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劇本結構到電影風格,看奧斯卡獲獎經典《溫柔的憐憫》

布魯斯·貝爾斯福德導演、

羅伯特·杜瓦爾主演的電影《<strong>溫柔的憐憫》曾獲第56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男主角獎。因此,表演與劇本成了觀眾欣賞影片時重點關注的地方,而作為一部鄉村音樂元素與導演視聽語言都很突出的影片,它帶給觀眾的觀影體驗遠不止故事層面上的“一個落魄歌手的自我救贖”。因此,在這裡從最基本的劇本結構為出發點,結合表演、音樂元素以及導演個人美學特色解析這部80年代好萊塢“家庭倫理片”經典之作

從劇本結構到電影風格,看奧斯卡獲獎經典《溫柔的憐憫》

“小情節”劇本典範

“小情節”是與“大情節”相對的一種劇本模式。一般來講,通俗意義上的“商業大片”、“史詩鉅製”那毫無疑問就是“大情節”的代表,從《亂世佳人》、《教父》到《勇敢的心》、《角鬥士》,“大情節”電影通常外部衝突明顯且集中,具有核心主人公與戲劇化的成長弧線,有一個明確的結局(通常是皆大歡喜的完滿結局)。大製作在佔據市場主流的同時,必定會有一部分觀眾對類型片的套路與模式感到審美疲勞,這也促成了對具有更生活化、更具思想性的“小情節”電影的誕生。

從劇本結構到電影風格,看奧斯卡獲獎經典《溫柔的憐憫》

“<strong>小情節”電影可類比於繪畫與雕塑藝術中的“最小主義”或“<strong>極簡主義”(Minimal Art),通俗地講,即是<strong>通過簡潔、精煉的故事完成對生活的深度思考。著名電影學者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一書中著重將《溫柔的憐憫》作為此類電影的代表。

01.內在衝突

不同於“大情節”電影總以標誌性的大事件與激盪的現實衝突作為故事導火線(例如《角鬥士》以將軍的抗爭與復仇來反抗競技場的殘酷與皇帝的暴戾),電影《溫柔的憐憫》的矛盾衝突全來源於<strong>人物日常生活掙扎中內心的思想鬥爭與性格特質上的矛盾性。

從劇本結構到電影風格,看奧斯卡獲獎經典《溫柔的憐憫》

麥克是一名落魄的鄉村民謠歌手,人到中年卻風光不再、妻離子散、嗜酒成性,他渴望振奮自我、重新煥發容光,卻因為自身性格上的乖戾與散漫一直不斷地進行自我放逐。這其中的衝突就是他內心潛在的重振自我願望與現實生活中的自暴自棄、頹廢沉鬱的矛盾關係。

02.被動主人公與多重主人公

麥克進入人生低谷與精神困境,卻無法自發地做出實質性的措施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因此他表現出一種消極頹廢的被動狀態。因此“小情節”電影的主人公多顯被動,而這就需要其他角色的映襯與互動來達成彼此的精神救贖與不可逆的成長經歷,這也是為何“小情節”電影中還採取<strong>多重主人公的形式,這些各色群像人物彼此間是互相獨立的,儘管他們有衝突與交流,但他們性格各異、各謀其利、各行其志,彼此的人生軌跡、行為動機不以服務他人為目的,著名群戲大師羅伯特·奧特曼(代表作有《高斯福莊園》等)即是這一模式的最成功實踐者。

從劇本結構到電影風格,看奧斯卡獲獎經典《溫柔的憐憫》

多重主人公各自的磨難與孤苦在《溫柔的憐憫》中有著完整體現。鄉村歌手麥克作品不被勢利的經紀人認可、事業一蹶不振的同時,又遭遇了婚姻的破碎、愛情的困境、女兒的意外死亡;加油站女主人公羅薩在丈夫死於戰爭之後,一直默默承受寂寞孤苦與獨自撫養兒子桑尼的家庭重擔;桑尼則是一直迷失在對父親的追尋與想象中,而這種孤苦無依也加劇了他在校園中的弱勢地位、使他遭受同伴的欺凌。

從劇本結構到電影風格,看奧斯卡獲獎經典《溫柔的憐憫》

而劇本的精妙正在與看似平淡、緩慢的情節,昭示著現代人的普遍困境。<strong>愛情的盲目與隨性造就了婚姻的破碎與恨意的滋生,戰爭的慘痛與現實世界的嚴酷又給無數個平凡生命帶來了難以言說的悲涼與辛酸,而個人理想的失語與靈魂的孤獨在親情的缺席、愛情的缺位面前,又將如何消解?從某種意義上而言,

這種集體的疏離迷惘、冷漠無助,正是80年代“家庭溫情片”成為主流的市場因素

<strong>麥克的成長是建立在自我反思與他人救贖之上的,而這種力量的本質是來自於內心的一種悲憫與慈悲的力量。麥克面對前妻的憤懣狂躁與女兒的質疑抱怨,採取了一種寬厚平和的心態,放棄了對愛情中矛盾糾葛的斤斤計較、重新樹起了父親的寬容與隱忍。<strong>這種成長更是建立在新的家庭的建立之上,他毫無保留地關愛並信任在戰爭中死去丈夫的羅薩,對失去父親的桑尼也抱有熱情與理解。冰釋隔膜、消除孤獨的,不正是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理解與信任、包容與關懷嗎?

從劇本結構到電影風格,看奧斯卡獲獎經典《溫柔的憐憫》

看似無關緊要的鄉村樂隊,不僅在影片劇本結構中起著穿針引線、前後呼應的作用。他們的欣賞與認同、感動與尊重,是麥克重新振奮的另一大關鍵。對於求新求異緊追潮流的主流觀眾而言,他已是明日黃花;對於金錢至上、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商人而言,他也失去了價值;而他拒絕隨波逐流、堅持忠於自我的聲音終究感動了新一代的年輕人。這種內心世界的認同與精神上的傳承,無疑堅定了麥克的信心、使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03.開放式結局

<strong>“小情節”電影的另一大特點是開放式的結局,正如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處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的無限過程。《溫柔的憐憫》的結尾正呈現出一種開放性,一種更接近現實生活的複雜與不可預知的迷茫。男主人公麥克的事業究竟會有怎樣的起色?喪女之痛會給麥克和前妻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擁有新的家庭的桑尼在保守封閉的校園是否會遭遇非議?

從劇本結構到電影風格,看奧斯卡獲獎經典《溫柔的憐憫》

而這些恰到好處的留白,意猶未盡的同時又留給了觀眾對美好生活的想象。麥克與桑尼建立了父子、朋友式的親密關係,麥克與羅薩在互相幫助鼓勵之中讓彼此的人生光芒四射。而那些不可預知的未來,正是需要用平和的心態、堅強的意志去迎接

值得一提的是,飾演男主人公麥克的羅伯特·杜瓦爾是美國著名的性格演員,從黑幫史詩《教父》到戰爭片里程碑《現代啟示錄》,羅伯特·杜瓦爾塑造的各色人物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溫柔的憐憫》中對落魄歌手麥克的自我救贖與成長過程的完整展現,最終為他贏得了第56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從劇本結構到電影風格,看奧斯卡獲獎經典《溫柔的憐憫》

當然,他的表演的精妙之處不僅僅在於對自我放逐、沉鬱頹廢走向振奮自信的情緒層次,更在於他深諳此類“小情節”劇本的精髓,觀眾看到的麥克,從來不會處在一種過度密集的情緒堆砌,而是駕輕就熟、大巧若拙地將潛在的性格矛盾、成長層次寓於一種精神狀態與漫不經心的生活化細微細節之中。與此同時,表演本身也給予觀眾的想象,這種輕妙與柔和,率性與質樸,與刻意表現的炫技式表演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特色。

布魯斯·貝爾斯福德“田園詩電影”美學的開創之作

從劇本結構到電影風格,看奧斯卡獲獎經典《溫柔的憐憫》

作為一部劇本出色的電影,導演的視聽語言仍舊絲毫不遜色。澳大利亞導演布魯斯·貝爾斯福德儘管不似同時期好萊塢商業片名導演那般名聲在外,但在評論界依然享有很高的聲譽。從《溫柔的憐憫》、《芳心之罪》開創了其個人特色的“田園詩電影”美學,到《為黛西小姐》開車在商業上的突破而獲得奧斯卡的最佳電影,他總能將一些時代流行的話題元素植入南方田園生活的背景之下,展現出與紐約等現代大都市截然不同的詩意氣質。<strong>無論是鄉村民謠的音樂元素、女性的覺醒與抗爭、族裔間的衝突與融合,在他標誌性的逆光室內構圖與慢節奏剪輯之下,顯出十足的柔軟、平緩與愜意。

01.用音樂敘事與表意

從劇本結構到電影風格,看奧斯卡獲獎經典《溫柔的憐憫》

與同一時期的音樂傳記片不同的是,音樂傳記片著重於通過戲劇化的影像記錄、再現傳奇歌手的生平故事,例如《礦工的女兒》中的洛麗塔 · 琳恩、《甜蜜夢幻》中的佩茜·克萊恩都是最負盛名的鄉村歌手,《溫柔的憐憫》中的男主人公麥克是劇本原創的人物。因此,影片中的音樂並不似傳記電影中以喚起觀眾情懷為目的,它直接參與到角色的情感表達、敘事中的情節推動與細節暗示。導演在運用音樂敘事的同時,十分注意表達的理性與節制,沒有使得電影淪為一場浮躁膚淺的狂歡與自娛,音樂段落的運用少而精,例如,男主角麥克用音樂表達對關懷桑尼的渴望、重新找回自我後的喜悅與快樂。

從另一個角度看,儘管並非傳記電影,影片仍是從普通人的角度做出了對“鄉村音樂”精髓的另一種詮釋。現代化文明高度發展的城市,在經歷了戰爭的反思、思想的啟蒙、個性的釋放之後,是搖滾樂、嬉皮士文化蔓生的土壤;而<strong>南方的田園世界縱然少卻了幾分繁華與喧囂,卻用一種靜謐與幽僻的美好,安撫著現代都市人孤寂與冷漠的心靈、給人一種美好與純粹的想象。因此,影片中的音樂,總是帶有一種隨性而發的淳樸與真摯,無論是麥克的精神懺悔還是自我救贖,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生活感悟與生命體驗之上,因此顯得格外動人。

從劇本結構到電影風格,看奧斯卡獲獎經典《溫柔的憐憫》

而影片的名字<strong>“溫柔的憐憫”,更像是對鄉村民謠靈魂內核的精煉註解,起源於布魯斯、福音音樂、勞動歌謠、讚美詩的鄉村音樂,正是宣揚了對生命、生活、家庭、世界的一種包容之愛。而這種對戰爭痛楚、時代心理、生活苦悶的一種平和與寬容的心態,正是麥克自我接納與和解的關鍵,也正是羅薩生活的價值觀:無論得與失、悲與喜,內心懷著對生命的溫柔與憐憫,才能發現生活最本質的美好

02.用剪輯表現圖形、節奏、空間關係

在鏡頭運用上,影片較少採取運動的長鏡頭,而是通過剪輯來展現故事所處的時間、地點。僅僅在影片的開頭,寥寥幾個鏡頭,便確立了人物之間的關係。首先用一個室內中景與水平視線交代麥克精神迷醉與自我放逐的狀態,再用一個室外全景展現旅館與加油站周邊的環境,繼而通過大全景中的公路與旅店消失在遼闊的天際線之中,從多重景別的有序剪切中確立了影片的空間關係。

從劇本結構到電影風格,看奧斯卡獲獎經典《溫柔的憐憫》

而<strong>整部影片從中特寫、中景、全景到大全景的剪輯都是通過圖形與節奏的相似性與關聯性。例如,在注重演員表情與對話互動時,以相似構圖的中特寫互為對照,強調了彼此感情的互動性;在父女重逢的一場戲中,無論視點構圖如何變化,父女兩人總是處在畫面兩端構成一種微妙的平衡,這種疏離感正是父女間彼此渴望關懷卻無法完全消弭隔閡的情感狀態寫照。<strong>這種剪輯風格是基於影片清新愜意、平緩恬靜的調性。

03.視覺造型詮釋影片調性:現實中的詩意表達

導演布魯斯·貝爾斯福德<strong>將現實與詩意結合,對南方田園那種略帶慵懶、鬆散、平淡的愜意生活通過富有表現力的視覺造型凸顯。如果說剪輯奠定了視聽語言的節奏感,那麼導演用色彩與光影構圖則為每一個畫面注入一種視覺特色。

從劇本結構到電影風格,看奧斯卡獲獎經典《溫柔的憐憫》

影片的大全景構圖中側重於表現視野的遼闊,<strong>通過佔據畫面主體的天空的燦藍營造著一種清幽與僻靜,使得畫面有種返璞歸真的自然詩意之美;而室內構圖,用大逆光的封閉構圖,用黃色為主色調的暖色光強化了家庭內部的溫暖與友愛,這一特色一直沿用至《為黛西小姐開車》。與此同時,景深<strong>的運用又強化了在不同門框構成的封閉空間內個體之於他人的獨立性,從而三個人由疏離到親密,由互相撫慰又迴歸到各自內心自我認知的重塑與獨立人格的完善。

因此,布魯斯·貝爾斯福德提名了第56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可謂是實至名歸,在用鏡頭語言呈現劇本故事時既做到風格化又不會喧賓奪主,為觀眾提供了所層次的審美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