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平臺新零售~趨勢?如何做?

運用網絡文科普一下,有感興趣想嘗試的,或者想當個副業做做的。起步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一下。

本人是上班族,想整個副業做做,可以多個收入來源。結果一路趟著地雷,連炸帶躲的走到了現在。

分享經驗,也可以私聊我解惑,該如何選擇。時間有限改如何選擇。平臺如何選擇,都可以私聊我。

說的到不到位自己權衡。

下面。正題:

“互聯網+”浪潮的到來,社交電商得到新的發展,社交電商以其較強黏性、互動性、精確用戶細分與巨大商業潛力以及較低營銷、時間成本迅速發展起來。本文基於社交電商特點,對“互聯網+”浪潮下當前社交電商發展模式進行分析,並探討了“互聯網+”浪潮下社交電商市場前景。 HiShop為大家整理社交電商概念與特點,社交電商產業鏈模式圖解,並且附上社交電商產業鏈模式圖解,以及下一篇講《十大社交電商平臺》

  一、社交電商概念

  社交電商概念。在當前以互聯網為依託進行社交活動日趨普遍,在很多互聯網用戶日常生活中,微博、微信社交成為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具體來說,就是藉助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對商品內容進行傳播分享,引導用戶對商品購買或消費的行為。

  ① 從消費者視角看,社交電商與其購物行為的息息相關主要體現在購物前對店鋪和產品進行選擇、購物中實現與賣家交流互動和購物後消費者形成的消費評價及購物分享。

  ② 從電子商務企業視角看,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對社交網絡進行運用,主要目的在於加強與用戶溝通交流,促進產品更加順利地推廣和銷售。

  ③ 從社交網絡媒體視角來看,其對電子商務開展營銷,主要目的在於通過推廣、銷售電子商務企業產品獲得相應廣告利潤。《社交電商視頻》


社交電商平臺新零售~趨勢?如何做?

三、社交電商模式

  社交電商有哪些模式,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社交電商不是簡單的“社交 電商”,它的形態可分為很多種:

  第一種:電商 社交

  “電商 社交”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本來就是做電商,自己順帶開了個社區,來增加客戶們的交流溝通,增加粘性,引導買賣,比如淘寶裡微淘、淘達人、淘直播;另一種就是賣家意識到原來增強社交屬性可以增強用戶粘性,並且發現邀請社交領域的KOL作為自己商品的導購,商品的轉化率會更高。這兩類都是傳統電商轉型社交電商的方法,所以轉型相對簡單,轉型的成本更低。

  如果按這樣區分,淘寶裡的手淘就屬於社交電商。

  第二種:社交 電商

  這類模式一般都是從主題社區起家,比如以前的戀愛社區,社區的人氣聚集起來之後,上線一個在線付費教育網站。這本質上就是社交電商。做垂直社區的也是一樣,先通過優質內容圈住一批人,然後賣貨,這跟在線下開個酒吧,把人吸引到酒吧裡來,然後給人賣酒是一個邏輯。

  這種模式是建立一個能滿足人社交欲求的圈子(社群),請大夥來玩,然後順帶賣點東西出去。這種模式線上線下都可以用,只不過到了線上,就成了電商。

  一般這類型的興趣社區,會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社區裡還有意見領袖、紅人、導師等,比較典型的例子,小紅書。

  前兩年一直被當成新概念、新理念的社群電商,其實也是這種邏輯。

  第三種:導購型

  這一種模式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平臺,一種是個體。

  先說平臺型,比如蘑菇街,專門建立導購平臺,請KOL導購,吸引顧客購買,更容易使用戶產生信任感和黏性,這種方式跟線下櫃檯異曲同工,區別就在於一個是線下成交一個是線上成交。因為有KOL導購,給用戶更強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所以成交率比較高。

  再說個體,比如微商、網紅、淘寶客這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是利用一切自己可以觸達的社交網絡,鋪貨賺錢。觸達的範圍近到生活圈,遠到粉絲圈,甚至包括陌生網絡好友。

  這種模式內在核心表現在3點:

  1.得有產品,無論是自家的、代理的、還是一件代發的;

  2.得有展現渠道,這就包括常見的微信、微博、qq空間、淘直播,包括蘑菇街、楚楚街;

  3.得有潛在用戶,每個渠道都有吸引粉絲關注方法。很多人誤認為微商就是傳銷,其實真正朋友圈賣貨的微商和微信賣書的自媒體大咖羅振宇,從社交電商本質上來說,其實沒什麼區別。非要區別的話,是經營方式、產品選擇、個人定位、營銷方法的不同。很多傳統企業做社交電商,大多借助的就是這一批人的力量。

  第四種:平臺型微商

  平臺型微商的模式有很多種:其中有直銷模式,銷售分傭,購物返利,可惜容易被傳銷利用。比如騙了很多人最後被查封的雲在指尖、星火草原。

  在一些信息落後、網絡不發達的地方,騙子們打著移動互聯網、創富先機的幌子,很容易把人給忽悠人進去。這個模式界定模糊,邊界模糊,我認為只有有一定家底的電商巨頭才能做都大,畢竟這種模式需要有足夠物美價廉的進貨渠道才能支撐起中間的返傭,且讓終端客戶覺得不貴。

  平臺微商粗略可分為兩大類:

  1.中心化平臺微商。這類是社交電商裡比較複雜的一種模式,涉及到平臺和商家、商家和商家、商家和微商、微商和微商等多維度的利害關係。電商思維還是微商運營思維?供應鏈怎麼解決?要不要走自營?機制是單級還是多級?……目前看來中心化平臺微商從2015年到現在都屬於探索階段,至今還沒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像萌店、雲集、網易考拉等,也是中心化的平臺微商,但其內在的模式邏輯還是略有不同。

  2.去中心化的平臺微商。最典型的就是小黑裙,去中心化平臺微商只賣自家的產品,平臺上只有自家東西。和中心化平臺微商可以賣多個商家產品相比。去中心化的平臺微商更簡單,可以說是傳統微商代理模式的系統化。

  第五種:拼團型平臺

  最典型的代表是拼多多和萌店,這種模式是大家一起拼團購實惠、以及團長免單等方式引起用戶裂變,主要賣一些需求廣、單價低、高性價比的產品,藉助社交的力量進行傳播。但拼團形式,目前利用的是用戶買實惠、佔便宜的心理,東西一旦不實惠了,這種模式很難玩得下去。

  第六種:微商代理

  這裡主要講的是狹義的微商,也就是大多數眼裡的微商。

  這種模式是將傳統線下的代理囤貨模式搬到了線上,並融入了直銷的團隊運營打造。傳銷還是直銷其實也是在一線之間,主要看最頂上的人是想走貨到終端路線還是圈錢就走。這種模式的優勢是粘性強、好複製和管理,信息傳達快。缺點是層次多,缺乏第三方監管,對終端消費者和低層代理可能造成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