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宅家,保持自身良好的生命狀態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家教

鄰居羽兒媽微信抱怨,“還不上學,我就要瘋了”。

“早上我讓她起床,她拖拖拉拉,說爸爸還沒起;急急忙忙調試好了上網課,一堂課下來能‘喊媽千百遍’;中午自己想抽時間處理下工作,讓孩子去睡,又被問,“為什麼你們都不睡?”羽兒媽終於忍不住,衝孩子吼叫起來,“我要管你們吃喝,還要工作,哪有時間午睡啊!讓你睡還不知足!”

宅家抗疫數日後,這大概是多少中年老母親的真實狀態。

近日,在網站上看到這樣一張抗疫日程表:

抗疫宅家,保持自身良好的生命狀態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家教

多少中年老母親,突然意識到自己原來是這樣過的,一邊暗暗悔過,一邊暗暗傷神:我也不想罵人啊,可我有辦法嗎?

疫情當前,學校延遲開學,開啟網課模式;企業雖復工,卻是在家辦公;家裡大人小孩被迫宅在家裡一起7*24小時的緊密相處,長時間的陪伴孩子真是一件考驗父母體力和心力的事。做父母的可不能只考慮孩子的吃喝拉撒和學業,還有自身揹負的各種壓力,如房貸車貸、工作發展等,疫情帶來的恐慌、焦慮情緒,甚至還可能面臨被感染/隔離帶來的擔憂。這些交織在一起,讓父母們很難保持自己較好的生命狀態,孩子的“不聽話”,更是讓父母們(尤其是媽媽們)“怒火中燒”,開啟了“罵人”模式。

抗疫宅家,保持自身良好的生命狀態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家教

父母是兒童成長的榜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從母親怎樣對待父親,父親怎樣對待母親開始,逐漸認識人的世界,由此形成了關於善惡的最初觀念。”作為孩子的人生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兒童天性會模仿,尤其喜歡模仿他心中的重要他人。而父母由於天然的血緣和撫養關係就成為了孩子生活中的“第一重要他人”。

出生後,孩子觀察父母的所作所為,就如同照相機一樣將其印刻在自己的腦海中,好奇地盡力模仿。3-6歲時,父母的榜樣作用對於孩子的個性形成會有很重要的影響。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大到人生觀和價值觀、目標與追求,小到細微的生活習慣,都會通過共同生活中的模仿、薰陶、感染慢慢滲透到孩子骨髓裡,形成他一生穩定而有慣性的言行方式,就如同遺傳一樣。

所以在疫情之下,我們必須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裡,父母保持自身好的生命狀態,才是給孩子最好的家教。

抗疫宅家,保持自身良好的生命狀態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家教

生活上,維持良好的生活狀態

長期的宅家生活,讓很多父母們變得懶散,最為常見的表現有三個:1)生活沒規律,黑白顛倒,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2)不顧個人形象,穿睡衣、少洗澡洗頭;3)不運動,整日“葛優躺”。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狀態,首先要改變這三點。

1. 規律的起居生活

漫長的假期、在家辦公的模式,讓不少人放鬆、懈怠,拋棄了原有的規律作息時間。很多父母(尤其是爸爸們)白天渾渾噩噩、打遊戲、看手機,一到晚上就精神抖擻,遲遲不想睡覺,到凌晨兩三點還沒睡意,結果第二天睡到很晚還不願意起。

家長的這種生活狀態很可能會直接被孩子模仿,甚至較小的孩子由於生活能力有限,無需模仿,也只能被迫跟隨父母的生活節奏。

顯然,這種狀態並不利於孩子及我們的身心健康,而且在長時間的懈怠狀態下,習慣了新的混亂的作息時間,一旦開學,回公司上班,要想重新調整就不那麼容易。

在疫情期間,家長和孩子都要早睡早起,營養均衡,保持一種健康有序的生活狀態。這不僅有助於提升身體的免疫能力,同時也會讓孩子感受到一種確定、穩定的狀態,對維持孩子的心理穩定也很重要。

2. 保持乾淨、整潔的個人形象

不止是晚睡晚起,長期宅在家裡,無需社交,也讓很多爸爸媽媽們放鬆了對個人形象的管理,不少爸爸們懶得剃鬍須、懶得洗澡,一身邋遢;一些媽媽們也減少了洗頭的頻率、整日睡衣示人。

不修邊幅的妻子會失去對丈夫的吸引力,不講衛生的丈夫也會引來妻子的嫌惡,這都不利於夫妻感情維繫,不利於家庭和睦。而家庭和睦是一個孩子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

另外,如果父母們對外表沒有什麼要求,時常邋里邋遢,那麼孩子也不會注重個人衛生和個人形象,也一定不會有審美意識。久而久之,也許孩子身邊的同學,就會因為他的不修邊幅而疏遠他,孩子自然會變得壓抑和自卑。

3. 適當的室內鍛鍊、活動

有些家長(又是爸爸們居多)因為不能外出,就一整天癱在床上,手裡拿著手機,玩/看累了就睡,醒了繼續看,吃飯了就起來扒幾口。這種狀態,會讓人感覺精神空虛,對人的心理損耗也非常大。這種懶散的狀態,不利於我們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孩子看在眼裡,也可能會“有樣學樣”。

生命在於運動,總不動就會更容易感覺“疲憊”。宅在家裡,我們可以適當和孩子一起做一些鍛鍊、活動。比如做家務、親子原地踏步跑、做仰臥起坐、俯臥撐等。網絡上還有許多親子感統運動遊戲,家長可以選擇合適的內容和孩子一起玩。這些鍛鍊和運動,不但可以鍛鍊身體、提升免疫力,還可以調節孩子的情緒,促進親子關係。做家務勞動,更是既讓孩子學習了做家務勞動又讓他得到極大的心裡滿足感和自我掌控感。

抗疫宅家,保持自身良好的生命狀態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家教

心理上,保持心緒的安定

疫情和長期帶娃雙重壓力下,家長的心緒不安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家長本身對於疫情的恐慌和因此帶來的對未來生活的擔憂;二是和孩子長時間的朝夕相處,可能產生了對孩子厭煩的心理。

1. 克服恐懼和焦慮

隨著感染的人數上升,不少人對疫情產生了恐慌;結束“宅”的日子還未定,又讓人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擔憂。這種恐慌、焦慮滲透進了我們的語言、表情、行為之中,孩子天生善於觀察,這種恐慌、焦慮又通過我們傳遞給了孩子。因此家有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儘快讓自己從這種恐慌、焦慮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識別自己是否是“過度恐慌”

做好防護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小時洗幾次手,偶爾接觸了幾個人就懷疑擔心自己被感染,家人和自己一有人咳嗽就想到死亡,你就可能陷入“過度恐慌”了。

“過度恐慌”會讓我們產生產生“疑病”和“強迫”症狀。如果你出現不停地洗手、消毒,已經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不能進行;或者你忍不住整天在刷關於疫情的,或者整日懷疑自己得病了……你就可能陷入“過度恐慌”了,需要及時調整,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

減少恐慌、焦慮信息源的攝入

查看新聞時,要有意識地重點關注那些正向的、積極的信息。比如連日來,湖北以外的新增病例減少、每日新增治癒人數高過死亡人數、各地積極推動企業復工等信息。每天看有關疫情的資訊時間不超過1小時,主動屏蔽、不看那些流傳在朋友圈、微信群的小道消息等有助於我們減少焦慮信息源。

做好防護和規劃,增強信心

對被感染的擔憂,我們可以通過勤洗手、不(少)出門、多噴消毒水等方式來減少。對工作、房貸車貸等現實壓力的焦慮,我們可以為自己的未來做一些規劃,想一想應對方案來緩解。

保持和外界的社交聯繫

對於某些處於隔離區或者重疫情區的人們而言,隔離的是病毒,而不是人與人的關係。人天性是群居的生物,我們需要保持和外界的聯繫,這也可以減少疫情帶來的緊張和壓力。每週選擇幾個不在一起住的親人、很久不聯繫的朋友、同學,打打電話,聊聊微信,說說各自在家的情況,雖然隔離不見,但是彼此並不孤單。


抗疫宅家,保持自身良好的生命狀態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家教

2. 接納孩子的打擾

整日圍著孩子轉,孩子一天喊你千百遍,即使心裡時時默唸“親生的、親生的”,也不免心煩氣躁,對孩子產生厭煩心裡。孩子天生是敏感的、善於觀察的,他會通過你的語音、語調、面部的微表情、一聲嘆息感受到你對他的厭煩。時間長了,就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產生不安全感。所以,無疑,我們需要改變這種狀態,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爸爸是無條件愛我的”。

接納現實是改變心態的基礎

理性地告訴自己:基於當前的疫情,我們不得和孩子們長時間呆在一起;孩子天生是精力充沛的,是不會對父母言聽計從的,有衝突很正常;自己身為父母是有責任的,註定“我”無法徹底擺脫孩子的打擾;自己也不是完美的媽媽(爸爸),偶爾發脾氣、不想理睬孩子也都是正常的,只要在事後做好補救措施就好。

對於稍大的孩子,建立規則

3歲以上的孩子,稍懂事了就可以和孩子協商規則了。比如告訴孩子,什麼時候是媽媽的工作時間,多久之內不能打擾。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儘量不要回應或者盡少回應。

媽媽工作結束後,要全身心陪寶寶玩,不要看手機、打電話,要注意緊跟隨孩子的步伐。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高品質的陪伴而不是長時間的相處。

也可以讓孩子在一旁玩自己的,但不許打擾,這樣孩子會更覺得有安全感。

家有年幼孩子的,在自己工作時,請求家人幫忙照看。

充分利用獨處時間

有研究表明,獨處有種神秘力量,能很好地幫助我們恢復身心力量。同時面對孩子和工作,無疑非常耗費心力,因此,瞅準空隙,抓緊機會調整放鬆非常重要。比如乘孩子睡覺時,父母也最好能抓緊時間休息一下。

同時自己堅持適當的休閒活動。喝喝茶、養養花、聽聽歌或者是陪孩子一起看看動畫片,甚至是一個人躲進廁所調整一下。不要讓自己的大腦和神經一直處於緊繃狀態。

自我調節可以經常性、靈活性的進行。如果爸爸媽媽是放鬆的,那麼孩子也會感受到、觀察到你的狀態,自己也不會緊張,更不會因為爸媽“有條件的愛”而產生自我懷疑。


推遲開學,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願每一個爸爸媽媽都能保持自身良好的生命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