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當前財政政策提質增效三大關鍵

中宏網北京2月19日電(記者王鏡榕)近日,由於新冠疫情肆虐,我國經濟短期之內承受較大的下行壓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財政部相繼發文指出,要更好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要大力提質增效、擴大內需。

  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劉昆近日在《求是》雜誌發文指出,今後一段時間,財政整體上面臨減收增支壓力,財政運行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他強調,在當前財政收支平衡壓力持續增大、加力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為確保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必須堅持節用裕民,在結構調整中更加突出政策的“提質”要求和“增效”導向,把有限的財政資源用到刀刃上。

專家:當前財政政策提質增效三大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李戎副教授

  那麼,新冠疫情下如何發揮好積極財政政策,提質增效促進經濟快速復甦,遏制疫情對我國經濟的進一步影響,保障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李戎近日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強調,"財政政策要準確及時地做出反應,可以出臺一部分短期應急政策,同時應發揮地方政府的信息優勢,並且需要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

  李戎建議從如下幾個方面協同發力。

  第一,長期和短期減稅政策相結合。減稅降費是我國近年來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體現。從國際上應對經濟衝擊的經驗來看,財政刺激政策的出臺一要及時,二要短暫。及時的財政刺激政策可以迅速穩定預期,將衝擊的影響鎖定在短期之內;政策的短暫性一方面可以促使市場迅速做出反應,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形成過大的財政壓力。我國當前的減稅降費政策更多的是永久性或長期性的政策調整,稅費的降低有利於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長期增長。面對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可以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實行短期的稅收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減少損失,快速恢復,遏制疫情的負面影響。例如,服務業佔我國GDP的比重接近60%,吸收了大量就業,其受到本次疫情衝擊的影響最大。幫助服務業企業減少損失,快速恢復,不僅事關我國宏觀經濟增長,還涉及到保障就業的穩定。因此,可以出臺針對服務業企業的短期減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緩繳社保等政策,給服務業一個得以快速恢復的緩衝期。

  第二,財政貨幣政策要相互協調配合。研究發現,我國財政政策乘數顯著大於一,這表明其可以有效促進經濟增長。探索背後的原因,筆者發現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是財政政策效果顯著的重要因素。在當前形勢下,財政和貨幣政策共同發揮作用,更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對重點行業的短期稅收優惠的同時,通過貨幣政策,保障企業的流動性充裕、降低融資成本,使得減稅調動的企業積極性有充分的資金投入。

  第三,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受疫情衝擊的影響都有很大差別,地方政府作為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執行者,掌握當地經濟狀況的第一手資料,擁有著可以及時獲取地方信息的優勢。因此,建議加大一般轉移支付力度,給予地方更充分的財權和事權,在保持與中央政策方針一致的同時,更大力度地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一方面,這有助於出臺更符合地方財政經濟實際的政策,避免一刀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政策反應速度,減少信息摩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