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家庭:孩子之間的競爭和吵鬧,家長該如何處理?

文 | 樂爸


近幾年,國家取消了計劃生育的限制,也為大家生二胎放開了政策。


雖然有一部分父母基於生活成本、教育成本、精力成本上的綜合考慮後,決定不要二胎。


但在放開計劃生育的第一年,多出生的人數就已經達到100多萬人。可見社會對生二胎還是抱了殷切期望的,有很多家庭會選擇生二胎。


生完二胎後,我們自己的生活上有什麼變化?如何面對孩子們之間的管理?在家庭教育上,一個孩子和二孩有什麼區別?你有碰到什麼困惑嗎?


二孩家庭:孩子之間的競爭和吵鬧,家長該如何處理?


二孩家庭:孩子之間的競爭和吵鬧,家長該如何處理?

比如遇到下面這種情況如何解決?


爸爸發現剛刷好的牆上,有人用蠟筆在上面塗塗畫畫。他把三個女兒叫到一起,一個一個問她們是誰幹的。結果沒人承認。


“你們之中肯定有人說謊,我必須知道是誰幹的。我不會對撒謊的人網開一面。到底是誰畫的?”但還是沒人回答。


“那好吧,三個人都得接懲罰!”爸爸打了三個女兒的屁股。然後再次質問:“說,是誰畫的?”最後,老大承認了。


“這樣才對,現在馬上擦乾淨。”爸爸拿來水桶、水、刷子、清潔劑,看著大女兒把牆洗乾淨。

我們通常認為,對孩子讚賞或懲罰時,應該因人而異。但我們發現,孩子們其實會聯合起來,用他們的方式反抗大人,或者讓大人們忙個不停。


不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有一個共識,沒有人喜歡群體中的告密者,這樣的人在哪裡都會受到憎恨。在剛才的例子中,我們看到三個孩子寧可一起受罰,也沒有人告密。

出現不良行為後,如果我們只懲罰其中一個孩子,就容易鼓勵其他孩子告密。孩子們都想得到父母的褒獎,有了這樣的機會,孩子們就容易通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


所以,懲罰一個孩子其實是加強了孩子之間的競爭,讓孩子們對立起來,是在激勵孩子們尋找他人的認可,而不是合作和貢獻。


沒有人可以只是得到他人的認可,總是尋找他人的認可,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目標。但不論什麼情況,我們都可以一直做貢獻。當我們把做貢獻作為目標,就容易達成它,併產生和諧。當我們鼓勵競爭時,我們其實是在強化孩子的錯誤目標。


“好孩子”做得好,並不是因為他想做個好孩子,而是因為他想比別人好,以便讓自己領先。他關心的是自己,而不是大家的共同利益。


“壞孩子”做得差,也是因為他想通過這個方式——負面行為——得到自己的價值感。

如果我們把孩子們當成一個群體對待,也就是說一視同仁,就能規避沒必要的競爭,以及競爭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可能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是個革命性的方式,和傳統方式非常不同。對孩子們一視同仁,這和傳統的競賽精神、道德標準、個人喜好大相徑庭。


也許《聖經》上的一句話可以解釋這個新方法的精髓:


“人是彼此的護衛,而不是拼死競爭的對手。”


雖然這句話在現代社會中幾乎被遺忘了,但它的精神卻始終沒有改變。


二孩家庭:孩子之間的競爭和吵鬧,家長該如何處理?


二孩家庭:孩子之間的競爭和吵鬧,家長該如何處理?


在前面的例子中,從一開始,爸爸可以把三個孩子叫到一起,請她們一起洗牆面,而不是再三追問是誰幹的。


這樣就可以避免找出誰是“好孩子”,誰是“壞孩子”,而不產生競爭或報復。


你可能會說:“那另外兩個孩子沒有畫,還要一起幹活,那不是很不公平!”孩子們可能也會發出同樣的異議。


什麼是公平什麼是不公平,孩子對此的概念來自於我們的言行。當事情對他們不利時,他們就將這個概念再反過來用在我們身上。


如果我們自己認為一起洗牆磚是公平的,那麼孩子們就能領會到其中的道理:她們如何進行團隊合作,而不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孩子們就能學會相互尊重,而不是競爭和敵對。

讓我們從更高、更大的層面來討論一下什麼是公平。


讓每個孩子都強化自己的錯誤目標,對自我認知和價值感的判斷有誤,影響家庭應有的合作與和諧。這樣的行為就是不公平的。


如果我們把孩子放在同一條船上,不管是誰的行為,都由全體一起承擔和負責,我們不認可或評論其中任何一個人,他們就不需要貶低或抬高對方。


孩子們之間會相互嫉妒,因為這樣能夠吸引父母的關注,讓父母想盡辦法來糾正。只是很少有父母能夠不受到孩子們相互嫉妒的影響。


結果是,父母給予的關注越來越多,嫉妒及其產生的負面影響也隨之越來越多。


二孩家庭:孩子之間的競爭和吵鬧,家長該如何處理?


二孩家庭:孩子之間的競爭和吵鬧,家長該如何處理?


把孩子們放在同一條船上,一視同仁,通常都會有很好的效果,甚至比預期還好。


一位媽媽使用了這個新方法,做了下面的實例報告。

她有三個孩子,分別是九歲、七歲和三歲。兩個大孩子不怎麼和弟弟玩,但經常抱怨他得到的特殊待遇很多。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老小玩食物,弄得到處都是。這時,媽媽請三個孩子一起離開餐桌,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正確地用餐。


兩個大孩子表現出少許憤怒,但三個孩子都很配合地離開了餐桌。從那以後,老小再也沒有玩過食物。媽媽對這個新方法的效果非常驚訝,她不太清楚為什麼會有這麼好的效果。

以前老小經常通過做出不良行為而得到額外關注,媽媽總需要提醒他好好吃飯。


現在媽媽的做法不再給他特別關注,而是讓另外兩個孩子也得到了同樣的關注。當這個特別關注被其他孩子分享時,那麼也就沒什麼特殊意義了。


當孩子們發生衝突時,很難斷定誰是罪魁禍首。衝突不是一個孩子的問題,所有參與的孩子都有份,是所有人的問題。


每個孩子都對其他孩子的行為有影響,通常,“壞孩子”變好的時候,“好孩子”就容易變壞,孩子們的行為相輔相成,和大人制衡。


媽媽如果能夠明白這一點,把孩子們看成一個群體,放在同一條船上,就很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們也因此能明白,他們之間相互負有責任,應該並可以相互照顧。


在多個孩子的教育中,一視同仁是最關鍵的原則。可以規避不必要的爭吵,同樣可以避免由於這種競爭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你可以不理解,但是一定要試一試。

因為,那些不被理解的熱愛,終將被時間所正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