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壽縣位於安徽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歷史上曾是楚文化的故鄉,也是淮南王劉安著書立說的地方。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圍以城牆。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有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欹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遠眺八公山。行走於古橋之上,漫步於古城之間,很多不同時代的遺蹟,凝聚著厚重的歷史記憶,讓人浮想聯翩。山、水、城、以及人的活動構成了環境的獨特經驗感受。實實的城牆將城內亂亂的、鬆鬆的、豐富的建築包裹得緊緊的,是環境經驗的驟然切換。

▼主入口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軸測圖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城內建築的類型是院落式的,它既不同於北方的院落住宅,也有別於安徽南部的徽州民居。它保持著南方建築垂直院落的形制,窄窄的街道,小窗、實牆,以抵禦冬天的寒冷,夏天的陽光。這些古城的形態,建築的類型,映射出強烈的自然氣候特徵,以及當地文化及生存方式的特徵。


▼鳥瞰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文化藝術中心建在古城的東南一兩公里外的新城,過去是農田,空曠、平坦,缺少樹木。周邊已經建造出我們這個時代典型、但索然無味的高大建築。這些建築既不反映當地的自然氣候特徵,又與當地的文化沒有任何一點關聯。蒼白的地段,似乎就像一張白紙,可以任意想象。縣領導也非常開明,沒有就設計提具體要求,只提出“一定要快,明年完工”。看似一切順利簡單,不過,直覺告訴我,這活並不好做。


▼總平面圖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文化藝術中心的主要內容是美術館,文化館,圖書館及檔案館等。文化藝術中心不是新概念,受影響於前蘇聯,50-70年代,建造了很多。但今天,它又被賦予很多新的可能,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它的訴求是塑造市民文化活動的公共空間,它應該像鬆軟的海綿,把人吸進去,遊走、交流、停留、駐足,而不應是漂亮的雕塑,可望而不可遊。


▼主入口與橋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就像以往構思初始狀態一樣,第一個湧入我腦海中的問題是:如何找尋壽縣地域的自然氣候和文化的根源,就成了我們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可能是多年的習慣,每到一個地方,我總是希望到這個地域最古老的文化遺存環境中行走,看看老民居,看看遺蹟,感悟我們的先人在沒有技術的前提下,如何在原始自然和主動建造中尋求平衡。壽縣古城中的老建築給予了我們足夠多的啟發。垂直院落內向的家庭居住形態、四通八達的窄窄里弄將家家戶戶彼此相連,這些特徵不僅映射出當地人的生存方式,也暗示出當地自然氣候的建造法則。重新塑造這樣一種生活的、空間的經驗,就會讓壽縣文化藝術中心根植於當地的土壤之中。

▼徽州庭院形態&方案模型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庭院與清水混凝土細節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最早的草圖清楚的表達了多個尺度各異的院落被置於相對方正、封閉的矩形塊之中,一條蜿蜒起伏,時上時下的公共廊道將它們串聯起來。每一個功能擁有兩到三個內院,建築主入口的前院尺度較大,形成了一個公共廣場,意味著壽縣民居中的“堂屋”,建築後部的後院又有著壽縣民居中“後花園”的味道。這條漫遊環道,引導著人們緩步橋上,穿越水面,步入建築之中。從前院開始,在不打斷室內連續性的前提下,人們可以穿梭遊覽於佈滿了很多內院的整個建築。沿著這個可遮陽避雨的環形廊道,參觀者時而在一層,時而又到了二、三層,空間變幻莫測,光影時明時暗,去探索發現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徽州本土民居形態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分析圖:內院+公共連廊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草圖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前院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自蛇形環廊入口觀前院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二層蛇形環廊,Corridor on the second floor ©蘇聖亮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自蛇形環廊樓梯觀前院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後園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自蛇形環廊觀後園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內向型構想是對周邊未來發展不可預測的明智選擇,也映射了壽縣古城歷經時代蒼蒼而自我泰然處之、兼容幷蓄的強大的生命力。


▼自二層庭院觀蛇形環廊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細節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局部軸測圖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首層平面圖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二層平面圖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三層平面圖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屋頂平面圖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剖面圖1-1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剖面圖2-2,section 2-2 ©朱錇建築事務所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項目名稱:壽縣文化藝術中心
設計方:朱錇建築事務所
項目設計 & 完成年份:2015-2016年 & 2019年7月
主持建築師: 朱錇
設計團隊:由昌臣,Shuhei Nakamura,劉伶,吳志剛,楊聖晨,杜揚,柯軍,丁新月,吳禛和,杜瑤
項目地址:中國安徽,壽縣


建築面積:30010平方米
攝影版權:蘇聖亮
合作方:
結構和機電:北京建院約翰馬丁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景觀:朱錇建築事務所,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院
室內:朱錇建築事務所,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院
客戶:壽縣人民政府 
品牌:
清水混凝土:安徽華城混凝土有限公司
鋁合金幕牆:山東金象鋁業有限公司
玻璃:無錫耀皮玻璃工程有限公司


感悟“藏、息、休、遊”所賦予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