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貧窮本身不可怕,思維的貧窮才最可怕


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貧窮本身不可怕,思維的貧窮才最可怕

來源/懷左同學

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落下帷幕,最終韓國電影《寄生蟲》成為最大贏家,包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四個獎項。

韓國總統也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表示祝賀,稱“《寄生蟲》的奧斯卡四冠是過去一百年裡,韓國電影人不斷努力的結果,今後會進一步為電影人提供發揮想象力,大膽創作電影的環境。”

究竟影片有什麼故事,能夠一舉奪四冠呢?《寄生蟲》說是一部喜劇驚悚電影,但是看完卻沒有想象中的歡樂,反而是感受到電影中緊張刺激的劇情,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時善時惡的人性,更重要的是影片結束後的自我反思。

《寄生蟲》主要講述了家境貧寒的一家四口費勁心機,進入到富人家別墅工作後,發生的一系列荒誕故事,影片通過蒙太奇的敘事手法,通過一次次環境的對比,讓我們真切感受到貧窮對一個人,一家人的思維、人格以及命運的影響。

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貧窮本身不可怕,思維的貧窮才最可怕

下面我將具體分析奧斯卡獲獎電影《寄生蟲》中的三點貧窮:生活中的貧窮,人格上的貧窮以及思維上的貧窮,淺析電影的悲劇緣由。

貧窮一:生活中的貧窮

影片的開頭就是一家四口住在陰冷潮溼,擁擠髒亂的半地下室裡,牆上髒兮兮,滿是汙垢,蟲子到處出沒,房間沒人清掃,社區噴消毒液時,順道還要免費蹭一波,甚至街上的流浪漢也把這裡當作撒尿的風水寶地。

爸爸媽媽是無業遊民,沒有工作,兩個孩子也因為沒有錢,輟學在家,沒有學歷。哥哥和妹妹為了蹭上樓上的WIFI,不惜爬到半窗下的馬桶上,蹲在角落。一家四口平時就靠疊披薩盒賺取微薄的生活費,而就連簡單的手工工作,也是馬馬虎虎,一家人在家裡喝著啤酒,草草工作,不思進取。

很多人認為貧窮的人是自卑的,美國國家心理機構的研究員羅森伯格和皮爾林通過心理學實驗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他們從芝加哥8---18歲和18---65歲兩類人群中隨機抽樣進行了調查。

結果顯示,經濟對自尊的影響在不同年齡段是不一樣的:在8---11歲的孩子中,貧窮和自尊心沒有直接的聯繫 ,在12---14歲有輕微關係,在15---18歲相關指數變大,在成年之後,貧窮和自尊心的關聯則明顯變大。

這個實驗說明,貧窮不會直接導致自卑,貧窮是隨著人的見識和經歷加深的。

年齡較小的孩子對社會的認識程度不高,甚至沒有形成對貧窮的直接印象。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社會化程度變高,會直觀感受到貧窮所帶來的差距,自尊心由此受到極大的衝擊。

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貧窮本身不可怕,思維的貧窮才最可怕

原本安靜生活的一家,隨著兒子基宇的朋友敏赫的到來悄然發生了改變。敏赫屬於家庭條件還不錯的孩子,當時準備出國交換,又怕自己喜歡的女孩被別人搶走,所以來拜託基宇替自己做家教,這時他還送上了一塊玉石,說是會給金家轉風水,帶來好運,作為“轉富”的象徵。

雖然基宇考四年沒有上大學,但是在妹妹基婷的高超PS技術下,完美過關,成為女孩的英語老師。並且得知還需要美術老師,就把自己的妹妹也推薦過來。在妹妹的精心設計下,讓爸爸代替了原來的司機。接著爸爸,兒子和女兒連環設圈套,又讓媽媽代替了原來的保姆。環環相扣,步步為營。

至此,一家人實現了進入富人家別墅工作的機會。

居住環境的明顯對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富人住在陽光普照,寬敞明亮,草坪柔軟的豪華大別墅裡,而窮人一家則住在陰暗潮溼,下雨漏水,馬桶噴水的半地下室裡,強烈的對比,讓窮人一家開始陷入不滿生活上的貧苦,而又不努力工作,進而陷入人格上的貧窮。

貧窮二:人格上的貧窮

在一家四口進入到別墅後,他們由身份懸殊帶來的巨大差距、自卑轉為了無盡的貪慾,在一次富人全家出去宿營的時候,四口人在別墅中吃喝玩樂、甚至開起了party,甚至還鼓勵兒子娶富人的女兒,成為這家的女婿,一家人從此搖身一變,躋身上流社會,擺脫原來的貧民身份。

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貧窮本身不可怕,思維的貧窮才最可怕

他們一家四口就像寄生蟲一樣,依附在富人的家庭中,他們真的是因為自己什麼都不會才貧窮的嗎?不是。我們可以在影片中看到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可以賺錢的能力,只是窮慣了,難以改變。

兒子雖然考了四年沒有考上,卻可以遊刃有餘地給高中生講英語題;女兒雖然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學習,卻可以製作出以假亂真的學歷認證,突襲美術和心理輔導,毫無破綻;父親雖然常年無所事事,但是開車轉彎卻可以不弄撒咖啡,足以見其技術高超;母親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婦女,很多東西都不會,卻可以在8分鐘內按照夫人的要求做好一頓美味的佳餚。

四口人明明都有傍身的技能,可以出去賺錢養家,卻誰也不肯勞動,不去改變。在進入到別墅之後,也沒有安於現狀,好好工作,反而是得寸進尺,貪慾無法控制。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裡寫到:

自卑感本身不是變態的,它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善加利用,自卑感能驅動人們追求卓越,獲得成就。

關於他們身份的虛假上升,一家四口在聊天時,不約而同地說:“這一家人是真的很好騙吧?太太人很單純又善良。有錢卻很善良。”

而窮人媽媽卻反駁說:“是有錢所以善良,懂嗎?”如果我有這些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有錢人家的小孩連衣服都沒有褶皺,錢就是熨斗,把一切都燙平了。”

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貧窮本身不可怕,思維的貧窮才最可怕

窮人媽媽一語說出了問題的本質:我們只不過是一群寄生蟲,當燈光打開的時候,還是會立刻現出原形,四處逃竄。

的確,當富人一家改變出行回來時,他們就像蟑螂般逃竄,默不作聲,夜深人靜才敢離去。

他們在別墅裡是一路向上,雨後別墅的草坪更加碧綠,空氣也更加清新。而回家的路是一路下行,大雨淹沒了地下室,全家居無定所,露宿街頭。

富人與窮人似乎站在了對立面,矛盾十分尖銳。

影片名為《寄生蟲》,其實不僅僅是說窮人一家,寄生富人一家而生活,需要依附富人的財力而生活,也暗喻富人一家需要外力來提供服務,讓生活更有條理,彼此相互依賴,得以共生。

但是顯然,窮人在人格上已經完全依附,不能離開富人的支持。而富人有能力,有金錢,隨時可以選擇替換自己的傭人。

當人格上也已經依附,沒有自我的時候,他們的貪慾就會導致更大的錯誤和更大的悲劇。

貧窮三:思維上的貧窮

大家應該都聽過一句話: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思維變“窮”。

我們都知道“窮人思維”,比如人窮志短、因貧失志等等,針對這些現象是不是有科學分析,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合著了一本探尋貧窮本質的書籍,叫做《稀缺》。

他們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稀缺頭腦模式”,是說人在長期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比如缺錢,缺時間,頭腦就會專注於追求錢和時間這些缺少的東西,而忽略其他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情。這種稀缺頭腦模式,就是我們常說的“窮人思維”,會讓人過於追求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長遠的價值。

由此越窮越忙,越忙越窮,難以擺脫“窮人的思維模式”。

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貧窮本身不可怕,思維的貧窮才最可怕

“窮人思維”有什麼危害呢?最常見的就是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研究得出的結論,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它試圖碰撞,蜂音器一響,狗就會遭受電擊。狗遭受了多次電擊後,蜂音器響了,給它打開籠門,本可以主動逃避的它,卻只會呻吟和顫抖,絕望地等待著痛苦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這種習得性無助,在窮人身上就是悲天憫人地認為:貧窮的狀態是無法改變的,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對未來是悲觀無助的態度。

窮人一家最後就是這樣的思維,不論是剛開始的很多可以改變的機會,讓自己自食其力,擺脫依附,生活得踏實,卻沒有行動。還是最後的窮人父親因為自尊心受到傷害,情緒失控殺了富人父親之後,繼續選擇躲到不見天日的地下室,從此過著和家人兩隔的生活,都深刻體現了這一點。

最後在廝殺中,窮人女兒死去,兒子和媽媽被判刑,爸爸逃到地下室,逃避責任,導致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慘結局。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最後窮人爸爸會一刀捅死富人爸爸,覺得不至於。

其實這恰恰是電影想要傳遞給我們的思考:如果最後貧富差距懸殊,無法改變,窮人該何去何從?

前面電影已經通過“氣味”這條線索,展現了窮人爸爸的自尊心多次受到傷害,一次次被嫌棄,說身上有股味道,是那種“搭地鐵的人有種特別的味道。” 甚至坐一輛車,要打開窗戶,和他說話,要捏著鼻子。

這樣無言的嘲諷,讓窮人爸爸的習得性無助再次上演,走上了不歸路。

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貧窮本身不可怕,思維的貧窮才最可怕

面對思維的貧窮,如何更好應對?

電影最後以基宇寫給父親的信收尾,他說自己有了目標,未來想要買下這套房子,而父親只需要走上來,全家就可以一起享受溫煦的陽光。而結局究竟如何?是需要留給現實的。

從生活上的貧窮,到人格上的貧窮,最後淪為思維上的貧窮,他們的故事為我們敲醒了警鐘。“窮人的思維”我們究竟該如何做,才能避免呢?我結合自己的感悟,有以下三點心得和大家分享。

01擺脫固定型思維模式,建立成長型思維

騰訊創始人之一的陳一丹先生創設了“一丹獎”,它的含金量比諾貝爾金獎 都高。第一屆一丹獎頒給了斯坦福大學的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教授提出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對我們現在的生活影響深遠。

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到底是什麼呢?兩者本質的區別就在於是否相信能力是固定不變的。在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眼中,他們認為人的能力是分為三六九等的,現在決定了未來,什麼都不會改變。

而影片中的窮人爸爸就是這樣的存在,他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一帆風順的時候,就覺得自己特別厲害, 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常常是伴有“敏感的高自尊”,悲觀面對生活。這樣的思維一旦養成,就根深蒂固,很難改變,所以最後結局也是讓人感慨。

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貧窮本身不可怕,思維的貧窮才最可怕

那我們怎麼才能夠轉變思維呢?教授也提到了,

從固定型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即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任何發生的事情,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放下防禦的心態,和真實的世界互動。

很多人的固定型思維就是來自於自我的意識太根深蒂固,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對的,躲在自己的“殼”裡不願出來,和真實的世界接觸太少,放不下自己的得失心。

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被領導罵了幾句,如果是固定型思維的人,可能覺得老闆故意刁難自己,找茬挑刺,由此心生不滿,越做事越不開心,甚至效率越來越低,慢慢就可以離職了。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就會認真領取領導的意見,按照對的方向去努力改進,不會抱怨不滿,做事用心,效率也就提升上來了,也許很快就會因為業績而晉升。

看吧,就是簡單的一個思維模式的轉變,卻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可見擺脫固定型思維模式,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重要性。

人需要把自己放下,才能夠讓新的東西進來,豐盈自己,改變生活。

02延遲滿足,看重長遠

電影中他們進入到別墅後,私慾無限放大。在富人一家不在家時,偷偷拿出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肆意享受,絲毫不懂得延遲滿足,只看到眼前的快樂享受,卻沒有一個人思考未來,想想怎樣才能夠生活得更好。

延遲滿足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米歇爾的一個心理實驗,找來10個小朋友,每個人獨自呆在一個房間裡,桌子上有他們最愛的棉花糖。實驗員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就吃棉花糖,如果能夠忍一會兒不吃,一會兒實驗員會額外再給糖。

結果三分之一的孩子頂住了誘惑,延遲了自己對於棉花糖的享受,得到了額外獎勵。後續報道,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在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比較出色。

延遲滿足是一個具有長遠眼光的思維,放棄當下的“小”,看重未來的“大”。如果在他們享受的時候,能夠有一個人看清,自己寄生在富人的別墅裡,未來有一天計劃敗露,可能全家飯碗都不保,想著自己退出,在外謀得安穩踏實的工作,哪怕收入少一點,享受晚一些,最後也不會釀成悲劇,家破人亡,無法彌補。

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貧窮本身不可怕,思維的貧窮才最可怕

學生時代懶得寫作業,人到中年懶得運動,女人懶得打扮自己,男人懶得照顧孩子,都是沒有看到事情背後真實的意義:寫作業是為了鞏固基礎,鍛鍊能力;運動是為了有好身體,不容易得病;打扮是為了增強自己的信心,心情愉悅;照顧孩子是為了穩定家庭,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

這些延遲的幸福恰恰才是最重要的,最真實的,而很多人沒有看到,做事情堅持幾天沒有效果,又苦又累,就直接放棄了,殊不知連帶放棄的還有自己美好的未來。

正如茨威格在《斷頭王后》裡說到的:

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所以,我們要看到事情背後的意義,如果一件事情真的有長遠的價值,那麼苦一些,累一些,可以暫時轉移一下注意力,讓自己想象一下這件事堅持到最後,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做成什麼樣的事,由此督促自己更有動力,更有目標堅持到最後,獲得成長與成功。

03做好規劃,及時總結

在電影中有一幕:全家露宿街頭,兒子問爸爸,你有什麼計劃?窮人爸爸說:“你知道什麼計劃是永遠不會失敗的嗎?沒有計劃,就不會出錯。”

可見,他作為一家之主,是一個不擅長做規劃的人,甚至是一個不願意負責的人。生活已經出現了失誤,該怎麼解決呢?他完全沒有想法。最後還在一怒之下,一刀捅死了富人爸爸,讓一家生活在無盡的深淵裡。

他的不作為,不負責,對於最後的悲劇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那麼我們在遇到困境的時候,該做什麼呢?可以試試做規劃的方法。在《最重要的小事只有一件》裡作者提到科學的規劃,就是拆分目標。

明確知道今年要完成什麼,然後思考這個月要完成什麼。這個月的目標明確了之後,想一週之內要完成什麼樣的目標。一週的目標明確了,想每一天要做什麼事情。在每一天裡什麼事情又是最重要的,先完成。

這樣一層層拆分後,龐大的目標就能夠落地了,每天都有看得到的進步。也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總結完善,找到自己的節奏。

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貧窮本身不可怕,思維的貧窮才最可怕

結語

奉俊昊導演在訪談中曾提到:“導演的使命就是盡力去反映他或她所處的時代,這也是電影的意義之一。” 關於貧富差距的鴻溝怎樣填補,社會尖銳的矛盾問題能否解決,電影並不能給觀眾標準的答案。”

但看到最後,我們也有了自己的答案,我們不僅僅是在看電影,也是在看我們的人生,決定命運的不是貧窮的出身,而是我們如何面對貧窮,改變窮人思維。

正如美國開國三傑之一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所說:“貧窮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為命中註定或者一定老死於貧窮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