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黑除惡乃使命職責 蠟炬成灰仍不忘初心——追記連雲港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楊志成

  本刊記者 丁國鋒

  “有點發熱沒大礙,工作這麼重要不能耽誤,等過一陣忙完就休息!”

  “辦法總比困難多,難事要擔得下,要敢於接燙手山芋。”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

  江蘇省連雲港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楊志成病逝,他生前留下的點滴話語,卻深深烙在了和他朝夕相處的政法幹部心頭。

  作為一名有著33年黨齡的老黨員,楊志成從基層派出所民警幹起,在政法戰線上摸爬滾打了36年,尤其是在市委政法委領導崗位的13年間,為守護一方平安和法治,盡心盡責、嘔心瀝血,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幹事創業的“拼命三郎”

  在連雲港政法系統,楊志成身上那種敬業勤勉、不畏困難、勇挑重擔的精神,親力親為、細緻入微、精益求精的個性,是出了名的。“要在思想上和中央、省市委同頻共振、步調一致”“要始終保持不忘初心的本色”是楊志成矢志不渝的內心堅守。

  2006年7月起,楊志成從連雲港市公安局教育訓練處處長兼警察學校校長崗位提拔到市委政法委,此後13年間先後擔任市綜治辦副主任、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市綜治辦主任、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等職。在領導和部下眼中,無論職務如何調整,無論工作時間還是節假日期間,無論身體健康還是帶病工作時,他始終如一,保持著對工作的激情和執著。

  在他擔任市委政法委領導期間,是黨委政法委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強化自身建設、系統推進社會治理、大力提升服務改革發展穩定能力的重要時期,也是連雲港政法綜治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階段。

  其間,連雲港市委政法委創新開展了等級化平安創建、邊界聯防聯調、雙聯雙優平安結對共建、多元融合式調處機制建設、公共安全雪亮工程、百千萬“八大行動”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政法品牌工程,有效激活了基層政法綜治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幫助基層解決了一大批困難和問題,連雲港市公眾安全感逐年提升,2019年上半年達到97.7%,連雲港市也連續13年獲得江蘇省平安市稱號。這其中都飽含著楊志成付出的心血。

  楊志成在政法委副書記崗位上多年,留給大家最深刻的印象是工作上雷厲風行,作風上清廉自律。“他貫徹上級部署不折不扣,傳達省市會議精神從不過夜。”連雲港市委政法委副書記王新林評價說。

  “記得2018年4月,我們要開全市的網格化社會治理現場推進會,臨開會前他對其中一兩個文件的內容不是很滿意,晚上10點半給我打電話,我開著免提,邊聽邊記,手機都發燙了。”連雲港市委政法委基層社會治理處處長李傳江回憶說,直到將縣區網格化社會治理任務書、雪亮工程與網格化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方案等文件內容逐條推敲過關,臨近12點才在電話那頭囑咐他“先好好休息”。

  2018年1月,連雲港市公共安全雪亮工程建設獲中央政法委、國家發改委、公安部批准為全國重點示範支持城市。這與連雲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委政法委全力爭取、有力推進等因素密不可分。

  “連雲港市的財力投入和基層基礎水平不能和發達地區相比,但這幾年政法綜治工作之所以能得到上級領導機關肯定,靠的是在楊書記日常工作的精神感染下,政法委幹警們身上那股團結拼搏幹事業的韌勁、遇到困難不服輸的闖勁!”李傳江回憶說,短短兩個多月就能申報成功,和楊書記直接牽頭申報有很大關係。

  下基層接地氣“馬不停蹄”

  在下屬的眼中,楊志成是推進網格化社會治理工作中最堅決的一位。他經常輕車簡從深入基層村社區一線調研情況、督查進展,遇到具體問題就現場辦公、當場拍板,儘量不給具體辦事的幹部留困難,不給基層群眾留疑問。“他經常採用限時報送進度的工作方式,督促下面認真貫徹落實,也是他對自己、對部門處室自我加壓和時刻保持旺盛鬥志的一種辦法。”李傳江說。

  “他對工作的認真有時到了較真的程度。為了文件中幾處措辭,他會在電話裡斟酌討論半天。飯後和我出去散步,走著走著一聲不吭,轉眼一看就知道又在思考問題,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了。”楊志成妻子榮華回憶說。

  政法委人少事多,方方面面需要協調,時間久了一些幹部難免出現拖沓、畏難等問題。楊志成從不先入為主、簡單粗暴地批評,而是以鼓氣鼓勁為主,思想上認真剖析,態度上春風化雨,行動上身先士卒,邊抓工作邊教育培養幹部。

  “去年底網格化創建達標衝刺攻堅戰,六個縣區四個開發區板塊要在每天晚上7點前彙總數據到市裡,他每天都看報表查進度,最後10天幾乎每天都幹到晚上12點。”維穩指導處處長孫強國回憶說,讓同事們至今最津津樂道的那場“戰役”中,楊志成經常晚上下鄉巡查,幾乎每天都通過“網格化建設群”,給全市參與的40多名工作人員加油鼓勁,還經常針對當天排查出的問題直接打電話給下面,難辦的問題甚至直接打電話給縣區主要領導協調解決。

  “記得一次早上上班要去巡查,10點不到就直插贛榆,11點多到了就談問題,解決了又馬不停蹄去東海,中午很晚用完工作餐就回到市裡,在連雲港地圖上走了一個三角形。”孫強國說,這樣的工作節奏對楊書記來說是家常便飯,大家也都慢慢適應了這種快節奏,一起“痛並快樂著”。

  時刻惦記關愛群眾

  多年來的政法工作,錘鍊了楊志成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忠貞不渝的信念。如今,回想起楊志成生前的點點滴滴,始終閃耀著一名黨的領導幹部的熠熠光輝。

  “政法綜治工作本質就是群眾工作,要始終將站穩群眾立場作為謀劃思路、指導工作的動力之源”“不帶著情感、不接地氣的工作就是作秀,只有帶著情感下基層,看得見、摸得著、體會得到,那才是對老百姓的溫度。”這是楊志成經常掛在口頭的話語。

  徐圩新區徐圩街道東陬山村是較為偏僻的經濟薄弱村,是連雲港市委政法委的聯片指導點,楊志成作為掛鉤聯繫人多次帶領駐點工作組深入調研。“我來村裡駐點調研,就是要聽聽大家的心裡話,看看新農村建設還存在什麼困難,請大家不要拘束,暢所欲言。”在2012年4月19日連雲港市委政法委印發的一份內部專刊上,詳細記錄著整個駐點調研的細節。

  專刊中可以看到,現場原本略顯拘謹的村民代表們,聽到楊書記的一番開場白後心情放鬆了不少,紛紛發言,針對交通不便、吃水困難、發展建設資金緊缺、生產方式單一、群眾積極性不高等困難和問題各抒己見。“他還自掏腰包購買了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給83歲的特困戶送去。”時任街道組織、宣傳委員葛苗回憶說,座談中他不忘強調建強村“兩委”班子,凝心聚力謀發展,要求他們建立規章制度規範行為,堅持村務公開、透明、民主,隨時接受群眾監督。

  東海縣白塔埠鎮王小埠村是連雲港市委政法委定點對接的扶貧村。2018年期間,在連雲港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立斌帶領下,政法委幹部一年期間走訪了525戶農戶,直接幫扶困難群眾46戶,還收集了群眾意見建議150餘條,幫助解決了包括喝上自來水等10件群眾最急切最期盼的問題,按計劃完成了貧困戶脫貧指標。“每次楊志成同志陪同我下去走訪,準備工作都做得十分細緻,梳理蒐集群眾意見後還將問題作為輿情上報。”王立斌說,對走訪中群眾反映的法治方面訴求,楊志成都做到件件有落實,有迴音,還緊密結合他分管的網格化社會治理工作,幫助提升平安法治村居建設水平。

  最後時光堅守在掃黑除惡一線

  在領導眼中,楊志成是最能擔責任、扛任務的“左膀右臂”,是一位忠誠擔當、樸實做人、踏實做事的優秀幹部。“現在回想起來,他是忍受著病痛,最後兩個多月一直髮低燒,卻依然堅守在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一線崗位,直到生命最後一刻。”王立斌倍感惋惜地說。

  “他是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又是掃黑辦常務副主任,眼看著中央督導組就要到江蘇督導,他是思想上認為自己不能在最關鍵的時候放下那份責任。”連雲港市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朱浩說。

  “他發低燒,以為是感冒很快就會好。”擔任著掃黑辦綜合協調組組長的孫強國回憶說,有時候楊志成的腰累得直不起來,就靠著椅子慢慢緩解,這樣一直堅持到中央督導組下沉連雲港督導後召開彙報會的6月5日。當天,他還召開會議,對督導組提出的六條整改意見部署了整改落實方案,才回家休息調養。

  “他那種倔強勁,我很難說服他放下,到現在我都沒有緩過神來,真不知道他為了什麼。”楊志成妻子榮華回憶說,2019年五六月最忙的時候,晚上他基本只睡四五個小時,一早起來看他又精神抖擻,有空他自己步行去針灸,看著有些轉好,心裡也慢慢麻痺大意,沒有在他最需要治療的時候下狠心攔下他。

  “他工作認真、思路清晰,特別是對出臺文件、通報要求特別高,每一篇文稿都親自批閱修改,尤其是要召開新聞發佈會,材料他都逐字逐句修改。”連雲港市掃黑辦專班負責人、市公安局水警支隊政委徐繼超介紹,楊志成提出關於“兩委”幹部清理整頓、對掃黑除惡舉報線索處理等多個具體措施,都得到了省掃黑辦的高度認可。

  6月13日是楊志成工作的最後一天。當天早上他突然接到電話,有個線索需要緊急陪同從鹽城趕來的中央督導組成員去灌雲縣有關部門核實。當時的楊志成發著低燒,臉上、膀子上幾乎沒有血色,“我不能不去,那是態度問題”“有點發熱,給我買個體溫計,再買一盒小柴胡沖劑!”當天中午吃完工作餐,楊志成在車上休息了一會兒,又堅持陪著走訪了縣紀委、公安局等單位,直到當天下午5點多,在大家的勸說下才讓人送回家。

  當天,距離楊志成罹患胰腺癌病逝的7月21日,僅差38天。

  “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以來,楊志成同志始終一如既往地堅守在鬥爭一線,特別是中央督導組進駐連雲港期間,他在身體狀態不適的情況下,仍然忍著病痛,衝鋒在前。”王立斌說,楊志成一生是對黨絕對忠誠講政治的一生,是心繫政法事業講奉獻的一生,是嚴守底線紅線講規矩的一生。他的去世,使我們黨失去了一位好黨員、好乾部,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同事、好戰友,使妻子失去了一位可以信賴、依靠的丈夫,女兒失去了一位可愛可敬的慈父;他這種勤勤懇懇、忘我工作的奉獻精神;廉潔自律、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為人正派、忠厚老實的高尚品德,將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