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做自己擅長的事,難獲得長足進步,父母幫孩子走出舒適區

對於大家來說,都喜歡做自己比較擅長的事情,同樣孩子也是如此。但是如果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對孩子的進步是一種阻礙。

鄰居家的孩子三四歲左右,因為對數字比較敏感,雖然還沒上學,但就開始會100以內的加減乘除了,這讓鄰居很是欣慰。但是我家的孩子剛好和他相反,同樣的年紀,只是對古詩詞比較感興趣,已經會背誦上百首詩了,但是對數字卻一竅不通。

孩子只做自己擅長的事,難獲得長足進步,父母幫孩子走出舒適區

有一次,孩子來我家做客,他們開始炫耀自己的擅長的領域,我家孩子背了一首古詩詞,開始讓鄰居家的孩子背一首,但是他吞吞吐吐一句也沒有背出來。於是就開始問我家孩子數學上的問題,無論是加減還是乘除,孩子一個也沒有答上來。

看到這裡,我和鄰居都對孩子這種偏科的現象很是苦惱,雖然在生活中,也會經常教他們關於數字和詩詞等其他科目的學習,但是孩子只是對一科比較感興趣。鄰居家的孩子說他一點也不喜歡古詩詞,既然學也學不好,還不如不學了。而自己家的孩子也是這樣說,數字對她來說就像是迷宮一樣,一點都不好玩。

雖然兩個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很讓家長高興,但是隻是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也不是一個辦法。因為還有其他領域我們也是要涉及的,要不然會掉進能力陷阱。

孩子只做自己擅長的事,難獲得長足進步,父母幫孩子走出舒適區

一、 孩子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會掉進能力陷阱

不僅僅是小孩,大人們也是很喜歡去做自己比較擅長的事情,因為比較擅長,就會越做越喜歡,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循環,雖然在自己擅長的方面能夠獲得許多經驗和快樂,但他就像是是毒品一樣,我們被擅長的事情吸引,無法自拔。

小孩子也同樣如此,姐姐家的一個孩子非常喜歡玩樂高,每天放學的第一件事就是玩樂高,雖然他在這方面十分的具有才能,但是孩子的學習以及其他的興趣愛好卻被耽誤了。每次姐姐告訴他要均衡一下自己的課外時間,多出去走走,培養其他的興趣愛好,但是孩子卻覺得只有玩樂高才是一件很重要和有價值的事情。

其實,這樣循環不斷地去做自己比較擅長的事情,就會讓人產生一種誤區,自己擅長的事就是最有價值的且最重要的事,所以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做。而就這樣自己不斷花更多時間在擅長的事情上,其他事情卻沒有時間做,這樣就會獲得長足的進步。

孩子只做自己擅長的事,難獲得長足進步,父母幫孩子走出舒適區

二、孩子不願走出舒適區,難以獲得長足的進步

小李家的孩子已經上一年級了,一直以來的數學成績都很好,當然孩子也比較喜歡數學,每次考試都是一百分,但是語文卻每次都不及格。因為對數學比較喜愛,孩子每次回家花在數學上面的時間很多,導致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學習語文,但是後來每次考試都是數學滿分,語文不及格。

這樣的成績讓小李真的很苦惱,雖然有值得驕傲的數學,但是整體來說,成績一直都沒有進步。

而出現這種情況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不願意走出舒適區,因為對他來說數學是很簡單的,因為簡單他就越來越喜歡,越來越願意去學習數學。

但是語文和數學不同,很多古詩詞他不願意背誦,所以導致自己根本對語文提不起興趣。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會的越會,不會的一直不會,但整體來說,孩子的成績根本就沒有提高,也沒有獲得什麼進步。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不僅在學習上面,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當然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現象,我們應該讓孩子全面發展,走出舒適區,去學習和掌握更多地生活技能,讓自己孩子更加順利地成長。

孩子只做自己擅長的事,難獲得長足進步,父母幫孩子走出舒適區

三、父母要教孩子克服恐慌區,挑戰學習區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認知區域的理論,它將人們的認知區域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舒適區”、“恐慌區”和“學習區”。而自己比較擅長的部分,喜歡做的事情,並且做這件事沒有任何壓力,這就是所謂的“舒適區”,這也是孩子們比較願意的一個區域。

而一些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疇,並且做的時候感覺到不舒適的時候,就是所謂的“恐慌區”。而對於一些自己雖然不感興趣,但是通過學習之後還能接受的事情就是所謂的“學習區”。

當我們判斷了這三個認知區域的時候,我就需要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克服恐慌區,挑戰學習區。

孩子只做自己擅長的事,難獲得長足進步,父母幫孩子走出舒適區

首先就是告訴孩子雖然自己擅長的領域做起來很舒服,但是也需要去學習更多地事情和能力。它還會讓我們產生誤區,讓我們相信我們擅長的事就是最有價值的且最重要的事,所以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做。並且讓孩子認識到舒適區的危害性,這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並且會限制大家的發展。

其次,雖然有些事情剛開始做還是不能接受的,作為家長要讓孩子學會接受不適感,並且能夠相信孩子可以做到最好的,給孩子更多地鼓勵。可能剛開始會讓孩子感覺到不適應,但是隻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並且能讓孩子得到一定的滿足感。

最後就是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讓孩子知道要想成長必須要學會吃苦,父母可以用“規則約束”和激發孩子內在潛力的方式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按幾乎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孩子只做自己擅長的事,難獲得長足進步,父母幫孩子走出舒適區

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明白這三種認知區域,並且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是對孩子很有好處的。走出所謂的舒適區,因為自己感到舒服,擅長的區域並不能帶給大家長足的進步,而學習更多具有挑戰性的事情,讓自己全面發展才是更為重要的,也是目前很多孩子們必須學會和麵對的事情。對於學習區和挑戰區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挑戰的方向。

你家的孩子走出舒適區了嗎?你是怎麼做到的呢?歡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