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不到,德國人吃豬肉比我們更狠

真想不到,德國人吃豬肉比我們更狠

要是之前豬肉頻頻上頭條,在中國可能算是一件稀罕事。但在有歷史悠久豬肉文化的德國,哪天沒有點“豬新聞”,德國人就會覺得奇怪,是不是今天對豬關心不夠了。

德國人饞豬肉的程度,一點也不比我們弱。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德國新聞裡豬肉是很重要的一部分/yotube

畢竟,在這個國家,德國人用盡豬身上的每一寸肉,製成不同種類的德國美食;德國的語言中還會由吃豬肉延申出來俚語;德國還形成了獨特的“豬肉社交”;一隻迷路的豬仔會成為當天的新聞頭條;德國政界會為吃豬肉發生論戰……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德國豬肉在歐美貿易上一直處於焦點/Soraya Sarhaddi Nelson / NPR

甚至誇張一點說,在德國,如果你不懂點“豬文化”,不好意思,你可能混不下去。

沒有一隻豬可以活著離開德國

說起德國,很多人都會想到香腸和豬肘子。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德國豬肘子/wiki

相比於我們光是菜系就有好幾個的中國,被稱為“美食荒漠”的德國花樣實在少得可憐。不過,他們是少而專一——豬肉永遠都是主角。

德國是全球名列前茅的肉類消費大國,1961年到2011年,德國人均肉類消費從每年64斤增加到90斤,2011年開始,人均消費開始逐步下降,目前大約保持人均年消費量60斤左右,但仍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20公斤。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根據聯邦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豬肉產量佔德國肉類總產量的三分之二,儘管現在每年屠宰數量已經減少了120萬頭,但這個數量在全球仍然位居前列。

別驚訝,這些年年被大量消費的豬肉主要就是被製成豬肘子和香腸了。

豬肘子,過去德國人叫它作Armeleyteessen,意思是“窮人的食物”,這有點像我們中國“來自民間底層”叫花雞的感覺。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因為食物來自於底層,所以人們做起這道菜來,主要就圖一個快而簡單粗暴:拿起一個豬肘子,不用切也不用調料,一整個放到鍋裡炸或者煮,又或者放到烤爐裡炭烤、明火烤、電烤,撈上來後,簡單弄點鹽或胡椒就可以吃了。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正因為這種“任性”而又簡樸的方式,很多中國旅客去到德國,吃起這款經典德國美食,都不知道從何下口,直接上手啃顯得過於狼狽,想“優雅”地切成小塊,肘子的皮又硬得根本切不開。

好不容易吃到嘴裡了,那就得做好嚼半天都嚼不爛的準備,即便你完全不顧形象,破口大啃,箇中的膩感也讓你對“第二口”望而生畏。

相比豬肘子,香腸就溫和許多了。

據統計,德國共有1500種香腸。在德國,幾乎所有的美味食物都能被做成香腸。德國的每個地區或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香腸類型。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德國香腸有很多種/圖蟲

在德國無論哪個城鎮的商店裡,透明的玻璃櫃裡,裝滿了“色彩繽紛”的香腸,黑白紅褐色,玲瓏小巧巨無霸,不同顏色不同形態代表了不同的口味。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豬肉製品向來是德國商店櫥窗的主角/pexels

在夏天,烤香腸遍佈德國各大城市的露天市場,攤前排了長長的隊伍,終於等到了,沾上黃色芥末醬,無論哪個國家的旅客,都會情不自禁地愛上這款樸實的美食。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烤香腸/圖蟲

曾經聽過一個段子,一隻豬隻有在德國才能物盡其用。

四肢用作豬肘子,然後豬肉、豬內臟、豬血、豬骨髓、豬腦髓,聯合各種香料,全部打成碎肉作香腸,而那個豬頭,或許還能當作屠夫家中的裝飾品或吉祥物。

在德國,沒有一隻豬能安全逃出。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德國吃豬肉的部位圖/noordinaryhomestead

德國的豬,就像倫敦的天氣

在倫敦,當兩個人不知道聊什麼的時候,聊天氣準沒錯;而在德國,豬的作用跟倫敦的天氣一樣,它也是“尬聊”的基礎素材。

冷場時只要說一句:“你有看今天的豬新聞嗎?“接下來便有源源不絕的話題。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一板一眼的德國人,只有在吃喝這件事上才會狂野起來/圖蟲

畢竟,在德國幾乎每天都有關於豬的新聞,大至德國農業部長會為國民少吃豬肉了展開曠日持久的論戰;小至一隻小豬迷路了,全網刊登尋“主”啟示。

豬自帶流量與話題,必然天天上新聞熱搜。可能尬聊“豬”的歷史太悠久,德國人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套德式“豬文化”。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有相關文獻研究指出,吃香腸有助於人與人之間建立友誼/unsplash

BBC曾有一篇專欄文章講到豬肉與德國語言的關係,

作者認為豬肉和香腸滋潤了德國語言,德語暗涵了許多豬肉文化意義上的用法。

她舉了一個例子。德國食品作家伊莉娜·杜米特雷斯庫就曾在她2013年的一篇關於香腸的文章中說,不管遇到什麼情況,德語中都有跟香腸有關的話來形容。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德國固定俗語裡關於豬的用法/網頁截圖

比如為了表達某人運氣真好,他們會說“他有一頭豬”

,這是因為在過去的德國,一個人如果擁有一頭豬,就意味著你有一定的財富和地位,豬與財富和地位相類比,相信世界上沒有哪幾個民族會像德國人對豬這麼認同。

除了表示“好運氣”,德國人還會用“豬”的德文單詞來取名,德國國民度極高的一位明星,名字就是豬的德文單詞——Schweini。

在《德國:一個國家的記憶》中,說到德國城市與豬之間的關係,作者認為是豬肉區分了城市,香腸讓城市有了自己的城市辨識度。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德國著名旅遊城市不來梅,街頭就有小豬雕像/圖蟲

“就像啤酒一樣,香腸也區分著德國不同城市和地區。每個地區的香腸都有它們獨特的食材和獨特的傳統做法……畫一幅德國香腸地圖,將呈現出一個極為複雜、難以理清的畫面。

比如,維也納香腸(Wieners)、法蘭克福香腸(Frankfurters),以及更大眾化的漢堡包(Hamburger),這些豬肉製品的名稱跟城市名稱幾乎一致,可見這些豬肉製品在這些城市的地位。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有意思的是,美國的國民美食漢堡包,其實是德國菜/圖蟲

由飲食到文化,豬已經融入了德國人的血液當中,成為了德國民族的區別於他民族的顯性特徵,這樣悠久的豬文化,必然離不開德國自有的地理與歷史原因。

德國,一個“豬”國家

濃厚的豬文化深入到德國人的骨髓,德國學者厄爾蘇拉·黑澤爾曼認為豬文化實際上就是德國人的民族性格體現——儉樸、方便、利用最大化。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微博截圖

“我們很久以前就發現了,儲存肉類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那些碎肉做成香腸,包括那些內臟,都塞進腸衣裡。”

儉樸、力求更方便、嚴謹,這些體現在豬文化身上的外在國民性格,實際上是內在的歷史淵源所導致的,也是在一個千百年固定不變的地理環境之下,逐漸形成的。

鍾情於豬肉,是德國人的祖先自然選擇的結果。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德國新年賀卡都是豬和四葉草,代表好運/kitchenproject

德國無法像擁有綿長海岸線的英國或擁有廣袤草原的法國那樣,讓漁業或者放牧業有一個自然屏障獲得長足發展,貧瘠而多山地的土地性質,讓德國的養殖業無法有更多的選擇。

豬隻這種容易養活的物種便成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有限的耕地還要用來種主食小麥土豆之類的,養殖不佔地,豬又比較容易馴服。

不僅是土地性質的問題,高緯度的德國還要受到漫長嚴寒冬季的氣候制約。因此德國人不僅要解決食物如何能得到更大的產量問題,還要解決食物的儲藏問題,來對抗嚴寒的冬天。而香腸就成為德國存儲肉類最為方便而又效率最高的方式。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高緯度、多山地的德國,雖然是冬季戶外愛好者的天堂,但搞起農業來卻非常頭疼/pexels

貧瘠的土地、嚴寒的氣候,生活在這種惡劣的環境的德國人,儉樸的製作方式是環境所迫的結果,而被奉為“幸運”“福報”的豬肉也就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之下漸漸被德國人認同的。

環境因素讓豬成為德國人不可或缺的食物品,然而真正讓豬成為德國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C位的,是豬曾經是這個民族的“戰鬥英雄”。

因為豬的超強環境適應力,在德國人的祖先日耳曼人的征伐故事裡,常常有豬的身影。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生豬肉包,德國的硬核美食我們接受不來/wiki

日耳曼人最早生活在歐洲的森林中,雖然生活水平很低,但對地中海沿岸的富庶文明充滿了想象和征服的野心,最為著名的便是日耳曼人與羅馬人在萊茵河周邊展開了長達數百年的反覆爭奪。

在行軍中,他們的豬扮演了重要角色。羅馬人記載的蠻族日耳曼入侵中不止一次提到,日耳曼人喜歡將自己飼養的豬群帶到前線充當肉食來源,雙方作戰的森林地區也確實是養豬的好地方。

這些半馴化的家豬非常能跑,它們可以跟上大部隊行軍。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豬的戰鬥力很強

因記著這份曾經在征伐時代豬對德國祖先的“恩情”,豬在德國文化中的地位是動物界至高無上的物種。

或許也是這樣的原因,德國人對豬才那麼的關心與親切吧。

吃豬肉,中德都無法自由

豬在中德的地位可謂是天壤之別,但兩國都有一個共同點,都熱愛烹飪豬肉。

作為全球最大的豬隻養殖基地,德國本來基本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並遠銷外國——這個國家還包括了中國,沒錯,中國很大一部分豬肉供給是進口的

因為豬肉的關係,中德還因此結成了深厚的友誼,畢竟我國是德國豬肉出口數量的第二多國家。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豬肘配啤酒,德國男人夢想中的晚餐/圖蟲

前段時間受非洲豬瘟影響,中國豬肉價格飛漲,我們上半年吃不起水果,下半年吃不起豬肉,實在太難了。

不過,在這場全球豬肉上漲的浪潮中,德國也不能倖免。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根據最新的新聞顯示,非洲豬瘟在捷克、波蘭和比利時肆虐蔓延,鄰國德國正處於危險觀察期。

但令德國雪上加霜的是,

中國龐大的豬肉消費量,令德國境內豬肉消費供不應求,豬肉價格被“連累著”上漲。

這不禁讓老藝術家無限感嘆,歷史上的豬,只是餐桌上的一個很普通的食物,現在卻成為了人們瘋搶的對象,這是一隻豬怎麼也想不到的“奇遇人生”。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前段時間豬肉上漲,全網都在憂愁,養豬是否會是下一個暴富的出口。

誰知道呢?不過老藝術家已經蠢蠢欲動想當“養豬佬”了。

1、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德國飲食禮儀》,2010.05

2、馬亞麗:《淺析德國飲食文化及其成因》,赤子,2018.02

3、唐黎標:《香腸·鹹豬腳·啤酒屍體——大塊吃肉大碗篩酒的德意志》,飲食與健康,2005.02

4、茱莉亞·派恩斯:《豬肉和香腸如何滋潤了德國語言》,摘自BBC,2018.01

5、遼寧餘色:《奇特的德國飲食文化》,異域風情,2009.05

6、《德國人為什麼喜歡吃豬肉、做香腸》,知乎,2017.05

你喜歡or不喜歡吃德國香腸/豬肘的理由?

王靖雯

看了日本電車的規矩,我乖乖滾下車了

網紅這麼淺薄的稱號,配不上貴州

你對內蒙古的誤解,比蒙古包還大

排版 | 克朗代克

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