拉伯數字清晰可見。加拿大1933年生產的電動機,使用了54年,它和1947年的第一批援華物資,使觀音堂煤業實現了電氣化生產。美國1947年生產的瓦斯燈,外觀平常,有些鏽跡,它可以根據火焰的長度、顏色來辨識空氣中的瓦斯濃度……礦山上,有1920年修建的井架,礦井下,有上世紀初到現在的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老巷道,長約2萬多米,帶有年代語錄的巷道,至今仍在使用。

一切的過往撲面而來,鮮活了一幕幕曾經的場景,觀音堂煤業跨越兩個世紀的發展,多次華麗轉身,鑄就了一部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的史書,是瞭解民族煤炭發展的“活化石”

紅色記憶深刻

大風過後,天空澄碧,藍得像畫布。殘葉乾枯,樹枝僵硬,礦區中部的古炮樓格外古樸,端莊渾厚。1930年,張鈁修建它用於軍事防禦,90年時光轉眼而逝,炮樓看上去仍然堅不可摧,霸氣十足。

炮樓為三層磚混結構,每一塊方磚寬厚粗大,三層各設有射擊孔,層與層之間,用木質直梯連接。一樓為大廳,地面設幾個隱蔽口,用銅質圓蓋掩飾,通向地下室及暗道,直達民生公司後院。二樓是護礦隊部,有人每日荷槍實彈,輪流巡視站哨。三樓為步兵扼守室,四周設有重機槍射擊孔,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即使失守,也可以迅速通過暗道,進入東山密林或是礦井。

  

觀音堂礦區炮樓

1936年6月,張鈁母親在民生煤礦公司大院慶賀72歲生日,時任西北剿總副司令並代行總司令的張學良,從西安趕來祝賀。張鈁、張學良兩人在炮樓地下室密談國內外政治形勢。

1944年,日軍攻陷洛陽,多次對民生煤礦進行空襲,幾次警報後,張鈁親屬和民生公司要員都在炮樓地下室內安全避險。

與炮樓相連的6孔窯洞,依山開鑿,磚砌式拱頂,冬暖夏涼,曾是張鈁及家人的住所。張鈁往來各地,經營礦山,注重教育,創辦公司的同時,也創辦了民生煤礦公司小學,接收礦山子女免費就學讀書。

觀音堂煤礦紀委書記王洪濤說,觀音堂煤業見證時代風雲,留下許多地下黨組織在企業發展中的經典傳奇。

1921年,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部主任羅章龍受李大釗的委託,來到觀音堂鎮、會興鎮,深入道棚、煤礦工人區,宣傳馬克思主義,為觀音堂建立共產黨組織奠定了基礎。

1927年6月,中共澠池城關黨小組委派黨組織負責人郝久停,到民生煤礦開展地下活動,秘密發動礦工,召開工會成立大會,選舉產生了工會委員會。這個工會是河南最早的煤礦工會。

1939年9月,中共黨員趙耕郊先後7次到民生煤礦開展黨的地下活動,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黨小組成立後,他們深入發動職工群眾,組織了2次罷工和3次抗議活動,資方迫於壓力,答應增加工資,罷免兩個惡工頭,罷工和抗議活動取得了勝利。

在陝州檔案館內,保存著中共陝縣第一任縣委書記蔡邁輪的日記摘抄,記錄斷斷續續,經常能看到地下黨組織作出的努力。在礦工受到嚴重威脅時,黨組織保護他們的權益,發揮出巨大作用。

194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豫西,民生煤礦經營管理人員撤往西安。1949年7月,民生煤礦被收歸國有,更名為觀音堂煤礦,開啟新的篇章。河南省計件工資制、貨幣工資制、八級工資制的政策法規,都出自觀音堂煤礦而推廣。1979年,觀音堂煤礦與義馬礦務局合併成立新的義馬礦務局,2013年併入河南能源化工集團。

  

現代36U形鋼大斷面支護巷道

中原露天煤礦

深冬,天空湛藍,北風呼嘯,凜冽刺骨,站在北露天煤礦的山坡上,大風劃過面頰,如同刀割,一陣生疼。

北露天煤礦位於義馬市南澗河北岸的臺地上,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從高處向下望去,礦坑塌陷,亂石裸露,風化嚴重,由礦坑底部向坑頂部,修建著一條步道,可隨時近距離觀察煤層的自然剖面。冷風恣肆地撩撥,細微的草的歌聲也就一波波地響起。

河南能源義馬煤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義煤集團”)工作人員介紹,義煤集團天新公司的前身是北露天煤礦。1917年,澠池縣義馬豫慶煤礦公司成立,公司在義馬車站北兩公里處開鑿直井兩口,深達47米,井口以上鋪小軌道作為運輸線。1948年,改組成立新豫慶煤礦公司,後又幾次改革,1958年成立義馬礦務局,1959年籌建北露天煤礦,1970年成立義馬礦區,1981年在義馬礦區設立義馬市,小城的歷史濃縮了煤炭開採的進程。

北露天煤礦是中原地區最早的露天煤礦,我國唯一一座引進前蘇聯標準軌蒸汽機車牽引自翻車等開拓運輸系統生產工藝的露天煤礦。

一輛修葺一新的蒸汽機,靜靜停靠在標準採煤軌道上,一旁的電鏟、自翻車,再現出當年的採礦工藝流程和生產場面,好似凝固了上世紀一幕幕火熱的場景,那時,汽笛長嘯,車輪滾滾,往來不息。北露天煤炭設計開採儲量2250萬噸,在國家急需煤炭的時候,有力支援了國家建設。

2004年,北露天煤礦因資源枯竭,實施政策性破產,2006年重組成立天新公司,2018年進行閉坑,煤礦開採成為歷史。

喧囂歸於平靜,如今的礦坑,依然側臥在隴海鐵路旁,守著它的往昔歲月,守著它的今日孤獨。

  

20世紀北露天煤礦時期中央站作業現場

 

三門峽:豫西百里煤城的滄海桑田

 

建設8276蒸汽機車

最早銀杏化石群

北露天煤礦層層挖掘,歷經60年開採,埋藏地下數十米的各類岩石,全部裸露在了地面。

20世紀80年代初,江蘇煤田地質勘探四隊的一位工程師,在採掘現場偶然觀察到,挖出來的煤矸石塊上,有一個個明顯的樹葉形狀,逼真形象。有心的工程師把石塊帶到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請古生物學家進行鑑定。

1995年,中國科學院的考古專家再次到義馬實地考察,他們驚喜地看到,在侏羅紀義馬組二段化石區,富含距今1.2億至1.8億年珍貴稀有的古生物化石,數量眾多,門類齊全。

北露天煤礦成了古生物學家眼中的一座富礦。2006年6月和8月,同樣是在侏羅紀義馬組二段化石區,又發現距今1.8億年前的鱉類化石和恐龍腳印化石。鱉類化石長約20釐米,表面的輪廓、紋路清晰可見。參加發掘的高級工程師章伯樂說:“鱉化石填補了義馬地區古生物化石多樣性的空白,在國內甚至國際考古發現上都屬罕見。”

望向赤裸的礦山,眼前好似升騰起了另一種景象,彷彿一個生動的三維動畫。2億多年前的中生代,這裡樹木參天,湖泊清澈,萬物生長,紛繁異常。後來生物滅絕,地殼崩裂,下沉上升,造就了今天特殊的義馬,它不僅以中原唯一的中生代產煤盆地而著名,而且在早中侏羅紀的義馬組含煤地層和晚三疊世地層中,保存了大量完美的各類動植物化石。

  

義馬銀杏化石

近20年研究,古生物學家取得了多項有世界性影響的科研成果。銀杏化石植物群的發現,在世界上引起轟動,它是全世界迄今發現最古老的銀杏化石群,被國際地質、古生物學術界命名為“義馬銀杏”,產出層位被命名為“銀杏層”。銀杏化石圖案,被選為第五、六屆國際古植物大會的會徽,以“義馬銀杏”為代表的義馬古植物群,被確定為東亞及歐亞的標準植物群。“義馬銀杏”的研究成果,被國內外最新的古植物教科書和專著廣泛引用,被認為是研究銀杏類植物的起源、生長、演化的里程碑。目前,義馬錐葉厥等植物化石及共生的其他植物學化石,多達21屬70多種。

歷經風霜,義馬及其這裡的煤層沉浮起落,留下別樣的風景與故事。那些與煤炭相關的工業遺產,沒有在歲月中斑駁沉沒,而是在保護傳承中璀璨生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