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配角”:美國“佩裡”級護衛艦的起源

天生“配角”:美國“佩裡”級護衛艦的起源

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美海軍一直把造艦的重點放在航母和核潛艇上,對新式護航艦隻的發展不夠重視。以致20世紀60年代時,美國海軍旗下盡是些二戰時的“老爺艦”。1969年時,171艘現役驅逐艦中有153艘已超過20年的艦齡。驅逐艦凸顯“超齡”在美蘇爭奪海上霸權中日益成為嚴重問題:蘇聯海軍驅逐艦數量當時雖然不及美國海軍的一半,但是艦齡都相對年輕。同時,蘇聯潛艇戰鬥力有了飛躍式發展,不管是核潛艇還是常規潛艇,都相繼裝備了巡航導彈和雙平面自導魚雷,在戰術上對美海軍航母編隊構成了極大威脅。“老山姆”的“老爺艦”們此時偏偏難以勝任航母編隊的反潛護衛任務,為了保持對蘇修的海上優勢,美國海軍急需新型驅護艦隻。

不巧的是,屋漏又逢連陰雨。進入70年代後,美國在越戰泥潭裡越陷越深,又趕上1974—1975年世界性經濟危機,曾經的經濟“黃金時代”風光不再。上任不久的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埃爾默•朱姆沃爾特不得不在海軍艦艇發展上玩起了高低搭配:以數量較少的昂貴高性能主力艦艇作為艦隊骨幹,搭配可以大量建造的廉價低檔軍艦進行制海任務,該計劃對美國海軍起到了關鍵影響作用。

這一時期陸續建造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弗吉尼亞”核動力巡洋艦和“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屬於高檔艦艇,同時也需要一級能大量迅速建造、造價較低的護衛艦,用以代替將大批退役的老式驅逐艦和護衛艦。“佩裡”級導彈護衛艦很“不幸”地充當了這個“配角”。

“佩裡”級導彈護衛艦原稱“PF巡邏護衛艦”,於1970年9月開始可行性研究,次年年底12月完成初步設計。隨後,美國海軍在1972年4月指定巴斯造船廠為“佩裡”級首艦建造廠,次年5月開始進行施工設計,同年年底開始下料,1975年6月拖上船臺,1976年9月下水,最終於1977年11月完工服役,從可行性研究到完工服役,共歷時7年零2個月。

天生“配角”:美國“佩裡”級護衛艦的起源

“佩裡”級導彈護衛艦首艦全名為“奧利弗·哈澤德·佩裡”(Oliver HazardPerry),以美國海軍史上的民族英雄命名。奧利弗·哈澤德·佩裡出身羅得島,他的戰場成名作是1812年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的伊利湖(Lake Erie)戰役。他統率美國艦隊擊潰英國艦隊並將其俘獲(倒數第4艘“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被命名為“伊利湖”號,就是為了紀念此次戰役)。

接著,奧利弗率領運兵船隊馳援底特律,擊潰英軍、收復該城;隨後又陪同威廉·哈理森將軍出兵加拿大,在泰晤士河之戰中擊敗英軍,使美國在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獲得決定性勝利。由於在戰爭中的傑出表現,奧利弗·哈澤德·佩裡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天生“配角”:美國“佩裡”級護衛艦的起源

有道是“虎兄必有豹弟”。對於大部分亞洲人而言,奧力佛的弟弟馬修·佩裡(MatthewPerry)更加如雷貫耳。1853年7月6日清晨,身著華麗軍禮服的美國海軍准將馬修·佩裡率領數艘蒸汽鐵甲軍艦直抵日本江戶灣海濱(今東京灣橫須賀),搶在海上夙敵英國開闢對日貿易之前,以堅船利炮加上“哥薩克與撒克遜”的警告,敲開了德川幕府長久的鎖國之門,迫使日本次年簽訂“日美親善”的《神奈川條約》。

被狠宰一刀的日本人沒有“神風”眷護,只能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並把馬修·佩裡視為引領日本進步的“大恩人”。至今,東京灣還豎立著這位“艦炮恩人”的雕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