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技術流的《雙子殺手》卻讓李安慘敗?技術與劇本嚴重不搭

電影需要革新,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2D到3D,每次革新都會迎來一陣熱議,在初期往往都是以負面評價為主,直到人們的觀影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為止。

幾乎每次變革都逃不出“真香”定律,但這次李安的新作《雙子殺手》,會引起電影技術的革新嗎?

《雙子殺手》出自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李安之手,很多人對此表示不可思議,甚至認為李安從《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開始,就在不斷走下坡路。

而《雙子殺手》也印證了他們的思想,這部電影被人大肆吐槽。

我也看了一遍,但我沒去電影院看120幀的版本,所以只能從網上找了些相關資料來腦補下120幀的《雙子殺手》有多“恐怖”。

高端技術流的《雙子殺手》卻讓李安慘敗?技術與劇本嚴重不搭

我認為李安在拍攝電影方面,走得一直是技術流路線,當年全片大部分內容只有一個男孩主演的《少年派》令多少人為之嘆服。

李安是出了名的膽大,在我看來,這不是膽大,而是真的把電影當作一種藝術來看待,他拍電影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票房,而是為了電影事業的革新。

他走在時代的前端,難免會犯錯,但他通過一次次的嘗試,為後來者不斷提供寶貴的經驗,況且沒有到最後,誰也不能說《雙子殺手》就是部爛片。

對於此片,我也有一些愚見。

高端技術流的《雙子殺手》卻讓李安慘敗?技術與劇本嚴重不搭

幀數太高,觀眾難以適應

一開始宣傳的120幀、4K、3D等噱頭也許大家都瞭解過,但很多人對120幀根本沒有任何概念。

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你坐在高鐵上看著窗外的景色,當肉眼捕捉外面的參照物,是不是會有一種模糊、轉瞬即逝的感覺?

這種層次可以理解為24幀,就是我們肉眼能接受的幀數,但當肉眼在看60幀的景象時,並沒有顯得有多排斥。

但李安這次直接用了120幀,這是什麼概念呢?

當高鐵極速運動時,你看著窗外的景色,都能依稀看到樹上的樹葉,這時候你就會感到非常不適應,甚至有些“噁心”的感覺。

高端技術流的《雙子殺手》卻讓李安慘敗?技術與劇本嚴重不搭

如果這個理解不了,那麼舉個膚色方面的例子。

24幀可以理解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別人的檔次,60幀的感覺就像是別人化了美美的妝,這時候你會覺得,雖然看上去濃妝豔抹,但在顏值方面,確實有很大提升,甚至有點“賞心悅目”的感覺。

那120幀代表什麼呢?

就是那個濃妝豔抹的女子,臉上的每個毛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這時候你會感到有一陣“恐懼”感,我們的大腦一時間無法接受。

以上就是我對120幀粗俗化的理解,而恰巧李安在《雙子殺手》中運用的就是120幀的技術,打鬥場面清晰無比,清晰到讓觀眾受不了!

絕大部分觀眾無法接受,或許是因為從未出現過120幀的導演,除了大膽的李安之外。

高端技術流的《雙子殺手》卻讓李安慘敗?技術與劇本嚴重不搭

所以,120幀這個技術核心,反而成為大家炮轟李安的一個槽點,當然我看了一些短片後,也有點無法接受,像是在看精心製作的遊戲畫面一般。

劇本太簡單,同質化嚴重

“克隆”這個創意,從很久很久以前就被提出過,而且縱觀這麼多作品,克隆題材的影片數不勝數,有《銀翼殺手》、《第六日》等等。

觀眾很久以前也都聽說過“克隆”這個概念,但這個概念本身就是有“毒”的。

它無法延伸開來,故事情節無非是克隆人跑了、克隆人被人類消滅等等,這個概念無法大肆宣傳克隆人與人類和平共處。

在我看來這是“禁忌”,你試想一下,某位導演在影片中大肆宣傳克隆人的好處等等,那麼你覺得會不會引起騷亂?

高端技術流的《雙子殺手》卻讓李安慘敗?技術與劇本嚴重不搭

所以,克隆人的概念往往只能跟科幻、動作沾邊,最後的結果大同小異,都是走向毀滅,像《雙子殺手》中小克最後能存活下來,也是為數不多的個案罷了,李安也不敢讓一萬個小克、十萬個小克活下來。

而且《雙子殺手》的劇本早在1997年就誕生了,也就是說隔了差不多20年。

好的劇本就算隔幾百年也能重現輝煌,這點我很贊同。

但正如上面所說,克隆人的概念有很多侷限性,所以我覺得這並不是一個好的劇本。

高端技術流的《雙子殺手》卻讓李安慘敗?技術與劇本嚴重不搭

“超神”技術流

影片中50歲的亨利跟23歲的小克,他們都是威爾史密斯演的,你信嗎?

劇中人物整整差了27歲,但23歲的小克卻演得無比精彩。

李安將數字造人技術用的淋漓盡致,這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50歲要演出23歲的精氣神!

影片最大的特色就是在這,如果出現兩個50歲的特工亨利,或者是兩個23歲的面無表情的克隆人,我想難度很低。

但李安將23歲的小克描述的跟真人一樣,甚至我在觀影過程中,一度認為小克是亨利的兒子,但萬萬想不到,這也是威爾史密斯演的。

高端技術流的《雙子殺手》卻讓李安慘敗?技術與劇本嚴重不搭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工作團隊來找了威爾史密斯20歲左右的影像,注意不是電影,而是生活片段,就是那種拿著DV機隨便拍攝的生活錄像。

在拍攝過程中,威爾史密斯臉上佈滿了追蹤點,然後特效團隊再參照20來歲時期的影像,一點一點對應上去,所以才有了小克活靈活現的喜怒哀愁。

可以說,這項數字化造人技術讓人為之嘆服,也敬佩李安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以上就是我對《雙子殺手》的簡單評價。

高端技術流的《雙子殺手》卻讓李安慘敗?技術與劇本嚴重不搭

結語

120幀技術在如今只有兩部電影,這兩部都出自李安之手,為什麼他要堅持走技術流路線呢?

在我看來,正如開頭所說,電影行業需要先行者,而李安就是這麼一位走在時代前端的先行者。

影片所採用的技術絕對超前,但我認為這樣的技術,配上一般的劇本,根本難以發揮出高超的水準。

如果有《阿凡達》或者《黑客帝國》等一流劇本,那麼李安也許會在當下開啟電影新時代,而不是等到若干年後由後來者再去評判。

不管怎麼說,李安對於電影的奉獻精神值得敬佩,他曾經說過自己就是單純的喜歡拍電影。

是啊,回想我們以往的歷程,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多麼奢侈!

高端技術流的《雙子殺手》卻讓李安慘敗?技術與劇本嚴重不搭

電影是他一輩子的夢,哪怕被人唾罵,他也要窮其一生,去看看更遠的“風景”!

對於李安的作品,也許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