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疫情防控:發條決不能鬆

為有效避免疫情擴散,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國各地制定了嚴格的防控方案,我國農村地區也第一時間做出反應。但農村地區基礎醫療條件薄弱,環境衛生較差,一旦發生疫情,後果難以設想,因此必須加大農村防控力度,建立更為嚴密的防控網絡。

目前農村地區疫情防控採取的措施,大致有如下幾種:一是封閉村莊,即限制外來人員隨意進入、防控本村人員隨意流動,對村莊與外界聯繫的通道進行有效防控,形成以村、組為單元的隔離管理系統。二是在縣鄉政府領導下,指導每位村民做好自我防護及隔離工作,加大出入村民的消毒防疫登記工作。絕大多數鄉村制定了符合農村生產生活實際的行為準則和管理條款,包括不串門、不聚會、不去人口密集的場所,不捕食和買賣野生動物,不拒絕卡口檢查、信息複查和體溫監測等事項,以及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等。三是在衛生和疾控機構指導下,絕大多數鄉村制定了通俗易懂的新冠肺炎疫情處置原則,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報告和早隔離。四是建立縣、鄉(鎮)、村(組)、居民戶四級聯防聯控制度和廣播、張貼宣傳標語、微信工作群等信息傳遞機制,普及防疫常識和防護措施,提高村民防護意識。五是組建疫情防控工作保障組,供應村民生活生產資料,確保農村社會基本穩定。根據公佈的疫情信息,我國農村地區確診新冠肺炎的人數遠遠少於城市人群。由此可見,我國農村地區採取的以封閉村莊為基礎的防控措施是卓有成效的,取得的成效令人欣慰。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農村點多、線長、面廣、人散,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環節、重點區域。儘管採取了一系列防控舉措,但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疫情防控所要求的水平,疫情發生的隱患並沒有消除。為此,農村疫情防控的發條決不能松:要堅決整治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夯實農村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總體思路、工作方法和操作程序等,支撐農村地區形成抗擊疫情的內生動力,增強自主防控能力。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結構,全面升級農村社區的防控能力建設。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公共衛生的整體功能規劃與設計偏低,難以滿足防疫需求。因此,要築牢公共衛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做到有疫情能夠及時發現、及時隔離救治。要增強鄉村自治意識和自治能力,建立議事的公共平臺和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監督、人人獲益的共贏機制。要增強村民的公共意識和服務意識。農村社區急需的志願者及志願者組織服務幾乎是空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針對農村留守老人及其他特殊人群所急需的服務事項,如信息傳達、基本生活照料等,只能依賴上級黨委政府支持來完成。為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提高村民的公共意識和服務意識,彌補志願者隊伍的不足。要加強農村地區的心理疏導工作。鄉村幹部是農村社區防疫體系組織動員、運行管理的主體力量,但危機管理意識和適應專業化防控要求的能力薄弱,特別是在應對村民由於疫情引起的恐慌方面,亟待有效的專業指導。我們應該加大農村疫情防控力度,全力築牢農村防疫堤壩,早日奪取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勝利。(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