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專家呼籲以“胡蘿蔔加大棒”促病毒數據及時發佈

(抗擊新冠肺炎)中科院專家呼籲以“胡蘿蔔加大棒”促病毒數據及時發佈

中新網北京2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及時發佈病毒數據更該是我們的道義和責任。希望學術界能夠促進數據的傳播與共享,避免不必要的發佈延誤。”

中國科學院官方微信20日下午發佈了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科學評論》生命科學評審組長吳仲義和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國家科學評論》執行主編蒲慕明的上述共同呼籲。

這兩位知名專家表示,鑑於當前疫情的嚴峻形勢,選擇不公開病毒相關的數據有悖科研道德。應對數據發佈,國內已經建立一些開放數據庫或開放數據分析平臺以及學術期刊,應該採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促進數據發表。

“胡蘿蔔”方面,他們建議期刊接收發表初步處理的組學數據,更進一步,基於先期提交的數據完善的分析結果(即便沒有新的數據產出),也應該隨後繼續接收。“大棒”方面,期刊應當對那些隱瞞公共衛生安全數據的論文嚴肅對待,拒絕發表這種不道德學術行為的研究。“正如不符合動物實驗倫理的研究無可轉圜地拒稿,隱瞞對公共衛生安全至關重要數據的行為,業內更應該秉持零容忍的態度”。

吳仲義和蒲慕明說,2020年伊始,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席捲全國。兩週前,疫情日益嚴峻,他們曾呼籲同行,將此病毒的基因組數據儘快公開,因為這些數據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有重大意義,國際學術界也通過不同渠道緊急敦促數據共享。然而事與願違,需求越來越迫切,而國內數據的發佈卻非常緩慢。“現在,我們再次呼籲加快新冠病毒的數據發佈速度。基於專家初步分析病毒進化的結果,我們有更充分的理由重複前述倡議”。

目前,病毒在人群中進化的初步分析僅能基於有限的公共數據,截至2月10日,共有55條新冠病毒基因組可公開獲取。其中,在1月22日以前獲取的31份測序數據幾乎全部來自於中國(僅有1例來自於美國),然而1月22日以後,餘下的24份數據一律源於境外。“數據背景的斷層,使我們很難在時間與地理上找到連續的規律。數據不規範公開的趨勢彰顯了學術界的矛盾”。

他們指出,新發布的數據主要來自於國外而不是疫情嚴重的國內,關於測序數據是否應該公開發布和自由獲取,在國內網絡上頗有爭論,根源在於如何保護研究貢獻、影響知識產權。研究人員對“高分期刊”過度看重的不良風氣,在這次疫情裡已顯示不僅僅是學術圈內的問題,扣留數據通常不會干擾社會的正常運行,但在當前的危急情形下,影響會嚴重而深遠。的確,第一批發布病毒序列的論文闡明病毒有人傳人的可能,但是沒及時告知社會。未來回顧這次疫情,這幾天的延遲可能是關鍵。

這兩位專家提醒,雖然看起來病毒似乎進化遲緩,但是有一些信號不能掉以輕心:首先,大部分的氨基酸序列突變都出現在近期國外報道的數據中,隱示病毒也許正進化中;其次,8個氨基酸序列突變成簇出現,一個突變似乎促進另一個突變的發生;第三,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位於病毒ORF8基因中28144位點上的突變。這樣的躍變看起來很驚人,但樣本數量不夠大,統計學上未必可靠,還需要更多的數據來查清楚這個突變是否是個危險訊號。

最壞的可能性是,經歷了兩個月的“慢進化”模式之後,新冠病毒“摸索”出進化的途徑,開始蠢蠢欲動。SARS病毒進化的第一階段也恰好是兩個月。前述推測不確定性都很高,因為樣本數實在不夠大,“只有完整並及時地發佈數據,才有可能塵埃落定”。(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