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唯一和長城同時建造並具有長城作用的清真寺

天鎮縣袁家皂村是大同市四個回族聚居村之一。位於陽高縣與天鎮縣、河北省陽原縣交界處的“深山老林”中,西北距陽高縣城30多公里,正西距大同市區60多公里。村莊建於白登山南麓,桑乾河北坡,呈低平狀黃土丘陵地貌。明代袁家皂屬鎮虜衛管轄,那時候的名稱為原家皂堡(見明正德八年《大同府志》),是明代長城沿線駐紮軍隊的地方。據記載,原家皂堡為明天順年間大同鎮天成衛長城沿線修建的29座邊堡之一。清朝前期,大同鎮陽和衛與高山衛合併稱縣後,這裡劃歸了陽高縣,後又幾經變動,2018年又劃歸天鎮縣。

全國唯一和長城同時建造並具有長城作用的清真寺

門樓和邦克臺。

袁家皂村,屬於陽高縣馬家皂鄉,原屬天鎮縣,舊稱原家皂堡,也叫原家皂(zao)堡,或稱袁家灶(zao),總之地名的寫法在變動,說的都是同一個地方。根據大同府志的記載,該村大約建成於1457-1464年間,當時屬於大同鎮天成衛長城沿線的29邊堡,推測是明代回族駐軍建造。該村是一個回民聚居村,陽高縣的回民主要分佈在袁家皂村,袁家皂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在村的東頭,當地一些人稱作“古廟”,據說是“全國唯一和長城同時建造並具有長城作用的清真寺”。

全國唯一和長城同時建造並具有長城作用的清真寺

俯瞰袁家皂清真寺。目前只剩門樓、大殿殘垣、望月臺和邦克臺。

袁家皂村清真寺算得上籍籍無名,論名氣當然不可能跟大同市清真大寺或者宣化清真寺相比,但是它在史料中是被記載的。
清真寺的建築時間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為:袁家皂清真寺,是明天順年間創建明長城沿線軍事設施原家皂堡時和明長城同時建造起來的清真寺院,其邦克臺與望月臺,採用長城烽火臺的建造技術,用黃土夯築十餘米高的四方高墩,四圍包以城磚而成。既用以駐地穆斯林的宗教設施邦克臺和望月臺,又作為駐軍將士的瞭望臺和烽火臺,極大地方便了預防敵警。清真寺做到了軍事與宗教兩用,在中國伊斯蘭教寺院中是較為獨特的。

全國唯一和長城同時建造並具有長城作用的清真寺

清真寺門樓,傳統中式建築裝飾,門樓梁頭是“壽”字。

據袁家皂村的穆斯林老人說:又云兩座臺子原是防蒙古人的瞭望臺,回民蓋寺時就正好做成了邦克臺與望月臺。

全國唯一和長城同時建造並具有長城作用的清真寺

清真寺大殿,幾近坍塌。

袁家皂清真寺總體說是中規中矩的回族建築風格,但同時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裝飾手法。從方向上看,禮拜大殿建在坐西朝東的方向,聖龕背向正西,這是因為麥加克爾白是伊斯蘭教的朝向,全世界穆斯林禮拜時都面向它,而中國位於麥加之東,故聖龕均背向西。

全國唯一和長城同時建造並具有長城作用的清真寺

從清真寺大殿後牆能看出“凹壁”是捲棚頂。

袁家皂清真寺佔地面積600多平方米,為正方形單進院,門樓古色古香,門樓外梁頭上刻有“壽”字,門樓內兩側磚牆上有花飾。禮拜大殿在一石壘臺階之上,面闊3間約8.7米寬,進深2間約7.8米長,為大木起脊傳統古典式磚木結構,牆體採用大同當地常見的“穿靴帶帽式”,即牆體底部、頂部及四周以較結實的磚料砌築,而中間則多以土坯材料填充。大殿內有六根立柱,牆面上書寫有美化了的阿拉伯文“清真言”都阿。凹壁在正向牆面,是一門型壁龕,叫“米哈拉布”,是阿訇教長站立講經和領拜之地,被認為是清真寺最聖潔之處,裝飾很講究,這裡的裝飾是一幅以蘭彩大書的正方形經字都阿。

全國唯一和長城同時建造並具有長城作用的清真寺

門樓、邦克臺、大殿。

大殿前部椽頭向外超出,形成一個較大的屋簷,石雕柱礎等構件精美(已丟失)。原有5間土坯券窯洞在院內北側,一間為教長室,一間為伙房,3間為水房洗浴房。最特別的是:在寺之西北角和東南角各有一類似邊關烽火臺(也作瞭望臺)的高臺,這就是望月臺和邦克臺。高臺高約6米,用黃土夯築成,據說高臺周邊原包有磚石。
相傳穆斯林一天的開始不是日出,而是月出,人們站在樓上,看到月亮出來,就表示新的一天開始了,因而要設望月臺。念邦克又叫喚禮、宣禮,每日五時拜前都要念邦克,以此召喚所有的穆斯林來禮拜,因此要在門樓旁建邦克臺(或樓)以便讓聲音遠播,有的大清真寺還是雙邦克樓。

全國唯一和長城同時建造並具有長城作用的清真寺

從門樓可看到清真寺大殿美化的牆壁。

令人遺憾的是,袁家皂清真寺現已殘破不堪,四面院牆已不復存在,清真寺門樓、邦克臺、望月臺尚在,禮拜大殿因為柱礎丟失即將坍塌,岌岌可危,土坯券窯洞也已全部不在。鑑於袁家皂清真寺修建望月臺、邦克臺的方式是全國僅有的一個獨特案例,強力呼籲有關方面予以特別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