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下,宅家帶娃,父母當心陷入一種為轉移焦慮的“過度陪伴”

“新冠肺炎”肆虐,舉國抗疫,湖北作為重災區,受到嚴重影響,許久了,街道空無一人,學校停課,工廠停工。目前雖然復工復產復學迫在眉睫,但湖北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為確保疫情不向學校傳播蔓延,保護好老師學生,各地都緊急行動,把開學時間再次推後,這也意味著,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將更多、更充足。

家門之外,正在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家門之內,許多宅家帶娃的父母,開啟了“家裡蹲”模式,整日足不出戶,不得不重視親子互動。於是,有不少人告訴你怎樣有效陪娃,才能幫娃實現“彎道超車”,如何制定周密的學習和遊戲計劃,才能讓娃過得充實,有意義。

畢竟,沒有了校園生活的居家學習,難免因空乏而變得懶散,父母們便想盡一切辦法,給孩子定計劃、排節目、玩遊戲,並利用新媒體工具曬出自己的陪娃日常。還會在娃每日時間表上,把對應完成的項目,一一劃上對勾,如果勾多,就很開心,如果空白多,就很焦躁,認為自己的娃不自律,並且十分氣惱、自責,甚至是自我否認:認為自己沒有當好榜樣,導致娃的假期生活鬆散,可能會影響孩子將來的學習,甚至是毀了孩子一生。

就出發點而言,父母是想讓孩子在大疫面前不懶學,整天和孩子處在同一屋簷下,讓彼此動起來、忙起來,還可以培養娃的各項能力,拉近親子關係。

但是,這個時候的親子陪伴關鍵又特殊。關鍵的是,

父母們要注意,對孩子的過度關注、陪伴和干涉,不僅做不到幫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信、強大的人,反而還會帶來一系列問題。特殊的是,在疫情當下,父母的陪伴,很容易陷入一種是為了轉移疫情焦慮的“過度陪伴”,是虛假陪伴。

疫情當下,宅家帶娃,父母當心陷入一種為轉移焦慮的“過度陪伴”


那麼,如何判斷父母是否“過度陪伴”?這三個特徵明顯。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存在“過度陪伴”的問題,有三個特徵最為明顯:

①過分擔憂,尤其是對娃的防護特別關注。

比如除了自己正常的七步洗手法,進出門佩戴口罩之外,還不停要求孩子同步洗手、噴灑酒精、84消毒液,甚至誘導在家的孩子,把即使消過毒的衣服都全部換掉、鞋子也要強迫性放在門外等等。這說明父母自己正處於焦距情緒中,利用忙碌,來換取一點兒安心。

事實上,父母的這種焦慮情緒,能夠像病毒一樣“傳染”給娃。

據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心理系教授埃萊妮•哈特菲爾德及她的同事研究發現,包括喜怒哀樂在內的所有情緒,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從一個人身上“感染”給另一個人,這種感染力速度之快甚至超過一眨眼的功夫,而當事人也許並未察覺到這種情緒的蔓延。

研究還發現,負面的情緒較之正面情緒更易被傳染,這主要是由於接收情緒者會努力去安撫釋放情緒者,這使得負面情緒更易蔓延和傳播。而在關係密切的親人當中,其“感染”率更高,也更明顯。

疫情當下,宅家帶娃,父母當心陷入一種為轉移焦慮的“過度陪伴”

②把親子互動當任務來完成。

過度陪伴的父母,會不管孩子是否有意願,身體和情緒如何,都要求孩子每天必須要完成1小時親子閱讀,40分鐘親子游戲等等目標任務,不懂彈性安排。同時,父母在陪娃時,根本不考慮孩子是否玩得快樂,做不到全心投入,只盼這個遊戲過去,好完成下一下任務,處於麻木、機械地執行任務當中。比如,在進行親子游戲時,想的是快點完成,還要去完成親子閱讀呢。因此,父母對孩子無法展露笑顏,也無法享受其中,對孩子的提問也表現得很不耐煩。父母這種表現,不僅是對孩子成績的擔憂,也是對疫情的不可控深感無力。

曾經有一則很火的短視頻廣告,名叫《陪著≠陪伴》,在視頻當中:兩個媽媽帶孩子在遊樂場玩耍,當孩子進入遊戲區後,媽媽就自顧自地聊了起來,孩子從難度較高的滑梯上,順利地滑下來,滿心歡喜地期待媽媽的表揚,看見媽媽在聊天,就大聲喊了媽媽,卻得到的是媽媽頭也不回地敷衍,孩子很失落,自己一個人走回了滑梯。

應該說,這是一種變質的親子陪伴,就像新鮮的食物放了很長已經,已經變了質。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十分細膩而敏感,尤其是在疫情的籠罩之下,他們承受著各種各樣的迷惑與恐懼,他們的心理承載力還未成熟,需要有父母引導與關愛,作為父母,此時忙著按時計劃嚴格執行和完成,看上去好似確實陪伴娃了,但在孩子看來,這份沒有用心的陪伴已然“變質”。

疫情當下,宅家帶娃,父母當心陷入一種為轉移焦慮的“過度陪伴”

經常有意無意地提醒孩子“不要害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春節不外出,開學時間延遲,沒人來訪等等,這個又漫長又乏味的居家生活和學習,對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此時,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下意識地提醒娃,不要害怕,甚至從媒體上找到各種疫情相關信息、圖片,一股腦全部“分享”給孩子。 孩子更容易為此出現不聽話、撒嬌、賴皮等情況。

父母的這句話和行為,看上去好似在安撫孩子,實則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父母的情緒已經被疫情所控制,處於緊張狀態,父母的情緒已如拉滿的弓弦一樣,稍有裂紋就會崩斷。這種帶著情緒陪伴,極有可能會讓孩子陷入更恐懼、更害怕的狀況當中。

疫情當下,宅家帶娃,父母當心陷入一種為轉移焦慮的“過度陪伴”

綜上所述,疫情之下,在親子陪伴的過程中,如果父母一味追求掌控感,鮮少顧慮娃的情緒,也看不到娃的內心感受,更沒有真正關注娃的需要和內心自己自己也不享受其中,就是陷入了“過度陪伴”、“虛假陪伴”的黑洞,只是“表面陪伴”罷了,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

疫情當下,宅家帶娃,父母當心陷入一種為轉移焦慮的“過度陪伴”

疫情當下,父母的過度陪伴,至少會對孩子造成三種傷害。

眾所周知,此次疫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替代掌控”。就是指的人們遇見這種自己無法掌控的事件,會在另一個地方找尋掌控感,從而緩解焦躁,獲得安全感。比如,你目前大家對疫情之後的工作和經濟有焦躁,但對公司的人事無法掌握,但可以用埋頭學習來代替。比如對病毒無法掌握,就利用掌控娃的作息來得到緩解。聽起來好像根本沒有什麼問題,好像也是緩解焦躁的一種方法。

但是,如果這種“替代掌控”過於刻意或者說過度了,就會出現許多危害。例如由於父母只是孩子生活的環境,並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導,如果“過度陪伴”孩子,甚至把親子陪伴當成工作、指標和任務一樣來完成,就會傷害娃的能力、成長和情感。

疫情當下,宅家帶娃,父母當心陷入一種為轉移焦慮的“過度陪伴”

①會影響娃的注意力。

由於過度的陪伴,會讓孩子有眾星捧月之感,帶來最為明顯的問題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比如父母總是第一時間關照孩子,家裡所有人都圍著娃打轉,總是不願意給孩子獨處和獨自完成任務的機會和時間,長此以往,真正孩子上學的時候,如果沒有家人在一邊幫助和陪伴,孩子就很容易分神,影響學習進度和效果,甚至因不願意離開父母,產生上學焦慮症。

②會讓孩子喪失自我。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如果過分強勢,一定要孩子按照指令和規則執行,孩子就容易失去自主意識,一切全權交由父母作主,慢慢地,孩子就會變得為父母而活,失去自我。

③會讓孩子情感上無法獨立。

父母過度陪伴,會讓孩子在情感上依賴父母,使孩子無法忍受跟父母分離,讓娃很難融進集體生活,從而導致雙方感到焦慮,長此以往,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過錯過錯,過者為錯。凡事過則錯。”因為父母強勢,以獲得掌控為目的,就會過度侵佔娃的成長空間和自主世界。而經常失去自主世界的孩子,長大後就會變得自私狹隘、自大暴躁、懶惰並缺乏孝道,甚至不能擔當、不能自理、沒有規矩和禮儀等等,這些個性上的缺點對娃身心的成長非常不利。因此,過度陪伴、表面陪伴只會給娃的成長造成阻礙、困惑與煩惱。

疫情當下,宅家帶娃,父母當心陷入一種為轉移焦慮的“過度陪伴”


那麼,在疫情之下,如何規避“過度陪伴”呢?

第一,實現自我接納,才是有效陪伴的前提。

雖然說“父母情緒穩定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但是並不是說父母要強作穩定就對孩子存在利於影響。這中間有一個過程,如果父母的情緒處於波動當中,再怎麼掩蓋,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的。

想要情緒穩定,父母必須要實現情緒上的自我接納。父母首先要認識特殊時期,面對病毒的擴散,恐慌、焦慮、緊張等情緒都不為過。其次,父母還要看到與子女共處一室,難免會放大彼此身上的缺點,情緒上暴躁在所難免,也是正常的。最後再接納自己的情緒的基礎上,對自己的情緒進行適當調整。這樣一來,父母的情緒穩定了,孩子才會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安全感,以及應對危機的力量,實現有效陪伴。

疫情當下,宅家帶娃,父母當心陷入一種為轉移焦慮的“過度陪伴”

第二,在陪伴的過程中,對孩子少命令多傾聽。

我們已經瞭解到,控制與命令孩子,會傷害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造成孩子沒有責任感,還會引起孩子的辯駁、反抗及憤怒。而用心陪伴孩子的父母,多會“用心”聽孩子說。哪怕孩子的想法聽起來是幼稚、奇特與意外,但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都是合理的。

因此,父母在陪伴孩子時,不妨先問一問自己:“我是不是又在利用陪伴孩子獲得掌控感?”這樣一來,父母就有機會和時間讓自己反思,做到聽孩子說,而不是命令孩子去做某件事,規避利用親子陪伴來獲取非常時期的安心。

疫情當下,宅家帶娃,父母當心陷入一種為轉移焦慮的“過度陪伴”

第三,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和距離。

人人都喜歡被人關心,但如果父母對娃的關注過了頭,就會讓娃感覺不舒服,有一種被人窺視的不悅感,同時也會引發反感,從而讓親子關係惡化。比如娃在擺弄玩具,父母就在一邊讀故事;娃看繪本,父母放出專注音樂;娃的一舉一動,父母都看在眼裡,甚至娃看疫情信息,父母就給他講疫情知識。

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空間,它的範圍大小由雙方人際關係和所處情境決定,包括父母與子女之間,也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間和距離。這是由於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需要有一定的自我空間。尤其是在疫情這個特殊時期,一方面活潑好動的娃無法接觸外面的世界,也不能去找小夥伴愉快地玩耍了,就會因“難熬”而哭鬧;另一方面父母與娃的親密接觸多了起來。這種宅家的時間,就像手機的電池,已經處於滿格,如果父母再對娃進行“貼身陪伴”,就會讓家庭裡的代際矛盾出現,不僅做不到有效陪伴,還會令親子關係疏遠。

疫情當下,宅家帶娃,父母當心陷入一種為轉移焦慮的“過度陪伴”

結語:

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在武漢,情在中國。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新冠肺炎”成為全國,甚至全世界的焦點,它不僅奪走很多人的生命,也奪走了孩子們的玩樂和學習時間。

危機當前,簡化程序,保障武漢。許多人只能選擇呆在家裡,父母們嘗試儘量安排好宅家帶娃的親子時光,都十分重視對孩子的陪伴,費盡心思地去計劃、填滿娃的所有時間,想讓娃在這個加長版的寒假,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卻忽視了自己的焦慮,可能會帶來親子之間的“過度陪伴”,傷害了娃卻不自知。

娃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模式,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與父母不同,對娃的“過度陪伴”,會給娃的能力、成長,以及情感都帶來一定程度的傷害。

在這樣的特殊假期裡,我們的心情多少是會受到疫情影響。為減少父母轉移焦慮,對孩子造成傷害,父母首先要通過三個明顯特徵,來判斷自己是否有“過度陪伴的行為”,然後及時去調整狀態,並且學會珍惜和娃在一起的親子時光,在學會接納自我情緒的同時,安排好日常嚴疫措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保有一定的空間和距離,才能讓自己和孩子在這段假期裡過得輕鬆自在、充實和有意義。

疫情當下,宅家帶娃,父母當心陷入一種為轉移焦慮的“過度陪伴”



今日一語:珍惜當下,是對生活最大的溫柔。

今日話題:各位老師家長,您在假期裡,是否有“過度陪伴”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