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是製造業中小企業應對疫情“良藥”

聚焦疫情阻擊戰 本報記者 李曉紅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使各行各業承受著不小的壓力。作為撐起我國製造業發展“半邊天”的製造業中小企業,在疫情中面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對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

疫情加大製造業中小企業發展困境

中國經濟時報:為控制疫情,全國多地採取“封城”、封路、延遲開工等對策,這對製造業中小企業有何影響?

徐曉蘭:疫情對製造業中小企業影響較大。一是疫情導致客戶需求減少,企業訂單下降;二是企業所需的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流通受阻,難以開展正常生產;三是銷售渠道受阻,企業已經生產的產品無法變現。與此同時,企業還需要承擔人員工資、廠房租金、借貸利息等剛性費用以及無法正常交付產品可能帶來的違約金等多種經濟支出,不得不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

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北京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有限公司聯合調查,受本次疫情影響,85.01%的企業現金無法維持3個月以上,近30%的企業估計疫情導致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50%。長期來看,如果這種情況無法有效改善,致使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將帶來大量人群失業,導致市場消費能力萎縮,中小企業銷售收入繼續下降,更多企業倒閉,形成惡性循環。

製造業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亟待加強

中國經濟時報:疫情危機背後,暴露出製造業中小企業哪些問題?

徐曉蘭:此次疫情危機暴露出我國製造業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弱,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我國製造業中小企業落後的生產模式難以獲得豐厚的市場利潤。在大批量生產和人口成本的紅利尚未褪去之前,大部分中小企業通過一條“投資—擴大生產—再投資—再擴大生產”的粗放式發展路徑實現了規模增長與資本積累。但是,隨著社會經濟進步,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場地成本等經營成本持續升高,中小企業已經難以依賴這種發展模式繼續生存。

其次,不足的供應鏈掌控力難以應對突發的市場變化。供應鏈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一個完整的供應鏈,企業無法完成生產銷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無從談起。相比於其他行業,製造業企業作為供應鏈中間環節,對於供應鏈上下游管理的要求更高。然而,當前我國製造業中小企業供應鏈掌控力嚴重不足,導致企業難以應對市場突發的各類變化。

第三,欠佳的融資能力難以滿足運營的資金需求。高漲的運營成本、漫長的收款賬期、有限的現金儲備使得中小企業面臨較大的現金壓力,能否順利融資成為維繫中小企業生存的關鍵因素。特別是突發事件發生時,中小企業的現金流將面臨更嚴峻挑戰。然而,受限於當前不良的盈利能力、不足的固定資產、偏低的流動比率和不合理的流動資產結構,中小企業不得不面臨融資渠道少、融資成本高等問題。

第四,匱乏的人才資源難以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隨著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人才在企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愈發重要,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綜合。企業希望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打造核心競爭力,不僅需要優秀的人才建設現代化的管理體系,還需要尖端的人才開展關鍵技術的研發。然而,對於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優質人才的匱乏已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頑疾。

工業互聯網是“治療”製造業中小企業的“良藥”

中國經濟時報:對於如何解決製造業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您有何建議?

徐曉蘭:工業互聯網是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製造業,以數據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資源共享及優化配置,是破除中小企業發展困境、“治療”當前製造業中小企業“疫病”的“良藥”。

一是升級生產模式,提高企業盈利水平。工業互聯網通過對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深挖工業數據資源價值,構建以數據資源為核心的生產體系,充分發揮數據資源的價值作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製造業中小企業生產模式升級,助力中小企業實現提質增效降本。

二是強化供應鏈掌控力,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工業互聯網通過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連接,促進了供應鏈內信息數據的流通,增加了企業間連接的廣度,為廣大中小企業開展供應鏈精益管理提供了基礎,助力中小企業拓展供應關係,強化了小企業供應鏈掌控力。

三是提升融資能力,擴大企業資金供給。工業互聯網通過連接產業鏈上下游、彙集海量生產相關數據,使得利用更多維度、更廣來源的數據精準刻畫企業經營行為、評估企業資產狀況變為可能,為金融市場針對中小企業開展金融服務提供了有力依據。

四是共享智力資源,化解企業人才難題。人才是智力資源的載體,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本質上對於人才所具備智力資源的需求。工業互聯網藉助信息技術,將人才所具備的工業知識、管理知識、IT知識等智力資源提取形成工業機理模型,並封裝為工業APP等軟件產品,提供給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廣大製造業企業使用。工業互聯網成功把智力資源與人才這一載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分離,將企業對人才的聘用轉變為對智力資源的直接使用,通過共享模式重新組織了智力資源對製造業賦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